打开App
返回

被香槟王盯上的新酒类,已经爬上了中国餐饮的餐桌

美食博物馆 编辑/ 落潮余晖 2025.11.05

吃川菜配什么酒?泼辣的性格让葡萄酒显得太弱,白酒在烈上加烈。悄然间,清酒以柔美和米鲜爬上餐桌。中国的顶级餐厅如新荣记、南兴园也将目光投向清酒。清酒为何能乘风而起,餐配酒在清酒的加入下又将如何重构?

清酒之风土

Terrior 风土,相信葡萄酒的粉丝一定不会陌生。同样属于农产品的清酒,其风土便来源于“米、水、酵母和米麴”。每一种原料的选择都会影响最终的风味。日本北部多为软水,酿出的酒较​​柔顺甘甜;南部多为硬水,酿出的酒辛口有劲。酵母很大程度上决定香气与风味,由日本清酒协会提取并量产的 7 号酵母带有香蕉香,9 号酵母则有葡萄柚气息。

69030b721df7e.jpg

酒米作为最重要的原料,与食用米的不同之处在于:含有较高比例的淀粉,米粒中间为淀粉核心,外围则是蛋白质、脂质与矿物质。清酒最重要的概念——精米步合,便是米粒打磨的程度。精米步合 70%,代表米粒的 70% 被保留。精米度越低,酒体通常越清爽、细致,香气也越华丽;精米度较高的酒则带有较多米的风味与厚度。再根据是否添加酿造酒精,分为 8 个等级。需要注意的是添加酿造酒精与否,以及精米步合数字的大小,都只是酒的风格,与酒的好坏并不是等号。

清酒之流变

清酒最早起源于中国,传至日本后,起初各酒造都追求一致的味道,尽可能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改变都是有外因的,笔者邀请到从事葡萄酒和清酒进口行业的 Gato,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

90 年代末,伟大的葡萄酒卖得太好了。追求‘像水一般纯净’的清酒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部分先驱的酒造如新政,意识到如此进行,清酒就没有未来了。从科学角度研究发现,以大米为原材料,一样可以如葡萄酒一般产生复杂的香气,甚至种类更多、更纤细。如此清酒开始迭代。”

69030b7c16534.jpg

根据日本清酒研究学院 SSI(Sake Service Institute)将日本清酒的风味划分四个象限作为清酒的分类特性指引,这便是“爽酒、薰酒、醇酒、熟酒”。

曾经的清酒对于“酸”是非常避讳的。但近年来,自从北欧料理流行后,酸不仅在料理界变得举足轻重,在清酒中也发展为一种趋势。如今的清酒发展出非常丰富的酸感,不仅仅是传统纯米酒的乳酸感,而且分为相当多酸系,主要有苹果酸系、柑橘酸系、新式酸系。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转变于餐配酒场合的使用而言尤为重要,在“辛甘”、“旨味(鲜味)”之外提供了新的维度,淡丽承鲜,高亢跃鲜。某种意义上讲,使得清酒能够如白葡萄酒一般拥有料理搭配的“普适性”。

69030c2006e91.jpg

Gato 告诉笔者,清酒的 3.0 时代对于清酒还有更多玩法。“中国和日本点了不同的科技树,黄酒以美拉德反应奔向室温熟成氧化风格,清酒则奔向了清新香气的路线。”而这棵科技树仍在不停地生长。如有酒造推出精米步合 1%的清酒;与之相对的,亦有酒造推出 101%的清酒。再如调和清酒,以清酒酿造清酒;精酿清酒,以增料方式同酿清酒;亦有如威士忌一般过桶的清酒。“香槟王”唐培里侬的前首席酿酒师 Richard Geoffroy,创立品牌融合香槟与清酒,精选 20 种以上的清酒基酒调配而成。清酒流变的活力与多样的风味,为纷繁的料理搭配提供了广阔的可能。

清酒配餐的六大准则

与其他酒类相比,清酒有一特别之处:适合饮用的温度范围极广。从 5 度到有 55 度,日本人将每 5 度就划分一个区间并命名。随着温度提升,香气会变化,米香味更加奔放,旨味与甜味增加。

入秋,螃蟹上桌,江南便温一碗黄酒。一衣带水的文化下,温一壶清酒也极有讲究。

“一瓶陌生的清酒,我会先喝一杯冰的。极致纤细的酒,我不会选择它做热酒。如果它的风味比较复杂,集中度很高,就可以选择热。所谓集中度便是水和高汤的区别,而高汤中也分为‘腌笃鲜的汤’和‘开水白菜的汤’。如腌笃鲜一般的清酒,复杂但在温热之后,鲜之余会有些杂味;如开水白菜一般的清酒,干净且优雅,鲜味层层释放。”

69030d040176b.jpg

2024 香港米其林指南侍酒师大奖的得主 Shinya Goshima,将季节性融入到清酒和食物的配对中,亦是他的哲学。“热酒在冬季尤其好,因为清酒温和,不会使身体变凉,冬季的搭配包括鱼汤搭配热的木桶清酒,炭烤鱼搭配陈年清酒,芝士和清酒也很适合在冬季享用。热酒的余韵较长,因此应与食物的余韵相配合,冷酒的配对关键在于理解香气成分和酸度。”在他看来,清酒搭餐有六个重点。

  1. 强度:清酒的酒精度常比葡萄酒更高,因此搭配选择也更丰富,改变清酒的温度或使用不同的杯具也可以改变其口味和强度。

  2. 甜度:人喜欢甜味,所以结合清酒的甜味和食物的甜味,能创造出和谐且容易享受的搭配。清酒尤其适合与带有水果元素的菜肴搭配。

  3. 香气:食物与清酒的香气搭配,非常重要。例如,大吟酿清酒具有水果香气,而陈年清酒则具有酱油、焦糖和坚果的香气,将具有相似香气的食物和清酒搭配在一起,可以互相辉映。

  4. 酸度:清酒中最常见的酸度有琥珀酸和乳酸,琥珀酸是鲜味的成分之一,过多的琥珀酸可能被感知为涩或苦,但乳酸具有类似牛奶的味道,带来丰满感。另一种常见的是苹果酸,提供清爽的口感。这样的酸度与菜肴中的酸度搭配,不仅可以增强味道,还可以营造轮廓和口感,平衡不同的味道,帮助消化脂肪。酸度还可以刺激腺体,增加对食物的期待感。

  5. 搭配咸味与米饭:咸味海鲜和腌制蔬菜具有浓郁的鲜味和咸味,但单独食用可能会过于浓厚,与米饭一起食用可以中和咸味。米饭的甜味也可以与清酒的甜味相衬,与鲜味产生协同作用,提升清酒和菜肴的味道。

  6. 时间:另一个重要的点是“味道的转变”。无论是在食物还是清酒中,甜味和香气通常是最先感受到的,可以被视为“前味”,而随后出现的鲜味则可以被视为“余味”。前味相对容易理解,而余味则需要意识和时间。通过搭配清酒(尤其是陈年和热酒),可以更容易匹配食物的前味和余味,通过调节味道的时间,也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

69030db647820.jpg

美酒与美食珠联璧合,为两者注入生命力。当然味觉是很主观的体验,每一个人细啜的每一口酒菜,都有轻微的差异。同样的,成功的搭配最终有赖于个人的口味,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尝试。

Gato 告诉笔者,“清酒与食物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清酒的 pairing 和菜单一样都是有起伏的。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要搭大酒,酒的风味过强,会抢了食物的风头。最好的境界应该是,在食物和酒之后,物我两忘。”

清酒开始与日料脱钩

当清酒进入中国市场后,开始走出日料。纵观整个“火热”的历程,日本清酒的“两条腿走路”,成为了其能在中国餐饮市场站稳一线脚跟的根源所在。这两条腿,一条是高端化,一条是平民化。

“平民化”的道路,切中了“轻负担饮酒”的趋势。“在历史上,酒精难以获得,很稀有。但大家不再觉得酒精是一个迫切的需求,我要喝的开心,我想多喝一点,我不要醉。”酒不再只是爱酒者专属,成为一种社交媒介。日本酒造“日日”便凭低酒精度、却蓬勃的香气打开市场。低度、易入口意味着门槛低、受众广;清酒从火锅开始试水,从涮羊肉、打边炉、牛肉火锅、川渝火锅,收获颇丰。海底捞、百胜、广州酒家等一、二线餐饮企业,在均上线了日本清酒,且在华东、华南地区更为广泛。

69031060cebff.jpg

在精致餐饮领域,尤其活跃的便是清酒在精致川菜中的表现,“新政酒局”在如柴门荟、南兴园等餐厅频繁出现。甘口的甜润与香辣的刺激,如同极与极的冲突与交融。相辅相成的海鲜料理,本就是清酒的舒适区。北至渤海湾,南至南海,包含粤菜、闽菜、台州菜、温州菜、宁波菜、本帮菜、淮扬菜、鲁菜等等,无一不是餐饮市场的热门。此外得益于日意、日法等料理的活跃,清酒开始在西餐与融合领域开始蔓延,成为葡萄酒之外的新颖选择。

笔者向 Gato 询问,他在进口酒时会不会根据中国的餐饮市场引进清酒。“其实这并不是我们首先考量的要素,我们引进的酒造必须要有的是他的逻辑和他的世界观。跟日本酒造交流时,也会交流不要通过想象或者根据中国的某道菜去设计清酒的风味,那一定卖不掉。只需要自身足够好,中国地大物博自有好的风物与风味来搭配。”

在 Shinya Goshima 获得侍酒师大奖时,有同行曾言,“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时刻。”作为百花争艳的清酒,其潜力远待挖掘,在未来一定是餐厅面对消费者的课题。“中国葡萄酒市场真正蓬勃的节点,就是红酒与牛排脱钩。葡萄酒从此开始融入各类餐饮场景而不违和。消费者不会根据酒的种类挑选消费场景,而是随手拎一瓶的松弛。”放之清酒也一样,与日料脱钩逐渐开始,却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国餐饮的金字塔是非常强的,对于清酒,顶尖餐厅的餐配酒完全不输日本。但金字塔之下的基础建设,还有待普及。我个人的观点是时间这个维度是无法跨越,等待是必须的。”当然在这等待背后,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到来

668bbffb69d7c.png

668bc00621121.jpg

文章头图来源:arthastewart。感谢 Kimi 和 Gato 对本文的特别帮助。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