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App
返回

在國際都會做中國菜: 第一位在非亞洲地區摘下二星的中餐廳主廚 Andrew Wong

專訪 编辑/ Hsuan 2021.03.19

第一位在亞洲外以中餐拿下二星榮耀的主廚 Andrew Wong,牛津大學畢業的他,如何善用考察將中國菜脫胎換骨?

2021 年英國米其林名單揭曉,由 Andrew Wong 領軍的 A. Wong 成為全球第一間在非亞洲地區拿到二星的中餐廳。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當年抗拒在家族開設的中餐廳幫忙的 Andrew,也從來沒想過會來到這一步。

Andrew Wong action ©Jutta Klee5.jpg

廚房中的 Andrew Wong

「老實告訴你,從我決定進廚房那天開始到現在 17 年了,我沒有一天後悔過。」 當年有點趕鴨子上架的命運安排,讓 Andrew 進入廚房幫忙家計,但也從此發現原來自己真正的熱情就在燈火闌珊處。

8 歲開始在餐廳洗碗的牛津模範生

Andrew 說著一口道地倫敦腔,講話直爽,或許因為從小家裡開餐廳,很習慣招呼客人,第一次見面就讓人感到非常親切。

AWong流沙包_.jpg

現在餐廳中最受歡迎的鹹蛋流沙包,Andrew 用西方靜物畫的方式來呈現。圖片來源:IG

Andrew 的父母在倫敦開設中餐館,「我從 8 歲就開始進廚房幫忙洗碗,」 Andrew 回憶,「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知道我最討厭去餐廳幫忙,所以會趁我父母不注意的時候讓我休息。」 Andrew 笑著說當年只要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被處罰去餐廳,所以他加倍努力讀書,不惜多修幾堂數學課,就是不想踏進家裡開的餐館。

就這樣 Andrew 順利進入名校牛津大學主修化學,畢業後基於興趣使然又去了倫敦政經學院念人類學。然而大學還沒念完,尚來不及編織畢業後的未來,便因為父親過世,毅然決然回到當初他想盡辦法逃離的廚房,協助母親繼續把撐起這個家的餐廳經營起來。

當時 Andrew 白天去倫敦政經學院修人類學的課,空堂回家裡的餐廳幫忙,晚上則到 Westminster Kingsway College 上專業廚藝課。雖然非常忙碌,但他漸漸發現自己原來對廚藝其實懷抱著熱情,也確立了以後要繼續從事餐飲的方向。

對於人生偏離原始航道的巨大轉變,Andrew 毫無怨言,就算沒有成為化學家或人類學家,但在優秀的學術背景薰陶下,他學會獨立研究、找資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研究的過程像是在探索自我,這也是讀書的真正樂趣所在。」

A.Wong interior3 credit - Murray Wilson.jpg

A. Wong 的空間。圖片提供:A. Wong 攝影:Murray Wilson

扛下家中餐廳經營重擔的 Andrew 很快發現,他雖然有著華裔背景,還經營一家中餐館,但對中國菜卻認識不多。因此他決定發揮人類學專長,實地深入探訪中國,做一場中國菜與中餐館的田野調查。這趟旅行就如同 Andrew 所說,既是研究,也是自我探索,更是日後 A. Wong 創立的起源。

遠赴中國田野調查

Andrew 的中國菜尋味之旅不是觀光客般的各大名勝蜻蜓點水,他深入各省份的餐廳內場工作,一邊學習製作料理,也一邊收集廚房裡每個人的飲食故事。他一路從青島、北京來到四川,結識許多當地人,也打破他原本對中國地方菜的想像。

白雪雞.jpg

Andrew Wong 熱愛鑽研中國的老食譜,這道是清宮食譜用蛋白做的白雪雞。圖片來源:IG

在四川,Andrew 學習到川味的廣度與豐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四川菜並不是只有麻辣味。雖然使用了很多辣椒,但並不是真的很辣。」在青島他見識到了中國的物產豐饒 ,「青島什麼海鮮都有,我在路上看到有人在賣海星、竹蛤與各式各樣的貝類。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食材是中國買不到的。」

對 Andrew 這樣倫敦長大的孩子來說,粵菜曾經是他所認知的中國菜全貌,直到親自走訪一遭中國,才發現他平常接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中國之行結束後,他帶著滿滿的養分回到倫敦,將家裡原本的餐廳重新開張,改名 A.Wong(此名是根據他父母的名字 Albert 與 Annie 來命名,並非他自己名字的縮寫),並換了全新菜單,滿懷著理想,希望倫敦的食客也可以嚐到更多元的中國菜。

在傳統中國菜裡加入個人見解

A.Wong 剛開幕的前三個月,生意非常慘澹,是 Andrew 職業生涯中的黑暗低潮 。「那三個月真的是非常混亂,壓力非常大,」 他輕描淡寫的說,「但又能怎麼樣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到最好,修正自己的錯誤,咬牙堅持走下去。」不服輸的 Andrew 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在菜色與菜單上調整與研發,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得到許多食評家的好評,也在 2017 年摘得米其林一星。

Cocktails 2 © David Cotsworth.jpg

A. Wong 提供的雞尾酒酒單,搭配中式小食。圖片提供:A. Wong 攝影:David Cotsworth

Andrew 設計的菜單和一般倫敦中餐廳的不太一樣。起初,他把自己最喜歡吃的幾道菜加上一點個人巧思,放到菜單上。但這五、六年來,他與專門做中國飲食研究的人類學家好友 Mukta Das 合作,深入研究中國文獻上的菜餚與中國菜烹飪的邏輯,透過關鍵的食譜元素,進而創造出屬於 A.Wong 的中國菜。

這樣的菜單有別於其他中餐廳、僅僅將一些大眾熟知的菜餚複製貼上,A.Wong 的菜色既保留中菜的特色與風土,也加入主廚 Andrew 自己的詮釋:「我跟 Mutka 的合作讓我更了解中國菜發展的脈絡,我想透過這些菜告訴食客中國菜發展的軌跡,但一方面又動了一點手腳讓這些菜能更有普世性。」

Sesame Ball © David Cotsworth.jpg

毛筆當作道具的炸芝麻球。圖片來源:A. Wong 拍攝:David Cotsworth

例如一道麻婆豆腐,Andrew 使用的是特別請朋友從四川送來的上好豆瓣醬,保留了來自中國的風土滋味,再加上他自己的創意,在麻婆豆腐上點綴了炸洋蔥這樣的酥脆元素,讓他的麻婆豆腐在口感上更為豐富。

又例如一道紅燒臭鳜魚,是著名的徽菜。一開始倫敦的食客不太能適應發酵過的豆腐與魚類這樣的組合,但 Andrew 依然堅持把這道菜留在菜單上,用好幾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的調整食譜,讓倫敦人漸漸懂得欣賞中國發酵漬物的美味。

Crab Claw © David Cotsworth.jpg

炸蟹螯。圖片提供:A. Wong 拍攝:David Cotsworth

除了中國地區性的特色菜餚,Andrew 也不忘致敬一路從中國飄洋過海,屬於倫敦華人移民的中國菜「甜酸雞」。這道平價中菜外帶店的經典菜餚,許多人認為這只不過是煮給外國人吃的中國菜。但對 Andrew 來說,這道菜乘載了 150 年來華人移民至倫敦打拼的歷史軌跡,對倫敦的華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與地位,因此他特別將這道菜保留在菜單上。

AWong啤酒搭餐.jpg

在英國當然要用啤酒搭餐。圖片提供:A. Wong 圖片來源:IG

而 A.Wong 的甜酸雞當然不簡單,他使用陳皮泡製醬汁,特選的玉米雞上點綴了鍋巴、番茄粉與九層塔──這是 Andrew 在台灣鹽酥雞裡發現的組合,原來炸九層塔與雞肉如此搭配,於是 A.Wong 的甜酸雞裡就加入了九層塔。

Good to eat, good to think

從創立 A.Wong 至今 9 個年頭,Andrew 從來沒有因為生意好了就感到安逸。「這 9年來我們的菜單是持續在進化,我透過收集故事,跟 Mukta 合作研究,不停的在菜單上做細修,直到現在都沒停。」

就是這樣好上還要更好的精神,Andrew 帶領他的團隊在 2021 年摘得米其林二星。這也是餐飲界的一大里程碑,A.Wong 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非亞洲地區得到二星的中國菜餐廳。

「這代表了中國菜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米其林評鑑也越來越兼容」, Andrew 振奮的說, 「也會有更多主廚受到中國菜啟發進行更多元的創作。」

AWong滿桌.jpg

A. Wong滿桌中菜料理,搭配葡萄酒也如此自然。圖片來源:IG

但名氣越大,自然也會引來批評的聲浪。有些人認為 Andrew 開的中餐館不夠道地,他的菜單也不夠中國。 「我想批評者要了解的是,我們不僅僅只是烹煮中國菜,我們是在一個國際大都市裡烹煮中國菜。」Andrew 的回應充分展現了他的多元文化素養,「外在環境是深深內化在每個人心中的。我想身為一位主廚在創作菜單上,必須考量到整體的大環境對自己本身或是食客的影響。而不是一味的復刻或是複製。」

在倫敦這樣充滿多元文化的城市中生長的 A.Wong,對他而言,以個人角度詮釋中國菜,是對中國飲食的文化探索,並無意爭奪話語權為中國菜下定義,「嘗試給中國菜下定義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中國菜的概念是流動的,在悠久的歷史與廣大的地理環境中持續變化。你不能片面理解中國菜,必須要順著歷史的流動來體會。」

以絲路發想的菜色

food_103540

點擊查看作品

面對食物正宗與否的批評,Andrew 也曾經對自己在做的事感到迷惘。但他很快的理解到 「今日的創新就是未來的道地」(The innovation of today will b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uture.),道地飲食滋味的概念,一樣是流動的。沒有一種食物不是在歷史的進程中與時俱進,現在人們認為的「道地」,在從前也曾經被視為是「創新」。

用一道甜點說明雲南的物產特色

food_103537

點擊查看作品

「現在若有人批評我的食物不夠道地,我並不感到被冒犯。因為我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做的食物跟他想像中的不一樣,並不是不夠好。」 遇到批評,Andrew 不僅不生氣,還會主動與批評者溝通, 「辣椒也曾經不是四川原產的,這樣來說,有辣椒的川菜不就也都不道地了?」

A.Wong Interior2. credit - Murray Wilson.jpg

A. Wong 餐廳的裝潢保留濃濃的中國元素。圖片提供:A. Wong 拍攝:Murray Wilson

Andrew 説,批評者聽到他的回應,反而會冷靜下來仔細思考道地滋味、文化塑造與菜系建構等問題。去 Andrew 的餐廳吃飯,活脫脫是在經歷一場飲食文化思辨的洗禮,他的食物不僅僅是 good to eat 也是 good to think ,同時滋養身心和腦袋。

唯一會讓 Andrew 感到冒犯的,則是有些媒體形容他的菜是「泛亞洲」( pan-Asian)或是融合菜(fusion)。這樣的形容完全忽略了 Andrew 的苦心鑽研, 「如果有人問我的話,我會說我的餐廳就是一間中國菜餐廳,不是什麼 fusion 中餐,也不是現代中餐。真的要我解釋的話,我會說是一種探索式的中國菜(explorative Chinese food)。」 Andrew 的目標是希望能激發客人對中國菜的好奇心,「如果有客人因為吃了我的食物,回家開始 google 中國文化與食物,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編輯特寫:喜愛吃出前一丁的主廚

採訪尾聲問到 Andrew 有沒有什麼喜歡吃的療癒食物,他想也不想立刻說了泡麵。進一步詢問牌子,他毫不思索的回答:「出前一丁,而且要吃紅色包裝麻油口味。」他對於日清出的泡麵充滿敬意,「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可以讓麵體在 90 秒內口感這樣好,我實在是很想知道。」

他也大方分享獨門吃法:在湯裡加入魚丸,撒上西洋菜(watercress,亦稱水田芥),最後煎一顆半熟荷包蛋擺在麵上。

AWong麵.jpg

準備 200 人份的麵條的開心 Andrew 圖片來源:IG

-end-

本文由倫敦特約作者Hsuan Yang採訪撰寫。

交流區
打開 APP,看更多評論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