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App
返回

香港米其林一星 VEA 主廚 Vicky Cheng:只要會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就夠了

米其林 编辑/ Hsiang 2019.12.13

旅居加拿大多年,回到香港開業,年輕主廚 Vicky Cheng 立志做西餐與中餐的橋樑。

「30 歲之前要開自己的餐廳,要結婚,兩件事我都做到了。」

VEA Restaurant & Lounge 主廚 Vicky Cheng(鄭永麒)無疑是近年香港西餐版圖上相當耀眼的新星,少年入行,不過三十出頭便有超過 15 年的資歷,按部就班照著自己定下的計畫達成目標,2015 年開始做自己餐廳的主人,不久後便獲得米其林一星。

好似一部成功典範的教科書,但 Vicky 對廚藝源源不絕的熱情創意,還有待人的親切活力,以及對家人妻小的溫柔愛戀,又宛如教科書上被畫滿了天馬行空的塗鴉,讓人讀來覺得充實有趣。成功是一種扁平的詞彙,但 Vicky 活出自己的詮釋。

香港出身的他,自幼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多倫多,也在那裡開啟他的廚藝生涯,師承多位法餐名廚,卻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毅然脫離北美舒適圈。適逢要回香港換身分證,他帶了簡單的行囊歸來,家鄉成了異地,亞洲成了他探索烹飪的新世界,在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Vicky 重新開始。

V30_Vicky Cheng-2 (1).jpg

VEA 主廚 Vicky Cheng 鄭永麒。圖片提供:VEA

只要有一個人的支持便足矣

在近乎年幼的 14 歲便想要當廚師,Vicky 並非當下決定這是一生的志業,純粹出於好玩而一頭栽入,「也不知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做菜是我那時候唯一擅長的事。」

或許是出於家庭的薰陶,媽媽、外祖母都鍾情炊事,還有一個廚師舅舅。幼時去拜訪來自上海的外祖母,一定跟著她忙裡忙外做家鄉菜,Vicky 當時就被能創造無窮菜色的廚房給迷惑。「最喜歡她的生醃蟹,還有獅子頭。我們全家人最愛這兩道菜,每次見到她,就問能不能做?但她當然都不會只做這兩樣,每次都弄出一大桌。」

於是在十幾年前,廚師這門職業還不大受人敬重時,所有人勸他打消念頭,但他對媽媽傾吐志向卻獲得全力支持,甚至安排他去餐廳見習、上廚藝學校,「可能有 20 個人告訴我這不是個好選擇,但只要有一個人、而且是我媽,告訴我這條路行得通,我就去做了。」

vea_30restaurantview2 (1).jpg

除了學校的訓練,Vicky 主廚認為好的工作地點也能讓人功力大增。此為 VEA 的開放式廚房座席。圖片提供:VEA

進入學院是出於對專業的尊重

進入一門行業,有許多管道,科班出身往往不是唯一路徑,但 Vicky 作為一名經過學院訓練的主廚,肯定還是擁有不一樣的視野。

「學校是一個好地方,它幫助你思考更多事情,同時也向其他人表達你對這項專業的尊重。例如我現在有時候看履歷,看到這個人有去讀廚藝學校,就會覺得他應該是很認真對待下廚這件事,願意專心花一段時間去學習這項專業,大概就不是來玩的。倒不是說一定要去哪間名校,這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當年他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經濟條件去紐約就讀烹飪名校,就近選擇了多倫多的廚藝學校,儘管母校近年開始變得熱門知名,但他當時看重的是學校能帶來不受拘束的概念、思考,以及正確的心態,甚至教你如何全面管理、控制食材成本等,並且與師生建立長遠、互助扶持的人脈。

當然他也坦言學校的訓練有限,「大部分我獲得的東西,並不全來自學校。」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實作練習因此較為不足,也沒什麼機會接觸昂貴珍稀的食材,「所以一個好的工作地點也很重要。」而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的方向,為員工打造理想的學習環境。

vea_private dining room_1 (1).jpg

VEA 的私人包廂座席。圖片提供:VEA

師父領進門

Vicky 掛在嘴邊永遠感念的恩師有三位:一是在紐約的國際名廚 Daniel Boulud,以及多倫多餐廳 Auberge du Pommier 的 Jason Bangerter 主廚(現為渡假村 Langdon Hall 行政總廚),和 Canoe 的 Anthony Walsh 主廚。每位導師的人格特質和理念不盡相同,Vicky 分別跟隨他們好一段時間,逐漸將三位前輩一生所求之事,內化融合成他自己的路線。

他在 Jason Bangerter 的廚房裡工作 6 年半,從基本功開始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對食材的尊重,不輕易浪費,「他永遠都不會浪費,經常告訴我不能把還能用的食材丟掉。十幾年後,今天的我還是一樣,這已經養成習慣,所有的員工都知道我是不喜歡浪費食材的廚師。」作為一間 fine dining 餐廳,拿 50 Best、又拿米其林,意謂著 VEA 的擺盤是別出心裁的,但為了擺盤,常常必須捨棄很多食材,如今 Vicky 的作法是善用每一分食材,用不上的,就做成好吃的員工餐。

而 Canoe 的 Anthony Walsh 主廚,則是一位堅持只用在地食材的廚師。「不是加拿大的,他不用。近二十年來,他的餐廳甚至不用松露、魚子醬,因為加拿大沒有,直到 3、4 年前 BC 省終於有了松露,所以他們現在也會用了。」Vicky 自己開餐廳後,VEA 的香港形象、香港記憶深植人心,這樣的風格其來有自,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使用香港本地的食材,但 Anthony Walsh 讓 Vicky 深刻體認到他必須回歸自己的根,才能創造出動人的作品。

回到香港前,他在紐約 Restaurant Daniel 工作,向名廚 Daniel Boulud 學藝。「他是一個很傳統的法國廚師,雖然這間餐廳在紐約,但他的內、外場員工可能有七成都是法國人。」如此在意血統純正的大廚,儘管容許 Vicky 發揮個人創意,但必須要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革新。VEA 的招牌菜色用上許多香港傳統的海味乾貨,並不是噱頭式地在西餐裡添加中菜元素,Vicky 堅持認真鑽研,把傳統作法學會,再把它轉化成比較西餐、現代的樣貌,這便是從敬重傳統的大師身上所獲得的禮物。

vea_30detail (1).jpg

Vicky 把員工當自己的家人,給他們最好的工作環境。圖片提供:VEA

一定給員工最好的

從專心面對食物的廚師,轉變為擔負更多責任的餐廳經營者,Vicky 並沒有遭遇太多身分轉換上的艱難,原因是他的團隊堅強,讓他得以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像一台車的不同零件各司其職,你不需要什麼事情都會,只要會一件事、並把它做到最好,那就夠了,我們的團隊就是這樣。」

VEA 開業之初,團隊有 25 人,如今成長至 35 人,除了商業模式可行、受到各界支持而生意穩定,也是因為 Vicky 將員工視如己出,「一定給他們最好的,最好的建議、最好的伙食、最好的制服。香港餐飲業太競爭了,員工常常來來去去,雖然我們也有少數員工待的時間比較短暫,但我很驕傲的是大部分員工都很樂意留在這裡工作。」餐廳營運如此緊湊,每個月他們@仍堅持安排一次聯絡感情的活動,一起去喝酒、吃打邊爐;每天工作再怎麼忙,到了四點半,大家必定出現在酒吧的座位區一起吃員工餐。

「我們的哲學一直以來就是『One Team,One Dream』,廚房裡每位員工中午 12 點上班,下班時無論多晚,一定是大家一起離開。」

搭建西餐與中餐的橋樑

Vicky 選擇了 Chinese X French 的路線,除了是因為一位西餐廚師對於自己亞洲的根源懷抱極大興趣,也是想要做西餐與中餐之間的橋樑。

面對海參、花膠這些軟體又容易產生腥氣的海味食材,西方人肯定抗拒而不敢嘗試,Vicky 改變它們的口感、形貌,立刻成為前所未見的新奇體驗;某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客人,也許具有雄厚資本,但未必真的明白法餐是怎麼一回事,若在餐盤裡用上一些他們熟悉的元素,他們或可較能體會 fine dining 是什麼。

而 VEA 就此建立一座讓雙方相互理解的橋樑。

每 2-3 週,他們就發想一道新的菜色,替換在每晚的品嚐菜單上。如此頻繁又旺盛的創作能量,必然無時無刻都在尋找靈感,無論是下班後去吃大排檔,或是散步經過海味鋪,甚或是員工餐時間有人隨手做了樸實的上海家常菜「奶油津白」,都可能變成一個精緻的 fine dining 版本放在 VEA 的菜單上。

Vicky 因此在這樣的路線與工作氣氛下,創造了名氣響亮的海味三部曲。

V30_Roasted Sea Cucumber (1).jpg

烤海參。圖片提供:VEA

最著名的「烤海參」,特別選用北海道的海參,並從灣仔市場每日親自挑選花蟹,製成慕絲鑲入海參,並將海參的表面烤脆。另外依照時令選材,這一季,他選用花蟹殼和蟹膏,與雞蛋一同熬成醬汁,配上炒薑蔥,最後噴灑 22 年陳釀紹興酒。這道料理除了展現花蟹之鮮美,最重要的是以香酥密實的質感滋味,顛覆海參在人們心中軟塌不討喜的形象。

V30_Fish Maw-2 (1).jpg

花膠。圖片提供:VEA

「花膠」則是另一代表作,這道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高級粵菜料理,也在 Vicky 的詮釋之下重現一番新風味。他特別用了鹹水和淡水魚類的魚鰾,展示兩者在味道與口感上的差異,花膠經炆煮後釋放膠原蛋白,讓法國奶油醬變得濃稠,再搭配脆藜麥、細香蔥末和中國白鯨魚子醬,軟嫩中有酥脆的榖物跳躍,以及魚子醬突出的鹹鮮,令人驚喜。

V30_Abalone Pithiviers_1 (1).jpg

法式乾鮑皇冠派。圖片提供:VEA

而「法式乾鮑皇冠派」可謂真正貫徹「中 X 法」的創新路數。他以傳統技法煨煮 29 頭日本吉品鮑,搭配法國鵝肝和雲南野生羊肚菌,再以自製的法式千層酥包裹以上食材,最後淋上鮮味十足的鮑魚汁,一刀下去,讓人歷經香酥派皮、軟糯鵝肝以及彈牙鮑魚不同口感層次的體驗。

vea_30lowtables (1).jpg

VEA 座席區。圖片提供:VEA

作為備受矚目的年輕餐廳主廚,Vicky 積極與國際餐飲社群接軌,不但每年至少舉辦三、四次的四手餐會,他也擔任 Krug 香檳和 Nespersso 的品牌大使,固定與他們合作大型的品牌活動,唯一能不受干擾的休息,大概只有長途出差搭飛機的時刻了。

如此忙碌的行程表,要兼顧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同角色,肯定很難。「真的不容易,做菜還比較簡單。為了這間餐廳,確實犧牲很多其他的休閒,像我以前很愛去釣魚,現在完全沒辦法,餐廳生意很忙,照顧家庭也很忙,還有兩個女兒,個人時間越來越少。但這是我願意取捨的。」

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廚師,為了更好的人生發展,Vicky 很清楚自己的選擇。

「我的平衡,就是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我去努力平衡的。」

番外篇:西方長大的香港胃

雖然在北美長大,又日日做西餐,但說起下班後讓他放鬆的食物,Vicky 嘻嘻笑說最喜歡吃麵條。「河粉、牛肉麵,什麼麵都很愛,米飯也愛吃!但現在吃得少了,因為得維持身材哈哈。」十足的香港胃,人走得再遠,食慾永遠朝著故鄉。

-end-

兄弟項-繁體版.jpg

交流區
打開 APP,看更多評論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