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亚洲饮食文化的胜利,2025-26 圣培露世界青年厨师大赛决赛全记录

资讯 编辑/ 湯索 2025.10.31

亚洲饮食文化的胜利

圣培露青年厨师学院(S.Pellegrino Young Chef Academy)是一个激励性的全球社群,致力于通过联结烹饪大师、专业指导和交流机会,赋能新锐厨师成长。

今年亚洲区选手 Ardy Ferguson 以他的作品“群岛欢宴” (Archipelago celebration)问鼎冠军。 Ardy Ferguson 在印尼长大,近年来移居到中国香港生活,就职于 Belon 餐厅。

690378383b494.jpg

“群岛欢宴”正是他对印尼饮食文化的致敬,它既保留了南洋群岛的灵魂,又融入了自他移居香港后汲取的美食精髓。整道料理的核心是井宾黄姜饭(Nasi Tumpeng),源自爪哇的经典菜肴,以金字塔造型象征着对山岳的敬畏,是印尼家庭团聚宴席上一定会出现的食物。

6903784bc0a5e.jpg

为了展现他的印尼饮食 DNA,他以摩登手法重新诠释苏门答腊的标志性美食——巴东沙嗲(Sate Padang)。传统牛羊肉串被替换为层次更丰富的港式烤鸭,烤鸭的焦香的表皮与巴东香料在炭火中交融,既有故乡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又带着属于香港的现代气息。巴东沙爹代表着他的饮食根脉,而港式烤鸭代表着他的现在进行时,以此串联起过往与当下的味觉记忆。

同样有着香港成长生活经历评审之一的 Jeremy Chan(伦敦米其林二星餐厅 ikoyi 主厨&创始人) 点评到:“你的料理,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另一位评审 Niki Nakayama(洛杉矶米其林二星 n / naka 餐厅主厨) 则说:“这道菜不单单是印尼或者说香港元素的结合,它让我感受到了亚洲风味荟聚一盘。”

6903785ea551e.jpg

颁奖典礼现场,与 Ardy Ferguson 成为三甲,参与最终冠军角逐的另外两位选手,分别是来自北欧赛区的选手 Noah Wynants,和法国赛区的 Antonis Avouri。可以说,Ardy Ferguson 的夺冠,也代表着亚洲元素的崛起与胜利。

690383102ef04.jpg

6903831061568.jpg

来自中国的风味交响

此次比赛中,中国内地选手刘亚民在导师邱琼的指导下,亦发挥了不俗的水平。

这道名为“风味交响曲”(Symphony of Layered Flavours)的作品,他把川菜的灵魂——花椒,带到了世界舞台。首先将鱼肉与菠菜打成 Purée ,进一步过筛达到细腻丝滑的状态。鱼肉以三明治的方式夹住 Purée ,用保鲜膜包裹后低温慢煮。另一部分的鱼肉则是像 Lollipop 一样用竹签串起来,轻微煎制,达到表皮上色,内里依然细腻软嫩的状态。一道菜肴中,呈现了鱼肉的不同状态与质地。

69038d7fc5ddf.jpg

经过导师邱琼悉心指导,灵魂一笔的酱汁更为凝练,丰富。刘亚民用法式酱汁的技艺处理花椒,呈现出了不同品种花椒风味上的差别,让评审在熟悉的框架里,尝到了那种“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震颤与层次。试菜阶段,现场能看到评审在品尝后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惊喜。

69038d891eb67.jpg

赛后,已经担任过五届中国区评审,两次带队出征米兰的导师邱琼向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比赛进入最后 30 分钟是一个最关键的阶段,它关乎选手是否能丝滑出餐;酱汁、食物是否达到最合适的温度;摆盘是否流畅、完整。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直击:现场 6 大观察

在圣培露世界青年厨师大赛的现场泡了两天,感觉不像在观摩一场冰冷的竞赛,更像是在参加一个充满激情与包容的全球美食盛会。总结了现场 6 大观察,希望可以为下一届准备报名参赛的选手,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6903787401851.jpg

全明星阵容评审

1. 评委:“像前辈,不像判官”

这里的评审台,气氛很不一样。可能是因为面对的都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评委们身上那种“挖掘潜力”的劲儿特别明显。

亲眼看到一位评委在品尝后,仔细询问选手关于某种香料的用法,然后真诚地说:“这个想法非常大胆,我很喜欢你在传统基础上做的这一步跳跃。” 他们更像是在和晚辈交流,寻找每一个作品中的闪光点,给予赞美和支持。这恰好完美呼应了大赛的口号——“将你的未来带上餐桌”(Bring Your Future to the Table),评委与选手之间,形成了一种代际间的传承。

6903789c47d65.jpg

2. 节奏:紧张,但不窒息

今年年初有幸受邀到法国里昂观摩了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现场肃杀紧张的氛围,影响着在场每一个人。

如果你看过博古斯那种“时间一到,手必须举在空中”的严苛场面,这里的时间把控多了一份人情味。在一定范围内,选手们能获得些许弹性时间来完成创作。这份“不严苛”,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为了让年轻厨师们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展现最好的自己。

3. 料理:他们的文化护照

纵览 15 位参赛选手的作品,一个共通的发现:几乎没有仅受单一饮食文化影响的菜品,并试图借由料理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这代表着世界料理的趋势,更加开放,更加共融,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在相互学习。青年厨师们,潜移默化地构建着自身的料理语言。

690378b60496d.jpg

举两个例子,代表太平洋赛区的 KyongHo Choi,用一道“培根与卷心菜或猪肉与泡菜”(Bacon and Cabbage or Pork and Kimchi,),巧妙使用相同食材在不同文化中的叫法,指代了出生地韩国与成长地爱尔兰,反映了想借由菜肴探讨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击议题。

690378cec450e.jpg

来自中欧赛区的 Emilia Montz,其作品“俄罗斯芭蕾”(Russian ballet)则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汲取灵感,巧妙联结了德俄文化,同时想为以男性主导为主的米其林星级餐饮界注入柔美与轻盈的气质

4. 风味:世界正爱上中国味道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元素,不再只是菜单上的异域点缀,而是开始成为驱动创作的核心灵感。

690379e807181.jpg

代表英国出战的 Ben Miller,他的参赛作品“给 Sam Yee 的颂歌”(Ode to Sam Yee),是一封写给他华裔女友的情书。他坦言,这道基于鸭肉的料理,是“中国风味与经典法式烹饪技术的结合”,是为了“创造新的传统”。

5. 呈现:盘中风景,不止于味

食物的呈现,已成为表达不可或缺的一环。选手们在器皿选择上极尽巧思,让视觉美感更上一层楼。更有甚者,如北欧赛区的 Noah Wynants,他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本“食材护照”,小小手册里记录着盘中风物的来源地与故事,让每一口品尝都像一段文化之旅。

69037f1fc9e77.jpg

评审 Julien Royer(新加坡米其林三星餐厅 Odette 主厨)点评道:“很受触动。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讨论台前的厨师,却忘了料理的本质和源头,是从食材开始的。”这份用心,也让他成为了最终争夺冠军的三甲之一。

6. 语言:为美食赋予声音

大赛再次印证,在世界的舞台上,清晰的表达是与精湛厨艺并重的能力。冠军 Ardy Ferguson 在陈述环节,以流利的英语和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将其作品的文化内核——“一道对印尼烹饪传统的赞歌,融合了香港的美食影响”——精准地传递给了评审。他的成功案例也向全球非英语母语的厨师揭示了一个现实:若要站上国际舞台,良好的表达力是传递创作灵魂不可或缺的一环。

69037f65d2164.jpg

尾声:料理万岁

颁奖晚宴接近尾声,在大家都在为冠军欢呼,合影,厨衣上签名留念时,我有幸捕捉到了现场的动人一幕:评审 Julien Royer 接过中国选手刘亚民手中的笔,于他的厨衣背后,留下了一个可爱的简笔画和文字:一颗“爱心”代表着对烹饪源源不绝的热爱,注入热气腾腾的锅中,像是在说 Cooking with Love(带着爱烹饪)。

69037f7e72ca0.jpg

而那段文字则是:

Vive La Bonne Cuisine(料理万岁)!

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尾声了。这是期许,也是祝福:比赛会过去,荣誉会过去,而料理与爱永远同在。

69037f86dfe55.jpg

69037ff3c1778.png

69037fd1e3eff.jpg

封面图来源:SYCA。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