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高德 APP 正式推出“高德扫街榜”产品,意图挑战大众点评在餐饮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这份号称“用脚投票”的榜单产品,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讨论的浪潮,有“天下苦大众点评久矣”的兴奋,亦有“这份榜单能否有影响力”的质疑。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高德用一份报告证明其全面进军本地生活市场的决心。
《2025 国庆中秋长假出行消费报告》显示,高德 APP 10 月 1 日活跃用户数突破 3.6 亿,创历史新高;截至 10 月 3 日,“高德扫街榜”累计用户数突破 4 亿。8 天假期,高德为线下餐饮店带去超 1 亿客流。面对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这块大蛋糕,在尝到甜头后,这场榜单之争涌入了诸多巨头。作为一个食客,在未来挑选一家餐厅时,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这场关于美食的榜单攻防战,却也并不会围绕“好吃”展开……
食客如何做好“评审员”?
与米其林指南、50 Best 等榜单不同,互联网榜单的特质就是将话语权平等地交还给每一位用户。此举有利有弊,榜单推荐的餐厅一定意义上都会被要求适应绝大多数人的口味,才能脱颖而出。例如,在上海的绍兴小馆,“醉糟呛腌霉臭酱鲜”,这样的风格鲜明的地方风味就很难得到榜单的“宠幸”。
在不同的平台,用户参与方式评价的方式是不同的。行业标杆的大众点评,依靠用户的浏览、消费、评价的闭环生态。刚刚推出的高德扫街榜,则是利用用户的导航数据和用户的属性生成榜单。抖音的心动榜,则是依靠其平台的绝对的大杀器——视觉与短视频。商家需在用户的点赞、收藏、转发、点击率、观看时长等互动行为,以及团购订单销量、复购率、评价等一系列指标中胜出。
谁更贴近“真实”?
“谁来定义好吃”,这个问题对依靠大数据的互联网榜单而言是简单的。对每一个食客而言,“好吃”是主观的;但综合每个人的“主观”就能总结出“客观”的结果。大数据跳跃了“餐厅为什么好吃”的因果关系,直接呈现了“什么餐厅是好吃”的关联关系。
与精致餐饮榜单不同,在大众餐饮市场更根本的问题是“谁更贴近真实的消费体验”。评价一次消费体验维度是多元的,服务情绪氛围等等都可以成为标准之一,不仅仅是好吃。互联网榜单避无可避的问题就是商业化。在网络上,大众点评的商家评分提升攻略随处可见,商家“好评换赠礼”的营销宣传已经成为常态。这使得榜单的生成逻辑,往往建立在“人为参与”的基础上,这些行为本身是可操控的。此举的后果便是,消费者对榜单的信任度也在下降,甚至催生了“先看差评不看好评”的用户习惯。“如今看点评,更像是在习惯与信任之间权衡。”
从趋势上看,榜单竞争的核心——数据真实性之争,本质上对用户信任与心智占位的竞争。大众点评、高德、抖音,三大平台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真实标准”。
大众点评争夺“真实”的定义权的具体打法是,立足用户基数优势,强调排名的可信度,强调榜单有大众的真实消费体验做支撑,力求做到真正懂本地的评价体系。从市场地位来看,大众点评仍是最重要的参考,行业的被挑战者。
而高德扫街榜单的破局点,正在于用“行为数据”替代“主观评价”,尽可能减少资本操控与刷单的可能性。用户通过检索店名、实地走访、导航前往,这些行为数据汇总起来,最终成为扫街榜的评价体系。用一句话概括,一家店能上榜是无数人“用脚投票”的真实选择。
抖音心动榜则更贴近短视频的推荐算法筛选标准。其中,“产品激发用户购买欲”这一指标被尤其放大。与大众点评相比,心动榜明显更侧重线下到店的前段流程——用户如何获取商家信息,如何对商品产生兴趣,并进一步转化付费。至于消费后反馈,则在评价中权重相对较轻。
这三种标准,背后是三个平台各自的优势区间。大众点评在团购市场份额领先,强调消费后评价;抖音线上内容池领先,内容强调观看与转化;高德在导航市场领先,强调用户导航到店行为。这也是这场定义权之战的起点,无论大众点评还是高德、抖音,都有自己的困难与挑战,很难做出一个绝对客观、人力不可干预的榜单标准,因此用户如何使用便成了关键。
作为一个食客,该怎么用榜单?
而眼花缭乱的榜单,新的时代对于食客也是全新的挑战,过多的信息只会让选餐厅变得越来越难。使用榜单的关键,是需要理解各个榜单的内在核心逻辑。
在挑选餐厅时,针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榜单尤为重要。从大的方面来看,基于不同的算法,各平台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例如针对情绪消费,食物的好吃并不是第一要素,能够视觉呈现餐厅的抖音平台会是第一选择。而携程美食林开始向海外餐厅布局,为中国旅客提供一份参考。榜单将从被动的传播转换成食客的主动探索,当目标与需求越明确,满意的概率就会越高。
针对更为具体的需求,大众点评和高德扫街榜给出更为细分的参考。大众点评根据不同指标划分为黑珍珠、热门榜、好评榜、销量榜、口味榜等多个榜单体系。高德扫街榜单的“专程前往”(“轮胎磨损榜”)指用户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跨越一定的距离去往一家店铺。“回头客”(“多次前往”),则为多次到访同一家店,代表了对店铺的长期肯定。“本地人爱去”代表本土食客喜爱的餐厅。举个例子,在出游旅行时,选择“本土风味但不一定爱吃”还是“没有本土特色却独特”的餐厅,本帮菜还是 Bistro,就会需要截然不同榜单。
1900 年,法国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出版《米其林指南》,最初它只是想鼓励人们多开车从而多磨损轮胎,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后它演进为世界公认的评价体系。而高德此举正在把局面“倒过来”,依靠路径“反向”生成真实可信美食榜单,并在长假中依靠出行打响第一炮。当然这远远不能说已成定局,在未来各种样式的榜单依旧只会层出不穷,这场话语权的战役只会愈演愈烈。作为一个食客,不禁期待。
文章头图来源:SHITAN。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