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高级餐厅的盘子越长越像,怎么走出自己的个性?

美食博物馆 编辑/ 山山 2025.07.09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高端餐厅的器皿越来越像了。特别是高级中餐厅,明明是做着不一样的菜,但器皿却逐渐趋同。这些昂贵的高级器皿,可能一个就要上千块。诚然,它们有着不错的设计和精良的做工,但当你吃不同菜系都在面对同一套器皿时,总会觉得有种一个生产线流水作业的错觉。

香港米其林二星餐厅 Tate Dining Room 的主厨 Vicky Lau 曾表达过,对于各家餐厅逐渐趋同的器皿,她决定放弃对“大牌”的使用,转而细淘一些符合自己审美风格和菜品的小众餐具。

今天我们走进这几家餐厅,看看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的器皿个性化起来的。

686c8b59d9260.jpg

Odd Standard

Odd Standard 由两位来自挪威的产品设计师 Constance 和 Tonje 于 2014 年创立,品牌以极简而充满质感的北欧风格著称。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陶器品牌,Odd Standard 与全球多家米其林餐厅建立合作,也不断探索和打破传统的餐具形式,设计出引人思考、富有艺术感的作品。

Simon Rogan

英国主厨 Simon Rogan 是 Odd Standard 的长期合作伙伴,其名下的多家餐厅都使用了他们的餐具。位于英国湖区的米其林三星餐厅 L'Enclume 是一家坚持“从农场到餐桌”理念的餐厅,使用自家农场的产品为食客提供最天然新鲜的美味。

686c8335e8e1a.jpg

Odd Standard 为其定制的餐盘延续了品牌的 Semi 19 基础系列,在中央加入一圈不规则的纹理,使每只盘子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肌理,用来衬托 L’Enclume 的自然食材与摆盘风格。这种粗粝、不完美的质地,正是餐厅理念在器皿上的延伸。

686c8340cafaf.jpg

此外,Odd Standard 还为餐厅设计过一组极具趣味性的麻袋系列餐具,用来盛装开胃小菜。形状柔软的麻袋由光滑的白瓷制成,与粗糙的黑色粘土底座形成强烈对比。在麻袋造型的陶器中填入香草和花卉,仿佛将一袋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植物,直接端上了餐桌——不仅是味觉的前奏,也是一场关于土地与季节的微型叙事。

Rest

奥斯陆曾经的绿星餐厅 Rest 一直致力于将零浪费运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餐盘在这里,也是解决浪费的手段和宣言。Odd Standard 将废弃的陶土和失败的餐盘碎片重新混合,打造出一系列“循环再生”的陶盘。从正面看,这些盘子好像与一般的餐盘无异,但是从底部依然能看出回收再生的印记。

686c8367d7bd6.jpg

其中最具争议与视觉冲击力的,还要数一个鸡爪小吃盘——餐盘中放着真实的鸡爪,经过干燥处理,并涂覆食品级黑色涂层。餐厅以此来表达对每年被丢弃的大量母鸡的敬意,提醒食客重新思考食材的价值。

686c8353c8f7c.jpg

新北欧:料理,美学与地点

在近期挪威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新北欧:料理,美学与地点”中,Odd Standard 的陶器也作为“新北欧料理运动”代表之一,正式进入艺术馆的展示语境。作为许多北欧米其林餐厅的合作对象,他们的餐具成为了新北欧料理运动先锋餐厅的重要表达窗口。

686c837d7b517.jpg

Odd Standard 为奥斯陆 Kontrast 餐厅设计了一系列表面粗犷、富有肌理感的不规则餐盘,衬托主厨对“自然野性”的理解。餐厅希望能用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小吃,于是又有了这款黑色树枝,每一支都生长着不同的形态,让小吃如同从北欧森林中直接“长出”。

686c838cdb281.jpg

挪威米其林三星餐厅 Re-naa 与 Odd Standard 合作设计了一个可爱的甜菜根碗,内部施以紫色釉料,外部保留红陶土的自然质感。而 Credo 餐厅主厨 Heidi Bjerkan 则向 Odd Standard 定制了一组“洋葱”,用来盛放洋葱料理。这些盖碗是手工与精准的完美融合,为了确保所有盖子都能完美贴合,Odd Standard 采用 3D 打印技术,结合手工制作的顶部,赋予每个碗鲜明的个性和自然的质感。

686c839b4f908.jpg

Owen Wall

Owen Wall 是一位来自英国的陶艺家,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他认为陶瓷可以巧妙地激发甚至颠覆人们的思考,既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介入的,从而提升社交体验。

他合作的餐厅包括 The Clove Club、Lyle’s、Trinity、Elliot’s、Bao 等伦敦知名餐厅,其中与二星餐厅 Ikoyi 的合作项目尤为出彩。Ikoyi 是伦敦少有的主打西非香料的餐厅,菜品热烈、浓郁、富有层次。Owen Wall 为其设计的餐盘有着热情大胆的配色和粗犷张扬的图案,绝妙地呼应了餐厅的味觉风格。

686c83aad26c2.jpg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一个红色的饭碗,用来盛放餐厅招牌的 jollof 米饭。餐具犹如味蕾的延伸,也成为餐厅风格的有力补充。此外还有独特纹理的“牛盘”和“老虎盘”,为 Ikoyi 的菜品增添了一份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强的社交媒体传播性。

686c83c0def50.jpg

Luke Hope:木头的温柔纹理

686c83ca7f04f.jpg

Luke Hope 是一位以木头为材料的艺术家。他的每件作品均由单块木头精心雕刻而成,与媒介的物理性质紧密联系,引人发掘材料之美。Luke 的创作视野超越了木头的局限:织物的褶皱,纸张的折痕——他模仿这些材料的特性,赋予木头一种迷人而又略带神秘的特质。注重线条和光线的相互作用、手工和自然纹理的结合,其作品的核心在于对自然与人造共生关系的细致思考。

686c83ea335a9.jpg

位于大阪的一星餐厅 SINAE 使用了 Luke Hope 的餐具,以其轻盈而有机的造型,完美呼应料理本身的精致与克制。而在加州,重开半年便摘下米其林三星的餐厅 Somni,也将 Luke Hope 的作品作为其招牌小吃的舞台,共同构建一场由二十多道菜肴组成的“梦境”体验。

686c83d7bff45.jpg

Sarah Linda Forrer:自然与直觉的柔性表达

来自法国比利牛斯山脚下的陶艺家 Sarah Linda Forrer,在森林与溪流的环绕中成长,从小便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细腻联结。这种背景塑造了她的创作路径——强调直觉、感官、质地与生活之间的亲密对话。

686c891680c0b.jpg

柔美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纹理,构成了其作品的基础,贝壳和牡蛎形态的餐盘是她的标志作品。法国主厨 Hélène Darroze 的多家餐厅都使用 Sarah 的作品,她的烹饪也来自于直觉,以充满情感的菜肴,传递美好生活的艺术,这与 Sarah 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是一次食物与陶艺之间的共振:从视觉到触觉,从风味到器皿,共同传递着温柔、优雅又感性的秩序。

686c89234fbae.jpg

Sissel Wathne × Credo

知名的餐具品牌之外,独立陶瓷艺术家也在与餐厅合作,通过更具实验性和在地性的创作,探索餐具、食物与土地之间的深层联系。

在挪威餐厅 Credo,艺术家 Sissel Wathne 发起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合作项目——她将餐厅产生的厨余食材,转化为陶器创作的原材料。食用驯鹿是北欧地区的传统,Credo 餐厅剩余的骨头被送到 Wathne 手中,她将这些食材清洗、干燥、燃烧去除有机成分,再手工碾碎,混合当地泥土中的矿物质,为餐具上釉。这些带有“风土印记”的餐盘又回到餐厅,再用来盛装对应的菜品。

686c841ddf1b8.jpg

这种循环不仅仅是环保行为,粉碎驯鹿骨的动作,和餐厅手工研磨香料的动作如出一辙——他们共享着一种对当地物产和手工性的痴迷,这是一种源头的呼应,是对北欧风土的歌颂和致敬。

686c840b028a9.jpg

Sissel Wathne 也曾为 Credo 的招牌甜点设计过一个碗,它的釉料由牛骨和来自当地土壤中的矿物质制成。“利用这些原材料,我能够制作出一种美丽的蜂蜜黄色,与碗的用途相匹配,也就是 Credo 自己的牛奶冰淇淋配蜂蜜饼干。”

686c8428b10b9.jpg

Alice Watkins × Wilsons

英国艺术家 Alice Watkins 的陶艺之路起始于一次人生的转折。在感染新冠后,她辞去了舞台设计师的工作,将陶艺作为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她的作品,也延续了这种带有“修复”意味的创作语言。她用废粘土和厨余垃圾代替不可持续的材料,包括蛋壳、鹿骨、牡蛎壳、玻璃瓶和木炭,也会重新利用破损的废弃餐盘进行创作。

686c844c2adff.jpg

Watkins 与布里斯托米其林一星和绿星餐厅 Wilsons 合作,她甚至将餐厅花园里的陶土加入餐具的制作。Wilsons 的所有人 Jan Ostle 表示,与 Watkins 的合作是“自然而然的协同效应”。

对于现在的顾客来说,可持续性是客人选择在这里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仅有美味是不够的。

是“表达者”,还是“干扰者”?

当顶级餐厅纷纷使用独具特色的“不寻常”餐盘,餐盘早已不再是沉默的配角,而是走向聚光灯下的表达者。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容器到底是丰富了餐饮体验,还是在舞台上“越界表演”?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多个餐厅同时选择了某一高辨识度的“网红”餐具,那是在强化风格,还是在被同质化呢?

餐具的主动表达会是一种抢戏吗?在“表达”与“干扰”之间,界线或许正变得模糊……

686c8459d5632.png

686c846347110.jpg

封面及头图来源:Sarah Linda Forrer & MARSAN par Hélène Darroze。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