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韓國摘下米其林星星的中餐館,海外中國人的努力之道。
早年移民到海外,當廚師、開餐廳,往往是赤手空拳一無所有之人的一種求生法。這樣的中餐館,菜色定調了該國人對於中菜的基本想像,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位廚師。
在首爾開設津津(진진)餐廳的王育成,今年 70 歲,他的從廚歷史,就是中國移民在韓國落地生根的故事。王育成的父親來自天津,原本在天津從事的是鐵匠工作,韓戰前來到韓國尋求更好謀生機會,戰爭爆發,中國回不去了,成為異鄉中國移民。
50、60 年代那時候韓國國內氣氛相當排外,去殖民化的南韓政府對外制裁中國貿易,對內不讓留在韓國的中國人、華僑購買土地店鋪,因此只能從事勞動工作,「到可以買房買地的時候,我們已經錯過了房地產最好的入場時間。」對韓國半世紀高速發展瞭然於胸的王育成感嘆。
在這個氣氛中長大的王育成,早早投入廚房工作,一路做到了大飯店的主廚,從飯店自請退休後,在弘大商圈附近開設了餐廳,餐廳位址的社區,附近有垂柳河流溝渠經過,舊名「楊花津」,從天津(텐진)到楊花津(양화진),這是津津餐廳的名字由來。
開出中餐一條街的夢想
津津餐廳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連續 3 年摘下韓國首爾米其林指南一星的肯定。貴為米其林指南入選餐廳,津津主要菜色,簡單明瞭,一頁就可讀完,是使用韓國在地食材製作的中華料理。餐廳視覺為濃烈的紅色黑色,陳設高於家庭餐廳,但無奢華裝飾。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經營的考量。
開餐廳不是很辛苦嗎?離開飯店還要開餐廳?
「在大飯店工作,當然比開餐廳壓力大呀。」
「那些客人都是得罪不起的貴客,犯錯不是賠罪能解決的。」
開餐廳和在大飯店做事,哪個比較辛苦?原本預料會聽到開餐廳辛苦談,王育誠卻給出讓人稍微意外的回答,可見韓國社會尊卑壓力,對移民之子王育誠,是掙扎逆游的壓力源,有自己的事業與資產,能夠照顧家人徒弟,讓他覺得幸福。
在大飯店工作的期間,王育誠搞懂了原物料供應鏈,以及商業經營需要的公私人脈,房地產選在發展中的弘大商圈外圈——彼時首爾最受歡迎的商業區是明洞,漢江以南的江南地帶還沒那麼多遊客。如今商圈紅火,證明他確實有經營投資眼光。
現在津津有 3 間店,一間炸醬麵店。除了望遠洞的總店,其他都在同一條街上。
同樣類型的餐廳開成一條街,這是韓國特別的在地文化。比如首爾的獎忠洞豬腳街、慶熙大學旁的蔥餅一條街、鐘路三街生蠔菜包肉一條街、燉雞一條街,這些同類型的餐廳彼此競爭,但也成為街區顯著特色。
「我也想在首爾弘大開出中餐一條街呢。」
疫情後,迎接第一批外國觀光客的王育成的在餐廳門口,笑得爽朗,發豪語。這位融合中菜文化和韓國打拚性格濡養長大的主廚經營者,真是不容易。
在韓國,中餐吃什麼?
一般韓食餐廳吃飯,隨著主食,會有大大小小的泡菜、小菜上桌。津津餐廳針對當地人的飲食習慣,自然也準備了免費小菜,但內容物做成中式口味:麻油榨菜、香菜、炒花生米。
津津餐廳的招牌菜是口味略調整過的中菜,特別是:鍋燒雞、麵包蝦、八寶菜。
鍋燒雞是其中特別讓王育成驕傲的菜色。這是綜合宮保乾辣椒元素、川菜乾鍋雞元素,讓人想起韓式炸雞,非常討喜。
圓底炒鍋煎炸高溫給雞肉塊表面上色,蔥薑蒜之外加上大塊乾辣椒──韓國料理通常是把乾辣椒磨粉使用,保留整塊,視覺中菜,味覺上韓國人會覺得很親切──微麻、極香、熱燙,熱呼呼送進嘴,過癮極了。這時候不開個冰涼啤酒和燒酌佐餐怎麼行?
麵包蝦則是韓國中餐館都有的代表性菜色,吐司裁成方形,中間夾上蝦肉餡,拿到鍋中油炸,幾間知名中菜館都有。炸物時間火候、吐司的選用是其中最考驗技術的部分,多一秒、或麵糰糖份偏高,很容易焦黑;油溫不夠,麵包體就會吸油,不顯酥脆。
這道菜是王育成在大飯店工作時,師父教他的,告訴他這是香港來的菜色。這道菜在香港的酒樓、海鮮酒家有另一個名字,「蝦多士」,屬於懷舊菜色。如今在遙遠的他鄉中餐廳,這道菜在韓國人的味蕾上留了下來。
最後一道八寶菜,是王育成特別推薦的菜色。八寶菜是把鮮蝦、干貝、鮑魚、花椰菜、蔬菜等做成一盤燴,勾薄芡的醬汁裹在食材上,閃閃發光,調味適中,正好凸顯海鮮美味。
「韓國是個環海半島,海底地形和泥土,讓鮑魚特別的好吃。來韓國要吃鮮鮑魚。」
韓國鮑魚以濟州島和全羅南道產的最為有名,確實韓國本地產的鮑魚豐美而有嚼勁,由師傅調理成中式口味,鮮美舒暢。
津津餐廳菜單上的菜色還有,麻婆豆腐、紅燒蝦仁、螞蟻上樹、燒茄子、廣式炒麵和蒸魚。道道經典,下飯,出菜快。對於社區居民來說,是可以再訪的店家,對中文遊客來說,是讓人身心放鬆的親切菜色。這些菜色的醬汁使用都很精彩,甜、鹹、鮮平衡中來凸顯食材真滋味。可能跟韓國人日常飲食中各式各樣的醬入菜使用,脫不了關係。
王育成分享,展店,開設第二間、第三間餐廳的動機是「想要照顧徒弟們」。
跟他學習中式料理的徒弟,韓國人、中國人都有,他甚至坦言,有時候韓國人因為「性格急」,更容易做出成績,現在接掌主廚就是韓國人。優秀的人才需要舞台,他也願意投資,因而成就津津系列餐廳。
最新開的一間炸醬麵店呢,則是因為他退休後,在家覺得有點不習慣,決定開一間只賣晚餐的炸醬麵──韓國鼎鼎有名的黑溜溜炸醬麵,其實是中國東北傳過去的菜色,甜麵醬、豆瓣醬、炒料,當作麵的調味料。這道麵點深入韓國生活,已經轉化成很有韓國特色的麵食,調味上加強了焦糖顏色和甜味。
仁川是早期中國移民最多的城市,咸認為是韓國炸醬麵可追溯的始祖店家「共和春」即位於仁川。1908 年成立的時候,共和春原名是山東會館,可知韓國炸醬麵的山東血脈,改名共和春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成功,共和國之春的含義。
做炸醬麵店比開中餐館更精簡,每天悠閒起床後來開店,賣完收店。退而不休,繼續推廣中菜,王育成很享受這種生活呢。
編輯特寫:突破刻板印象的精簡菜單
對於菜單上只有 10 道菜,王育成分享,對開餐廳來說,菜色少才好。這讓原物料管理更加單純,調整菜單上更靈活,自己做餐飲生意的邏輯跟做大飯店是不一樣的。
至於一般韓國人對中式料理會有刻板印象嗎?
「一般韓國人講到中式料理,想到的還是糖醋肉。」
糖醋這個味型,是一般韓國人能夠理解的,但市場上銷售不一定能訂出好價格。因此他在菜色上選擇了高級食材入菜,搭配顯技術的粵式、川菜的調味技巧。這是中國移民開餐廳的生存之道。
-end-
首圖及內文攝影:Mok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