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包使她成名,背後是把療癒美食做到極致的堅持,還是香港引入植物肉烹飪的先驅!
「在飲食之中我最注重的是,我不是做 super fine dining,但我很喜歡開心,我要好玩。當然最重要是好食,我希望你在我這裡吃飯覺得開心到不得了。」
說起 May Chow(周思薇)這位 2017 年亞洲最佳女主廚,焦點常聚於她作為成功女性的社會責任、女性人權和 LGBT 等議題,很少被深入談論她的飲食哲學。今年 Little Bao 踏入十週年,不如就直線了解,究竟是什麼影響著她的烹飪與味覺取向而成就今天的 May Chow?她將會如何寫她的人生劇本?
承襲嚴謹味覺,在眾廚中找立足點
「其實我到長大了解自己的家庭歷史後,才發現原來媽媽看待食物絕對不是一個普通家庭主婦的要求。小時候我不會辨別,原來我家的飯菜比別人家的好吃那麼多。」
對於味覺的訓練,May 可謂贏在起跑線。外公是上海有識之士,外婆需常做家宴請客,媽媽從小就在廚房幫忙。
「媽媽處理螄蚶時,外婆要求她每一顆都得嗅一嗅,看有沒有沙、外形是否飽滿才放上餐桌,那時她只得五、六歲。我也自然地承傳了這樣嚴謹的飲食態度。」
媽媽能煮一手超出色的上海菜,就連很多上海餐館都不再做的手工菜,她都駕輕就熟,令 May 的朋友都在排隊哀求帶他們回家吃她媽媽的菜。May 的專業亦令媽媽比以前更熱衷於烹飪,常和她一起研發菜式,不斷互相交流提問,尤如兩位網球好手般球來球往。
除了家學淵源,另一個影響 May 至深的人,是在整場訪問中多次被她提及的恩師 Yardbird 主廚 Matt Abergel,給她很多機會和鼓勵。
「Matt 無暇做市集所以叫我去。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做冷盤的初級廚師,Matt 卻說我可以當大廚,我沒信心,他就大力推我一把,我就接了市集來做。」
最後是眾所周知的成功,市集開檔一個半小時就賣光所有 Bao。May 當時只是純粹地做市集,從未想開餐廳。她形容開 Little Bao 是一鼓無知的衝勁,幸好得 Matt 幫助。
「對於開餐廳我什麼都不懂,但 Matt 教會我很多,讓我明白每一件事都應該有原因地去做。最初他教我寫生意藍圖、集資和裝修,我一步一步上手,到最後除了廚房工作,品牌、設計、室內設計,就連餐廳的選樂都由我一手包辦,令整件事變得很完整。」
除了授予營運餐廳的實作知識,Matt 還啓發她要建立個人風格。
「Matt 很早期已問我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我會怎麼描述自己。到我參加 GELINAZ! 時,旁邊有 David Chang 和 René Redzepi 等世界著名的百多位廚師,每位都如此優秀,我就更肯定,如我和他們同樣優秀但沒風格就會被淹沒,傑出的廚師太多,所以我必須在飲食界設定一個自己獨有的立足點。我很清晰我不喜歡做別人做過的事,我就偏喜歡走一條複雜難行的路。」
簡單的菜色亦追求出神入化
雖然另闢蹊徑,大膽創新,但每個細節 May 都在追求傳統的頂級水準,大師姐、大班樓、新榮記和甬府等這些前輩都是她的榜樣標準。就以 Little Bao 的中式漢堡為例,她追求北方老點心師傅對頂級饅頭的標準,再參考美國人對頂級漢堡包的要求,從各種元素中拉一條平衡線以達到協同作用。創作招牌炸雞時,她也追求這樣的極致,出色得連著名美食家謝嫣薇都大讚。
招牌炸三黃雞
選用本地三黃雞,以中式方法醃製,用四川花椒和辣椒煉成的油品作為炸油,揉合日本與美國的炸漿風格,炸好雞塊後以美國南部 Pop Chicken 的方式調味──淋上香料熱油拌勻。外皮酥脆,肉質嫩滑,口感多汁豐腴,四川香料的麻與辣完美平衡,配自家醃漬青瓜,成了最後的點睛。
「我雖只追求簡簡單單的一份炸雞,但如每個元素與細節都做得好,是可以出神入化的。我的風格就是這樣。」
引入植物肉,讓美味成為環保的前提
「可能 20 至 30 年後,我們大部份都要吃素,這是環境所催,因世界土地根本不能負荷人類大量肉食的習慣。能吃素甚至純素(vegan)當然最好,但大部份人的習慣不是一時三刻能改變。如果現在所有連鎖速食店和工業量產食品都轉用 Impossible Meat,已能拯救千千萬萬隻牛。」
May 除了熱愛飲食,也關注世界議題,包括永續飲食。5 年前植物肉在香港還未成潮流,她已非常欣賞 Impossible Foods 的認真態度和食品水準,主動把 Impossible Meat 帶入香港。
「當時 Impossible 還在考慮在香港或新加坡推出,剛巧我承辦太古集團的餐飲服務,要為他們的 Blueprint 辦一個大型開幕派對。於是一邊誠意邀請 Impossible 來香港合作,一邊積極遊說太古嘗試 Impossible Bao。結果那個派對很好玩,所有人都很開心,讚 Impossible Bao 好吃。之後 Impossible 繼續和我合作,更決定要來香港。」
Impossible Bao
雖然魚香茄子裡沒有魚,但它的調味能令人聯想到魚的味道;鎮江醋和薑絲拼在一起,能令人想起蟹粉。May 利用這種調味聯想來突顯 Impossible Beef 的牛肉味,以黑椒汁作為基底,用腐乳沙律醬代替芝士提味,佐以鹹檸檬昆布沙律加強鮮味和平衡「牛肉」的厚重感。
「有些客人其實不太在乎環保或 Impossible Bao 是否純素,他們喜歡只因爲單純地覺得好食。這樣已經令我很滿足。」
超前的風格實驗,無悔當初
獲得最佳女主廚獎項後,May 希望在餐飲舞台上進一步表現自己的才華,開了極具實驗性的 Happy Paradise,作風非常任性,前衛大膽的菜單與雞尾酒,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裝潢配節奏強勁的廣東 disco 歌,被客人投訴燈光太暗難以拍照,背景音樂過大,菜式也難以理解,但 May 堅持風格。經過慢慢地微調,到第三個年頭開始吸引一群忠實擁躉,臨結業前成了香港流行音樂拍攝 MV 的取景場地。
「Happy Paradise 令我體驗到,原來走得太前,是沒有人懂欣賞的。當看到它慢慢確立了自己的獨有形態,年輕人會來 Happy Friday 和約會,對飲食有要求的中年人士也會來吃飯,像大班樓老闆的 Danny(葉一南),雖然他說不太解理我的裝修,但對 Happy Paradise 的黃酒雞飯讚不絕口,我無悔當時的堅持。」
May 創業的頭六年可謂順風順水,由一家餐廳開到四家,一家比一家大,到第七年遇上社會運動,再緊接疫情,一切就像骨牌效應,為了生存只好忍痛關閉 Happy Paradise,但社會氣候迫使她更堅毅。
「疫情期間想放棄,但最後沒有,還決心要加倍地做得更好。我重新建立品牌、裝修和與新人合作。疫情令我學懂更多生存之道,不能只有膽大還要心細,好好管理賬目,更成熟地帶領團隊。」
疫情後 May 終於鬆一口氣,不再處於生存模式,有餘裕創作新菜色,甚至和團隊上餐廳吃飯,好好享受生活,更打算帶她的經理一起旅行增廣見聞,讓 Little Bao 走得更遠。
老土變有型,成為新的經典
「在香港經營餐廳最大的困難同時也是優點,就是客人要求很高,你必須非常卓越,而且不斷進步才能生存。但香港租金太貴,你負擔不起長時間鑽研和創作,而且沒法預測將來的飲食潮流。」
「我一直都在不斷嘗試突破傳統,將看似老土的中菜變得有型,希望做出能代表這個世代的中菜,要成為不朽才能抵抗潮流的衝擊。我的想法是先花兩年時間計劃,疏理好自己的理念,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機成熟就開 Happy Paradise 2.0。」
Little Bao 的第十年,客人跨越了三代。有客人當年在 Little Bao 首次約會,今天和太太帶著兒子來;當年光顧 Little Bao 的中學生,在外國升讀大學,每年返港都回來;有客人帶外婆來,雖然外婆不愛吃西餐,卻喜歡 Little Bao;有客人每年農曆新年都外帶炸雞和蘿蔔糕回家慶祝⋯⋯Little Bao 已變成香港人的生活回憶與文化。
「十年前 Little Bao 或許是所謂的新潮,我希望十年後能超越潮流,有一天可以如九記和鏞記般成為香港的飲食地標,成為新的經典。」
-end-
首圖與全文攝影:Tommy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