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发端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时期,宋代以后成为“北食”代表的鲁菜,在明清时已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齐鲁大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催生出了繁荣的餐饮业。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鲁菜在人们印象中的“油、黑、咸”,亦为餐桌带来不少滋养与安慰。
继北京鸟巢店后,鲁采上海店在 2023 上海米其林指南再度摘星。作为唯一一个同时斩获“米其林”与“黑珍珠”的鲁菜品牌,鲁采打破鲁菜逐渐势微的局面,以山东丰饶的物产为基础博采众长,在鲁菜原有味型上做更细腻的调整,凭借恰当的嫁接,顺应时代的味觉变化,打造“中国新鲁菜”概念。
鲁采成功的背后,鲁菜在沿袭经典、恪守传统,与迭代升级、创新改良之间,如何兼容并蓄?米其林指南发布会上,代表鲁采上台领奖的上海店厨师长王太震,他所经历的转变,或许便是最佳说明。
厨袍之下,一丝不苟的士兵精神
正式入行前,王太震曾是一名炊事兵。5 年部队生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嘉奖不断;还两次立下三等功,考出中级烹调师、高级烹调师执照。所谓一入“厨涯”深似海,当年那个不满 20 岁的山东泰安小伙儿,大概也未曾料到,误打误撞选入炊事班,就此与烟火为伴,开启职业厨师生涯。
谈到部队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他感慨:“北方人的‘豪放’都被磨平了,做事的标准从‘差不多就行’ 变成了‘要做就得做到最好’。”军旅生涯塑造了王太震肯吃苦、不怕难的性格,这也让他得以拜入海参菜文化代表人、鲁菜名厨高速建门下,收获师爷、“鲁菜泰斗”王义均的赏识,成为鲁采厨师团队的主力军。
在鲁采上海店,王太震参与了菜单制定、食材采买、餐厅运营等开业筹备流程。不安于委身幕后的他,也更愿意走近消费者,从心理、视觉到口感,探查他们对鲁菜的感官需求。当兵时练就的敏锐观察力,让他瞥见当代食客“既想品味地道山东味,又渴望打破菜式常规,吃出惊喜”的心态。
新旧间,不变的味觉记忆
来自食客与时代的“呼声”,最终落实到实处,成为古法烧海参配乌米菌、临沂六味煎饼、渤海湾大虾烧白菜等一系列敬畏鲁菜老手艺和山东本土食材,却又不失精致、融合当代审美的招牌菜品。
一方煎饼,致敬乡情
“山东煎饼虽名声在外,可一道质朴民间小吃,又如何登得大雅之堂?”我问。“小时候一根葱、一张饼,硬梆梆的,外地人恐怕会嚼得腮帮子疼,”王太震如实答道,“但却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家乡味道。”
为了让食客也能共同回味这份属于山东记忆,鲁采的临沂六味煎饼,调整了煎饼糊的比例,小米之外,还加入玉米面等杂粮提升口感。集齐包括日照的虾皮、临沂的香椿酱、威海的鲅鱼酱、菏泽的鲜辣椒酱、枣庄的芝麻盐、济宁的玉堂酱菜丝在内的 6 味山东特产充当配菜。
煎饼要折成十厘米见方状;章丘大葱只取最甜、水头最足的葱白部位;搭配馓子、油麦菜、苦菊,规规矩矩地码于木质食盒中。看似寻常的食材,却尽是对至味和审美的考量,将山东各地的风土人情呈于餐桌的方寸之间。
靠海吃海,采“鲜”以飨
提及鲁菜,不得不提 C 位食材——海参。师承海参大师高速建的王太震,自然也深谙海参烹调之道。山东本地的威海野生刺参在水深 50 米的渤海海域,历经昼夜温差,缓慢生长至 5 年以上,成为鲁采海参菜品的不二之选。
海参体内含有自溶酶,出水不久就会自动溶解,烹调海参处处是门道;但越是“难讨好”,越是王太震想要做好的极致美味。古法烧海参配乌米菌便是一道基于传统名菜“葱烧海参”,别出心裁搭配乌米菌,尽显海参之美的佳作。
秉持古法烧制手艺,“冷胀热缩”的海参经过多次、反复加热,糯中带劲;葱油的炼制也丝毫不能马虎,带葱根的葱段爆香,炸至略偏焦黄。在时间和火候的拿捏下,葱香味随汤汁渗入海参肉中,味厚而不腻。
“乌米菌是高粱、玉米等作物在孕穗时被病菌感染,生长出的白色棒状物,有些地方也叫‘米蛋’,”王太震解释说,“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乌米菌的加入,则赋予海参一抹乡野精华,让整道菜更加清鲜香浓。
不仅是海参,渤海湾区域因为海水温差较大,生活在海底礁石上的鲍鱼相较于其他海域也生长得更加缓慢,积聚起更多氨基酸和多糖等风味物质,味道更鲜美的同时,营养也更丰富。聊及最新研发的鲍鱼菜式,王太震神秘地吐出“阿胶鲍鱼”四字。
“阿胶,也叫驴胶,就是驴皮,尤以咱山东德州黑驴驴皮品质最佳,是药食同源的食补佳品。”王太震从山东老乡那儿软磨硬泡要来驴皮胶熬制秘方,用驴骨、驴肉、驴胶,加入红枣、枸杞、当归、核桃仁、黑芝麻熬制,食材的滋味全部溶入汤里。
用阿胶汁代替粤式鲍汁,搭配威海 8 两重活鲍鱼,将近 8 天、长达 190 个小时的慢煮,驴皮和鲍鱼各自胶质和谐相融为一体,枣红油亮的色泽,热食软糯、冷啖弹韧,回味中透着中药草的芳香,味道独特。春寒料峭之际,来上一锭集海陆鲜萃于一体的“滋补阿胶鲍鱼”,暖心养胃,静候复苏再合适不过。
寻山问海,好客山东
翻看鲁采的菜单:
从渤海湾海捕大刀鱼、大墨鱼、大黄鱼、大虾,到胶东牡蛎、大海鳗,莱州湾梭子蟹、拇指海肠等各类海货……
从潍坊萝卜、章丘大葱、临沂香椿,到胶州大白菜、马踏湖白莲藕,甚至是德州黑驴等山野时鲜……鲁采翻山越海,将齐鲁大地丰饶物产尽收其中。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出自孔子《论语》的“不时不食”,在鲁采被进一步深化还原。本土新鲜食材和而不同的魅力,融合现代烹饪技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随四季更迭及餐桌流转,带给宾客至嫩、至鲜、至纯、至补,积淀历史之美的鲁菜体验。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回到采访的一开始,问及鲁采的定位及传统鲁菜的发展时,王太震坚定地说:“创新与传统并不冲突,创新是对传统口味的不断演绎和尝试,是一种心怀崇敬的与时俱进。”思忖片刻,他补充道:“菜的样式更多元化了,工艺标准更加严苛了;但对古法的恪守,以及我们做菜时的诚意是不变的,希望食客爱上咱山东的味道。”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脚踏实地的传承鲁菜,将其发扬光大。—— 王义均
修之身,其德乃真。以鲁为本,博采众长,做好中国新鲁菜。—— 屈浩
师爷王义均老先生、师伯屈浩先生给鲁采的寄语,王太震一直记在心里,带着对鲁菜的执着和热爱,以承袭饮食传统和发扬匠人精神为己任,如王太震这般专注传播鲁菜文化的厨师们,正在将一种纯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舌尖滋味推向极致。
-end-
文中图片除特殊标注外,皆来自受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