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名廚小聚:理想的海鮮文化

活動 编辑/ Atomy 2022.08.15

地域性飲食風格、新鮮與熟成、台灣海鮮與進口海鮮⋯⋯這場魚販與主廚的對談,囊括以上海鮮料理的關鍵字。

當魚販與廚師建立起互信關係,以知識與專業能力交鋒時,能激盪出什麼樣的海鮮料理?

這次名廚小聚請到《偽魚販指南》作者、為多家高級餐廳供應海鮮的林楷倫,聊聊他如何為餐廳做到海鮮的「客製化服務」。以及台灣還有哪些海鮮的特色風味與歷史故事,值得一起端上餐桌細細品味。

主廚代表則由高雄餐廳 Marc L³ 的廖偉廷(Marc)擔綱,分享他如何將市場可見的尋常海鮮,製作成精緻的餐廳菜色,並透過烹調手法,呈現海鮮的細膩度和風味。

林楷倫:把「被低估的魚種」發揮價值

62f9b13b66724.jpg

繼承家中魚攤生意後,林楷倫不只成為多家餐廳的海鮮供應商,還將市場見聞寫成《偽魚販指南》一書。

在演講開始後不久,林楷倫的投影片出現一張俯拍魚攤的照片,詢問現場有沒有人能說出裡面所有魚種。他發現在經濟越好的時期,大眾吃的魚種類越來越貧乏。「不要講海洋文化了,我們連海鮮文化都沒有。」

殺魚、識魚、選魚,是海鮮處理能力的進化歷程。2008 年接下家裡魚攤時,林楷倫已經歷過這三步驟。與形形色色的客人交手後,他甚至能依穿著與談吐,判斷對方會選什麼魚。「客人也分產地喔。」他打趣地說。南部客人買虱目魚會挑大小,中部人只吃虱目魚肚與白鯧等。若是來自雲林以北、新竹以南,在這裡買到的紅目鰱通常會剝皮。

因此,當林楷倫與餐廳合作之初,他也會透過各種方法了解這家餐廳——餐廳地點、客人偏好、料理菜系,甚至主廚年紀。「年長的通常喜歡鮭魚或圓鱈,年輕主廚就要看他想透過料理表達什麼。」「喜歡吃什麼魚」通常是林楷倫最先丟給對方的問題。

如果不知道叫什麼魚好,他​​建議主廚把料理概念與烹調方式告訴魚販,也可以形容自己想要的風味特色,如有蝦味、肉質細嫩、像日常會用的魚等。有些日本餐廳甚至會邀請供應商來用餐,讓他直接體會主廚的料理風格,降低溝通落差。

62f9b4460e6fc.jpg

不僅分享他與主廚互動的趣事,林楷倫也告訴廚師如何與海鮮供應商溝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告訴魚販想要的魚,也要問有沒有替代方案,才不容易被漁獲量的波動影響出餐表現。非季節性的魚種就不要強求。

有些魚種可能因為當季、長得怪(如九條魚)、少為人知(如烏魴,肉帶酸味,可用昆布熟成)、難處理(如鱉)、產地限制等原因,在市場上低價且量大。林楷倫認為這些都是「被低估的食材」,是主廚可以用來揮灑創意的素材。

比起這些,他認為廚師更要思考正逐漸消失的食材。台中元餐廳主廚蕭淳元就曾囑咐,以破壞環境漁法捕到的魚他不想用。有永續概念的廚師在叫貨前,不妨問問魚販這個魚種是用什麼漁法捕撈的。

廖偉廷:用廚藝與創意升級常民海鮮

62f9b1631d0a3.jpg

廖偉廷經營與掌勺的 Marc L³,已是高雄一位難求的熱門餐廳。

從海外到台灣,從市場裡的小食堂到一位難求的精緻餐廳。廖偉廷體驗過各種飲食文化與餐飲型態。他認為廚師扮演的角色,是食材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數十年前,加州的永續飲食運動強調表現食材原味,許多人嘲笑廚師要做什麼?他認為廚師的專業在於彈性,與供應商溝通、取得優質食材,滿足消費者的期待。

然而,現在消費者多選魚刺少、品質穩定的進口海鮮,碳足跡因此提高,也墊高成本。加上海洋生態的破壞,導致現在海鮮產量不穩定。他認為台灣海鮮是股「被低估的力量」,會花上大量時間研究食材、設計菜色。

為了做到「共鳴感」,在 Marc L³ 料理中出現的,幾乎都是消費者熟悉的食材。例如腐壞速度快的虱目魚,廖偉廷透過風乾、脫水等試驗,找到熟成虱目魚的最佳方法,做到消費者在家裡做不出的菜色。

62f9b48474695.jpg

除了食材成本,以別出心裁的手法烹調料理,也能提高食材的價值。

食材成本低,但處理的時間成本很高,這是他提供的 CP 值。「CP 值就是我做出你做不到的東西,是我們廚師前進的動力。」

待過不同國家的餐廳廚房、跟過風格各異的主廚,過往經歷帶給廖偉廷多元的料理觀點。這讓他能跳脫既有料理的框架,用全新目光看待食材。「食材沒有絕對,就看你怎麼呈現。」

魚販與主廚的對談

在講座最後,兩位講者根據觀眾問題,以各自的專業給出不同方向的海鮮使用建議。

62f9b18c7e7c6.jpg

觀眾的提問皆是海鮮使用的經典問題,兩位講者也以明確的意見回覆。

各國海鮮有沒有明顯差異?

林楷倫觀察到從歐美回來的主廚常用刺少的魚,曾在日本修業的較敢用鰻魚這類多刺的魚。各地的魚產不盡相同,如南半球澳洲有不少姬鯛類的魚種,北半球的加拿大就沒有。

廖偉廷提到魴魚(John Dory)是國外喜歡用的魚種,只有中排魚刺,煎烤方便,肉質軟嫩且不容易出錯。回到台灣後,他一開始想嘗試 7 公斤左右的魚,但發現品質不穩定。現在幾乎都使用小型魚類,以前還常跑高雄前鎮漁港載黃魚。黃魚多刺,他片下魚肉風乾熟成,再做進一步的烹調處理。

兩位講者對海鮮「新鮮」的定義是什麼?

「我可以把海鮮冰 7 天,但仍舊維持魚體僵直、小卷色素細胞還在。」隨著海鮮的保存技術進步,林楷倫認為判斷「新鮮」的標準應該是魚體,而非保存時間。若要求好的風味品質,仍須儘早使用。「賣魚就像賣麵包,品質會隨時間遞減。」他也提到西餐與日本料理的標準不同,日本料理需要的鮮度要再高一點。

雖然許多餐廳主打現撈海鮮,但廖偉廷覺得現撈海鮮的風味不見得夠飽滿。他習慣將魚肉熟成,甚至熟成到兩週。「放了兩週的魚算新鮮嗎?但成功熟成的魚,風味與質地都很好。『現做的就是新鮮的』,我覺得這個定義比較好。」

台灣魚種活締,在魚販與餐廳的評價如何?

林楷倫認為日本能推動活締和神經締,是因為飲食中生食比例較高。有些人將台灣活締的不普及,歸咎於漁民不想進步。林楷倫反問台灣餐廳多做熟食,消費者也不見得會分辨,漁民有需要每條魚多花 30 秒做活締嗎?如果魚都賣得掉,漁民為什麼要多做這些工?

廖偉廷曾以更高的價錢,請澎湖魚商做神經締,但魚貨卻是以冷凍狀態送來。他才發現很多人只在乎這個名詞,卻沒有思考活締的意義。活締能延長保存期限,就能熟成魚肉,做出更濃縮的風味。但消費端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接受這件事,供應商也要知道活締處理的意義何在。

怎麼讓大眾更重視選擇永續海鮮?怎麼說服客人不要一味追求日本魚貨?

日本海鮮油脂豐厚,林楷倫覺得台灣海鮮的爽脆表現,可以是向客人推薦的特色。Marc L³ 的菜單上沒有進口海鮮,廖偉廷認為只要把台灣海鮮做得比進口海鮮好吃,問題就解決了。客人不會一定要求進口食材,重點在於料理有沒有符合期待值。「如果有因為價格要求進口食材的客人,請他到那樣的餐廳就好了,不要為了少數消費者造成惡性循環。」

餐飲是環環相扣的產業鍊,有神通廣大的食材供應者,加上手藝精巧的廚師,才會有精彩的料理盛宴。尋找對環境最永續的海鮮使用方式,賦予台灣海鮮更高的價值,這些都是魚販與廚師的課題,也是未來消費者必須做出的選擇。

名廚小聚:理想的海鮮文化 贊助夥伴

62f9b1b3ad637.jpg

南港瓶蓋工廠經過整修,以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面貌重新開放,建構一個開放學習的場域,園區內包含職人手創空間、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等,將歷史場景中的製造轉化為手創,透過設計為園區注入養份,以編織手法相互串連空間,成為日常交流的平台與互動場所。

62f9b1c093462.jpg

由米其林推薦餐廳 Gēn Creative 和 Affinato & Lunetta 葡萄酒商攜手創造,提供無國界創意料理和來自世界各地即壓即飲葡萄酒,讓美食和美酒更輕鬆簡單無距離!Wine on Tap 汲飲葡萄酒採用歐洲專利 Key Keg 特殊真空技術,無氧、無汙染,使每一杯葡萄酒都像是剛剛開瓶一樣新鮮,降低開瓶後的氧化問題,保存時間延長,使店家大幅降低了葡萄酒浪費,並讓單杯的選擇變得更多,價格也更親民。

-end-

62f9c164cd418.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