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連續創業達人顧瑋,洲南鹽場蔡炅樵以及黃以倫主廚同台分享。
食譜中常見到「適量」的詞彙來描述調味用量。適量聽起來曖昧模糊,離精準調味有很大一段距離,但真的是這樣嗎?
由名廚MINGCCHU 舉行的第 17 回名廚小聚《適量調味・料理的加減哲學:餐飲中的油、鹽、香料使用》邀請到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洲南鹽場執行長蔡炅樵,以及黃以倫主廚(Alain)。
顧瑋自 2008 年創立果醬品牌在欉紅以來,在食物的領域連續創業,以優質產品探索台灣在地滋味,2018 年更成立 COFE 品牌,以可可脂為媒介,探索「吃」的茶、咖啡與巧克力。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洲南鹽場執行長蔡炅樵從地方文史工作出發,視鹽業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籌組團隊整建布袋洲南鹽場,推廣在地日曬好鹽,鹽場好鹽已深入品味料理人的廚房之中。
黃以倫主廚在業內高知名度,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雙學位畢業的他,從籌備期開始擔任 RAW 團隊要職,到後來成為摘下米其林二星的主廚。
食品業者、鹽生產者以及名廚齊聚一堂,3 人從各自專業分享「調味」的哲學。
黃以倫主廚談怎樣調味才叫適量?
黃以倫主廚剛結束這學年指導弘光科技大學的教學工作,明白餐飲科系學生初生之犢的困惑,跟大家分享他為人師後的調味哲學。
要統御一個多人編制的廚房,要教導經驗不多的學生,使用數字化和科學邏輯來溝通是最直接沒有疑慮的做法。過去煎牛排,多用「幾分熟」來形容,但現在他覺得搭配測溫工具,直接用精準的溫度數字來控制烹調更佳。
精準數字運用不只在溫度,還包括濃度。
黃以倫分享,廚房中常見的鹹味刻度,鹽落在 1-1.3%,至於甜味,人的味覺相對敏感,食物中糖的比例從 0.7% 舌尖就可以感受到甜味,多到 20% 也所在多有。他並指出一個概念「耐受程度」(tolerance),人們在不同地區、對於不同料理類型的鹽味耐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台灣的料理,消費者可以接受 1% 的鹹度,但如果是西餐 fine dining,份量小,或許可以拉到 1.3% 來凸顯風味。
但這個調味濃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食材的特性來調整。
煮義大利麵時,有人說「用海水的濃度來煮」,黃以倫傾向用具體數字衡量:煮麵請放1.3-1.5% 的鹽,不要超過 2%。不同的蔬菜,根據材質差異,汆燙蔬菜要用的鹽量不同。料理有食材自己的風味(body),廚師可以加以調味創造味覺(taste),還可以加上香氣的層次。
細膩調味亦展現在烹調中,比如醋不適合長時間加熱,會失去醋酸的刺激新鮮感,要在料理中強調酸味的話,需注意下醋的時機。強調海鹽的滋味,那就最後用灑的加到食物上。這個過程,廚師需要時時問自己:「你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如果肉塊食材切分的大小改變,那鹽糖調味的份量也需要跟著改變,才能做到每口都有適當風味。
調味沒有恆定的正確答案,黃以倫說,必須要考慮「時間」和「地點」的人為因素。
他舉最近指導大學生畢業餐會為例,學生的調飲一開始可能糖度都超過 20%,但這個調味輕重是錯的嗎?學生必須考量的是來吃的人的狀態——調出來的味道對 20 歲的學生廚師自己沒問題,但對熟年的賓客可能就不適合。
洲南鹽場:鹽是消失於無形,方成就美味
今年曬鹽來到第 15 年的蔡炅樵,自稱是嘉義海邊的「鹽承續」。有了他,地方曬鹽文化就有了承續下去的可能。
蔡炅樵首先統計名廚小聚現場觀眾用鹽的習慣,發現居然有 2 位聽眾廚房備有超過 5 種以上的鹽,大部分人的廚房裡也有 2-3 種以上的鹽,他讚嘆名廚小聚果然是專業餐飲人群集的活動。
鹽的來源不同,成分不同,製作過程不同,造就差異的風味,因此在廚房中多準備不同的鹽,能夠提升料理細膩風味。
鹽是礦物質,未精製的鹽裡有鹹味的鈉離子、甜味的鈣離子、苦味的鎂離子,鐵和鉀則是微微的酸味成份。
洲南鹽場這幾年很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藻鹽」,則由池中自然長程的藻類和微生物來提供蛋白質、醣類和脂肪元素。以杜莎藻為例,提供的是類胡蘿蔔素、葉黃素成分。海水的濃度是波美 3 度(3%),但引到鹽田的鹵水已經濃縮到波美 25 度,中間花費時間的長短會影響結晶顆粒成果,太陽大、時間快、顆粒小,日照不足時間拉長,鹽結晶就大顆些,因此鹽是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成果,彌足珍貴。
建立台灣的鹽地圖,是蔡炅樵目前的熱情所在。今年 10 月的謝鹽祭,他將陳列全台特色鹽販售,讓大家用舌頭品嚐台灣的海水風土滋味。
順著台灣繞一圈:從嘉義布袋以環境教育見長的洲南鹽場開始,推廣大眾旅遊的台南北門井仔腳,離海最遠的鹽田台南安順,離島金門金沙西園鹽場產鹽。
還有和一些煮鹽狂人們製作的珍貴鹽品:屏東車埕黑貓姊在後灣取 20% 濃度鹵水的煮鹽,台東綠島深層水煮鹽,台東永福部落阿美族班長取 3% 濃度海水鍋煮鹽,「陸上的鹽」來自台東卑南族羅氏鹽膚木的果實,最後是彰化鹿港蒲田製作的竹鹽。
「鹽的用途在於調味、提味和入味」,不同時間、不同份量加入食材的鹽巴,能夠帶來食物風味的層次感。蔡炅樵知道自己的鹽價格高於大量生產的精鹽,一般消費者可能也吃不出其中分別,但「用過就回不去了」。
食材獵人顧瑋說「油」
在食物的領域連續創業,屢屢做出精彩好食的顧瑋,在這回的名廚小聚分享的主題是「油」。
「新鮮,就是油品的生命。」顧瑋開門見山說出油的奧義。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之中的「油」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成分,細胞膜的成分就有油脂,是不能忽略的食材。油是很不容易跟消費者溝通的食材,顧瑋語重心長說,然而它又很重要,「料理的時候要用油,幾乎跟水一樣重要」——但是水放著不會壞掉,油可會氧化壞掉。
水在攝氏 100 度會變成蒸氣,因此若視油為料理中熱能的媒介,高於 100 度的烹調幾乎都要靠油來完成。油本身可以有風味,也有能力萃取其他食材的風味,連吃巧克力,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在品嚐油脂的結晶——正確調溫凝結的巧克力,才有清脆到絲滑的口感。她研發的茶巧克力,就是用可可脂來萃取茶的風味而得的產品。
顧瑋本身推崇使用「非精製油」,也就是從種籽或豬雞肥肉皮等原料榨出來的油脂,覺得每天有限的油脂攝取量中,盡可能攝入新鮮有滋味的好油。因此在她創立的泔米食堂,廚師使用自家廚房煉製的鴨油,部分則使用橄欖油,她的食品品牌土生土長也固定生產一支叫好的產品「發芽花生油」。
新鮮,就是油品的生命。比如橄欖油果實下樹後,越早榨取,油水分離取出的橄欖油品質就越高級,某些越講究健康的油保存上放冰箱為宜,比如亞麻仁油。從化學結構來說,越飽和的油脂就越穩定,但是油,一旦壞掉就是不可逆的,無法挽救。
顧瑋提出一個思考:「古法就是好的嗎?」她認為,古法製油還是有可以修正的空間的,讓油的營養和風味有更好的保存。什麼是好油?在食品科學有個客觀的標準叫「酸價」,酸價越低表示氧化越少、越新鮮。
適量調味的終極目標:美味與健康
在對談的環節,3 位講者從各自經驗出發,不約而同說到美味與健康的重要。
從事鹽文化環境教育多年,不時有人問蔡炅樵,「你的鹽巴礦物質比較多嗎?」蔡炅樵總是這麼回答,「對,但你飲食還是要均衡。」營養是日積月累,絕對不是一次吃了什麼特選食材就達標。
顧瑋強調,吃對油,比吃很多油重要。而且品質好的油通常不會便宜——奶油比牛奶貴,橄欖油比橄欖果汁貴,油是從母原料分離出的精粹。正常健康的人體有天然的感知,沒辦法吃進太多太油太甜的食物,因此在擔心攝取過量的同時,不妨多花心思想想吃了什麼油品吧。
廚房裡豐富經驗的黃以倫,則指出「溫度」對於調味上有很大影響。比如冰淇淋做出來是冰凍的,舌頭感受上甜度會降低,在製作冰淇淋液體時就必須考量;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熱菜湯品與清湯凍,同樣的食材原料,因為食用溫度差別,調味輕重就不同。怎麼避免調味不當?「試吃很重要!」黃以倫坦承以告。
名廚小聚:適量調味・料理的加減哲學 贊助夥伴
場地協力|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南港瓶蓋工廠經過整修,以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面貌重新開放,建構一個開放學習的場域,園區內包含職人手創空間、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等,將歷史場景中的製造轉化為手創,透過設計為園區注入養份,以編織手法相互串連空間,成為日常交流的平台與互動場所。
產業夥伴|酉鬼啤酒 UGLY HALF BEER
酉鬼啤酒是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的一間精釀啤酒廠,以釀造出富有個性、品質絕佳的啤酒為目標。我們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地,受到紐西蘭和美國的精釀文化及新浪潮影響,啟發了我們創造更多元、美味及有趣的事物。
產業夥伴|奧利塔 Olitalia
Olitalia 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 The oil of Italy(義大利的油),這透露出義大利人對其橄欖油的驕傲。Olitalia 在義大利已成立超過半個世紀,隸屬於 Cremonini 莫里尼集團旗下,莫里尼家族三代均從事橄欖油事業,並致力將義大利最好的油品推銷到全世界。目前 Olitalia 橄欖油行銷全世界 131 國,亦是有史以來橄欖油銷售最廣的品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