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Roots 主廚 Stephanie Wong 如何短時間內在烹飪這條路上交出亮眼的成績?
如果你有一紙漂亮的學歷,在金融界也有一份穩定發展的工作,大概不會在三十多歲前途一片看好的時候,突然轉身離開舒服的辦公室,走進日日揮灑熱汗的廚房。
但 Stephanie Wong 就這麼做了,跌破身邊人的眼鏡。
32 歲那年,她從銀行辭職;18 個月後,在香港灣仔日街開張自己的餐廳 Roots。人生路上急轉彎,旁人眼中看似魯莽,卻是深思熟慮的目標追尋。
從普通上班族的節點走到餐廳主廚的位置,她歷經廚藝學校的專業訓練,高端餐廳的實戰經驗,再加上種種生意型態的嘗試,Stephanie 沒有執著特定的烹飪事業形式,僅僅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傾聽內在,而走到了這裡。
上街市的隱喻
幼時隨父母移居加拿大,Stephanie 在 8 歲時回到香港,祖母是她的主要照護者,這意味著她每天放學後的固定行程之一,就是陪祖母上街市買菜。
從氣候涼爽、環境舒適的溫帶國家,搬回潮溼擁擠的熱帶城市,小女孩可不怎麼適應,更別提九○年代的香港街市不設空調,衛生法規亦沒那麼嚴謹,雞鴨魚肉血淋淋地吊掛,賣海鮮的宰魚,養雞的殺雞,十足對小孩的震撼教育。
而且祖母為求買到最新鮮的食材,總是先往這些嚇人的攤位走去。Stephanie 如今回望這段兒時記憶,自然已能笑看,還悟出一番道理,「我後來覺得這很像一種人生隱喻──你總是得先經歷種種試煉,才能得到想要的。這也是一種港式烹飪的精神,我們走過很多艱難的關卡,只為得到最新鮮的食材。這很關鍵,有多麻煩不重要,重點是新鮮度。」
採買完畢回家,祖母著手為家人烹煮晚餐,小小的 Stephanie 在一旁看著,漸漸看出興致,開始會試著幫忙炒點青菜,「我奶奶很隨性,她不介意我亂碰」,這算是她的烹飪啟蒙。
當時她最喜歡的家常菜是蒜蓉炒莧菜,從小就能分辨許多味道差異的她,特別享受莧菜的獨特風味──「我後來做 DNA 測驗,發現我是一個 Supertaster(味覺超能者)」──也在祖母的薰陶下,深知如何烹調這種亞洲特有的蔬菜。
「莧菜有點苦,又有點爽,還有點菠菜的味道,甚至有點鹹味,那是一種會讓人上癮的蔬菜,一點也不平淡。你需要足夠的鑊氣,才能讓它爆香,但因為裡面有葉片,如果火力太大,炒得過熟,苦味就重,所以真的很需要絕佳的平衡。」
內心的聲音在耳邊喋喋不休
大學讀經濟,畢業後進入金融界,儘管對做菜有些興趣,Stephanie 的成長途徑與其他亞洲小孩並無二致。可是她終究是一株風味與眾不同的莧菜,在銀行上班的最後幾年,從廚的念頭好似一個嘮叨的人,在她耳邊喋喋不休。
「我知道那是很個人的決定,所以當時想的是,不能仰賴父母幫忙,因為那對他們不公平。畢竟他們養育你,然後你到了 32 歲突然決定都不要這些,這很任性吧。」
於是 Stephanie 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資金生存,做好「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收入」的實質與心理準備,此外她安排自己去上廚藝學校,儘管對於烹飪有粗淺的認識,但唯有獲得堅實的廚藝技術,才能真正拓展成事業。
「讀廚藝學校是我唯一最確定的計畫,那段日子應該是我人生第一次對於未來幾年沒有明確的規劃。原本在銀行工作,總會想自己三、五年後人在哪裡,但是從廚這件事,就是想著:不如我先去讀廚藝學校,到時候再看看會怎麼樣?相信自己會找到方向,有點像是,抱持信心、奮力一搏(Leap of faith)。」
然而在 Stephanie 奮力一搏之前,可不是對自己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無所知。她一再強調,所有事情發生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她的生活圈裡有朋友開餐廳,便向對方提議讓她週末去廚房裡兼職做兩天,體驗專業廚房的節奏。
「結果跟地獄差不多。我已經一週在銀行上班 60-70 小時了,週末再去餐廳工作兩天,很硬(hardcore),但真的很好玩。」Stephanie 提起那段經歷,好似疲累感再度湧上,不過又接著說:「我覺得去嘗試看看那是怎麼一回事,非常重要。很多人會覺得轉換跑道應該要從 0 催到 100,直接跳進去,那是自殺行為啊!」
法國給我的苦與蜜
幾經評估,Stephanie 決定就讀教學觀點較為現代、也重視觀念建構的 Alain Ducasse 烹飪學校(Centre du Formation Alain Ducasse),相較於技術,可透過個人勤加練習而增進,她更希望在投入新的學科領域時,有人能指點她其中的想法、概念、哲學或是歷史。
「你如果煮一道菜,卻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很難真正煮出正宗的味道。所以我覺得去學校學習有關食材的知識,比較重要;至於技術,可能辛苦一點學吧,也許不用在學校裡學到全部,也許我直接去一間餐廳裡被罵得半死地學──而我也確實這麼做了,在那個環境下很痛苦,但真的會學起來。」
她在廚藝學校裡完整學習法國的農業體系,了解他們如何為農畜牧業產品分級,這個季節該吃什麼食材,要去哪些產地蒐羅,她在那裡學會尊重食材的源頭,實際品嚐不同等級食材的滋味。在學期間,她也被分配到法國南部葡萄酒小鎮 Saint-Émilion 的星級餐廳 Hostellerie de Plaisance 實習。
若說在學校裡是往腦袋灌注專業知識,那在法國的星級餐廳,就是對身心鑄造鐵血磨練。
「那段經歷讓我更加認清這個產業,我當然一直知道做這行很辛苦,但我不認為應該如此。他們做事的風格,就是很法國,是他們習慣的方式,當你還資淺,你的主廚就是會這麼對待你,等到自己變成主廚,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新人,完全是一場階級遊戲。」
在那樣一個風光明媚、氣氛悠閒的小鎮裡,Stephanie 工作的廚房卻是怒氣沖天的煉獄,總是充滿詛咒叫罵以及令人無所適從的浮動烹飪標準。行政主廚可能早上 10 點突發奇想做一道新菜色,命令他們中午 12 點就開始供應,即便資深的廚師都感到為難;若對於不合理的指令提出質疑,更會遭受情緒暴力的回應。
Stephanie 描述這段往事,口氣中仍透著不以為然,「沒必要搞得那麼高壓,你可以事先規劃啊!你之所以需要對某個人大吼大叫,其實就是你沒有準備好。」作為一個外來者與業界新人,看待這個產業的弊端,她的眼睛比誰都雪亮,「條條大路通羅馬,有很多方式能達到同樣效果,應該尊重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或許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而不是讓每個人都精疲力盡。」
當她回到香港進入二星餐廳 Amber 工作,在名廚 Richard Ekkebus 麾下歷練,又是完全相反的光景。
「他是荷蘭人,很高標準,也很嚴格管理廚房,但他做事的方法非常有條理,很自然地,跟他一起工作的人就知道要拿出高標準的東西給他。看他工作很過癮,他可以在高壓之下做事,但表現得非常冷靜。」
歷經天壤之別的管理作風,Stephanie 顯然從中找到最合適的選項,後來她開設自己的餐館 Roots 採用開放式廚房,所有一舉一動都展示在顧客面前,而在那個廚房裡,氣氛向來平靜。
準備好怎麼創業了嗎
從銀行辭職到餐廳開業,歷時 18 個月,以職涯轉換來說,可說是飛速,Stephanie 卻覺得還不夠快,「當時我已經 32 歲,時間對我很不利,那 18 個月我沒有閒過,一直在嘗試不同東西,摸索和解決問題。」
她試過各種生意模式,首先是製作精緻午餐外帶,這個靈感源自在金融界上班的經驗,有感於忙碌的港人往往以粗糙濫製的食物裹腹,不僅缺乏營養,也無助提振精神,「每天都到 12 點才想要如何快速解決午餐,那你吃的是怎麼樣的垃圾啊?」她想起自己在銀行工作的後期,經常自備健康的餐盒,吃得乾淨飽足、神清氣爽,做事也更有效率。
無奈這樣的理念終究缺乏市場支持,結果不如預期。後來她嘗試鰂魚涌糖廠街假日市集的快餐車,凌晨 3 點起床,4 點到 8 點恍惚備料,10 點匆忙趕至糖廠街,11 點到下午 5 點營業,至此已經上工 14 個小時,傍晚回去還要收拾清理,實在不是永續的生活方式。
大約在開餐車的時期,Stephanie 結識香港的飲食顧問團隊 Twins Kitchen,參與他們的孵化器計畫,因而有機會在 PMQ 元創方開設 Pop-up 餐會,「以結果來看,Pop-up 的形式似乎是做得最順暢的,我的確很享受營運一間餐廳、規劃整份菜單,而且也很意外餐會的迴響很好,畢竟沒有人認識我。」
從入行到創業,Stephanie 始終是踏實的心態,她把許多人從業幾年才會經歷的甘苦,濃縮成一顆 18 個月的膠囊和著汗水吞下,之所以這麼拼命,一方面被時間追著跑,另一方面則想要確定哪條路真正屬於她。
「很多廚師會有一定要開一家餐廳的執念,但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在這條路上前進,只是當時在我看來,開餐廳是最適合的選項,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都到位了,那是讓我感覺最有共鳴的方向,勢必就會往那裡走。」
什麼是合理的 Fusion
2018 年底,Roots 在靜謐的灣仔日街亮燈,小小的餐館每天供應著揉合港式烹飪與法餐元素的菜餚,這是 Stephanie 自有興趣下廚以來,就很習慣的混搭手法,但若要給她貼一個標籤,大概就是如今毀譽參半的融合菜(Fusion)。
「Fusion 已經有一種壞名聲,但這種做菜方法其實是全球化之下必然的結果,如今看來也非常自然,因為人們四處遷移,如果一個鬼佬很喜歡中菜的味道,因此開始做中菜,那也是可以的啊,不應該有既定的規則限制。」
不過她也強調,合理的 Fusion 奠基於對兩種菜系作法和風味的深刻理解,找到彼此共享的原則,否則隨意拼湊只會招致批評。
以 Roots 招牌菜之一「牛肉塔塔」來說,Stephanie 熟稔法式牛肉塔塔的食譜,把芥末醬的角色改由香港老牌辣醬余均益擔綱,因為老饕都知道去大排檔吃乾炒牛河,淋余均益拌著吃最合拍;此外她受電影《食神》影響,海陸食材的組合勢必碰撞出更加美妙的鮮味,於是在牛肉塔塔上點綴 XO 醬。
蝦多士
老香港的療癒美食,被 Stephanie 改造成更有層次的開胃小點,她第一次吃到蝦多士的時候驚艷不已,但直覺這道炸物需要來點酸味的平衡,多方測試後,決定醃漬洋蔥是最恰當的選項,既能解膩,又能突出甲殼類海鮮的風味。
同時她在開發另一道鮭魚捲的菜色,興之所致地挪一坨鮭魚卵到蝦多士上,營造出意想不到的口感。最後再放一小片薄荷,讓所有味道都冷靜下來。
豆豉炒蜆
「豉椒炒蜆」是 Stephanie 從小喜愛的廣東菜,也是許多港人的大排檔記憶,「蜆有一種讓人上癮的味道,每次吃豉椒炒蜆,你一定要用手拿起來吃,而且要吸那個殼,因為醬汁都在上面。」
她在法國學到以柑橘類烹調海鮮──「他們會用柳橙煮龍蝦,非常棒」──決定如法炮製,除了以白酒、鮮奶油烹煮新鮮的文蛤,最後淋下的豆豉蔥油裡,還調入少許葡萄柚汁,選用葡萄柚是相當有趣的想法,介於檸檬和柳橙之間的酸甜味,以及特有的微苦,讓這道料理富有深度。
法式烤春雞與糯米飯
香港的小孩都有在學校食堂以糯米雞飽肚的集體回憶,生炒糯米飯亦是人們熟悉的街坊小食,對 Stephanie 而言,把雞與糯米飯組合在一塊兒,再合理不過。
畢竟是習得法國人烤雞的智慧,把春雞烤得皮脆肉嫩不成問題,糯米則是蒸熟後,與冬菇、肥豬肉和魷魚乾炒香,再把雞放入燜一會兒,也頗有煲仔飯的影子。
「最好的東西一定來自經典,為什麼經典永遠不死?因為它保證讓你擁有那些療癒的感覺。」
這不是結束
Roots 經營 3 年半來,曾入選 Tatler Dining 最佳餐廳獎項,並獲選為 2021 亞洲 50 最佳餐廳「亞洲之粹」(Essence of Asia)。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廚師,她交出的成績單亮眼,卻突然在 2022 年這個夏天宣布,Roots 即將結束於灣仔日街的實體營運。
Stephanie 再度跌破眾人眼鏡,可是仔細聽聽她的解釋,又令人覺得真像是她會做的事啊!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要把烹飪這個事業從餐廳轉化成別的形式,我向來把自己看成一個內容生產者(Content creator),餐廳只不過是我向大家展示內容的一個窗口。這幾年的疫情絕對改變了我對時間的想法,也加速這個計畫的醞釀。Roots 這個品牌仍然會在,但我們將會轉往線上的運作。」
她向來認為,對自己在做的事情保有熱情十分重要,而現階段,她更想要統整自己的作品,繼續探索如何在烹飪的世界裡聚焦於她的香港根源。
「我總是定期檢驗自己的目標與時間軸,我們確實透過餐廳做出很棒的東西,也撐過這幾年艱難的時刻,但我感覺我們已經在這間餐廳裡達成一切想要的了,現在是最完美謝幕的時機。」
一如她入行之初所抱持的想法,對於烹飪的熱愛有許多表現形式,經營餐廳從來不是唯一,Stephanie 走過許多路徑通往她的羅馬,如今她心情愉悅地想要再換一條試試看。
-end-
全文及首圖攝影:Moses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