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味到風格——台灣甜點的市場脈絡與趨勢漫談
從數據來看,台灣的甜點市場產值逐年上升。從產業觀察,餐飲業也開始以甜點為核心,推出不少主題多元、精緻的產品。甜點正從偶一為之的奢侈享受,逐漸成為我們生活裡的日常元素。
在台灣,甜點可以是傳統甜品的創意翻轉、在地食材的巧妙運用、專業職人的創新巧思等不同面向。然而,什麼能定義台灣甜點的風格與風味?決定甜點潮流的關鍵元素是什麼?認真投入產業的甜點職人們,又有什麼樣的使命與挑戰?
由名廚MINGCCHU 舉行的《名廚小聚:甜點在台灣》,邀請到 Taïrroir 態芮甜點主廚賴思瑩、TERRA 土然巧克力專門店創辦人楊豐旭、和 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創辦人李依錫。這 3 位講者參與的商業模式、鑽研的專業領域各不相同,正好能從不同面向分享他們對台灣甜點產業的心得,也從互相交流中激發更多靈感與火花。
米其林甜點主廚的突破與收斂|賴思瑩
榮獲亞洲最佳甜點主廚、任職於米其林二星餐廳,來自新加坡的賴思瑩可說是甜點界資優生。雖然大學唸的是經營管理,她仍舊在畢業後進入甜點學校就讀。飯店、甜點店都曾工作過,最後在餐廳 Guy Savoy 認識態芮主廚何順凱。也因為他的邀請,賴思瑩來到台灣,成為態芮的甜點主廚,至今已 6 年。
起初她以中西合併的概念發想甜點。隨著待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長,身為新加坡人的她,更想知道如何將台灣傳統融入甜點中。例如團隊成員與她分享的麵茶,是過去台灣農夫常帶到田邊的點心,好用短短的空檔填飽肚子、補充力氣。
當賴思瑩推出麵茶甜點後,她才發現有些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麵茶是什麼了。這也讓她多了些使命感——藉由加入傳統甜點的元素與故事,讓快要失傳的台灣甜點被更多人認識。例如她的招牌甜點之一「椪餅」,不只外型相符,也保留麻油元素,好讓食客知道過去婦女坐月子會吃麻油椪餅的習俗。
麵茶、椪餅、鳳梨酥⋯⋯一個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卻不斷挖掘台灣老滋味。直到這兩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賴思瑩自疫情擴散後,就沒再回新加坡過。這次,她把對家人的思念做成「鄉愁茶韻」。地瓜是賴媽媽最喜歡的台灣食物,她把清粥小菜的地瓜粥變成成甜點,加入鹹蛋黃冰淇淋、地瓜脆片。既有台灣飲食風情,也乘載了她對至親的感情。
餐廳因疫情暫停內用,使她進一步思考餐廳甜點要如何改變,才符合外帶的食用模式。她設計的「瑩光寶盒」概念來自珠寶盒,各式各樣的甜點收攏其中,也讓人想起過去在態芮用餐的尾聲,推到桌邊讓客人選擇的甜點車。
疫情嚴重程度起起伏伏,在最艱困時做出的應變作法,或許可以續留到未來。她還想在甜點中加入更多台灣元素,也期待能透過甜點回饋社會,用餐飲帶來正面的力量。
巧克力職人的探索與碰撞|楊豐旭
楊豐旭並非餐飲科系出身,大學時他唸的是園藝系,直到 30 歲才入行。但他知道表現獨特性的重要,因此從九日風、在欉紅,到今天的土然,他都善用園藝人的背景,以農產知識做為品牌核心與特色。
從創立第一個巧克力品牌九日風開始,楊豐旭就常與農友討論可可製作方法,例如加入台灣葡萄酒威石東的酒粕,來改變發酵風味,創造水果風味明顯的可可。往產業上游合作,讓土然不被限制在甜點中。未來,他甚至期待台灣可可能做成巧克力磚,變成外銷其他國家的甜點原料。
土然的產品是巧克力,精神是風土。從選取可可豆(Bean)到製作巧克力塊(Bar)的生產流程,都由同一家廠商全程投入的製法,叫做 Bean to bar。雖然近幾年 Bean to bar 是食品界的熱門話題,但一般消費者可能連這個名詞都沒聽過。如果消費者不能理解核心價值,那土然的產品與目的就失去意義。
為了跟消費者建立共同的語言,並降低溝通門檻,楊豐旭從各個細節下手。吧台設計成可可果實剖半的形狀,並在店裡設置許多綠色植栽,營造可可產地中南美洲的意象。除了製作甜點,他也把冰巧克力打入氮氣,讓口感變得細緻輕盈,甚至能放大風味,讓消費者感受到不同產區的風味差異。
身為創業過來人,楊豐旭看過許多人找到機會就跳出公司,用網路工作室的模式創立甜點品牌。但經營品牌需要許多甜點專業以外的技能,如產品攝影、社群操作等。他建議甜點師把其他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也別太急著創業。「成立品牌之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我覺得最好的循環是獲得足夠的歷練後,再思考需不需要做品牌。」
對他而言,創業是場無止境的學習。他也希望土然團隊的成員在收入、學習與滿足成就感方面,都能達到個人目標。讓工作不是日復一日的勞動,而是持續成長的動力,讓土然這個品牌成為餐飲業的改變。
烘焙坊專業與商業之間的巧妙平衡|李依錫
法朋烘焙甜點坊是在台北屹立多年的甜點名店。開業前,李依錫先給自己多項功課——去一百家甜點店,看這些店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了解每種原料的成本;以及知道自己想開什麼樣的甜點店。
你想開有個性的甜點店,還是生意很好的甜點店?產量太少營業額不高,產量太多工作量無法負荷。甜點店的經營者必須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否則自己無法成長,夥伴也會離你遠去。
對於技術與品牌,李依錫則有一套理論——把技術想像成燈泡,技術決定你是光芒微弱的小燈泡,還是亮度極高的店燈。但品牌就像電力,如果技術沒有品牌動能來協助發光,或是品牌價值沒有建立起來,電能不足以續航,就會被後來者淹沒。
創業者要思考自己的品牌能不能帶來火花?如果品牌消失了會不會對市場造成影響?品牌希望帶給消費者什麼?這些是品牌在市場的價值。有價值後,就能建立價格的話語權。「你沒有我,你買不到一樣的東西,所以價格會是我來訂,不是消費者來訂。」
現在台灣甜點店、麵包店林立,品牌要在市場上找到立足的利基點。例如老齡化:當消費者年紀漸長,一樣的產品能不能吸引到他們?當消費者經歷人生轉變,結婚生子、工作高升,他會出現什麼新需求?另外,無麩質、素食、低糖等特殊需求,可能只佔市場 5-10%,是一般連鎖店容易放棄,但獨立甜點店能牢牢抓住的消費者。
李依錫過去在日本修業時,喜歡上「社區甜點店」的概念,認為甜點店能為社區帶來幸福感。在非鬧區的地方,經營者還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拿到最好的地段,並深入了解在地社區,擁有一批忠實消費者。這是法朋成立時描繪的夢想,如今法朋即將邁入十週年,就是社區化經營的最佳案例。
到了問答環節。即使是相同題目,3 位來賓根據個人經驗與心得,分別給出不同回答,多元的建議讓與會者能依自身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為了尋求新的風味組合,3 位做了什麼功課?
除了自己研發,賴思瑩會問團隊成員,台灣還有哪些特色甜點。麻糬米糕就是團隊介紹給她的宜蘭美食,是米糕中有麻糬、麻糬中還有綠豆的甜點。賴思瑩為此一早去宜蘭攤前排隊,實際吃過之後,她再調整配方或加添風味。態芮版本的麻糬米糕就做成綠豆麻糬冰淇淋,並加入鹽之花添點鹹味。
楊豐旭的創作方式分成兩種。一個是搜尋農業資料,例如因豐香草莓抗病性越來越弱,農改場將在今年釋出新品種。他會研究水果物料的品種,從中找出創作切入點。另一個靈感來源是風味搭配。他笑稱自己在廚房工作時,偶爾會進入五感特別敏銳的狀態。例如當熱水沖過盛裝不同食材的器具時,食材的氣味隨著熱水飄散,有時會混合成有趣的味道。「風味沒有教科書。」楊豐旭說,要好好把握出現在腦海裡的靈光一閃。
十幾年前,李依錫也曾問過日本甜點大師小山進同樣的問題,他怎麼能想出店裡多達兩、三百種產品。「我昨天去吃晚餐的時候,又想到一個新產品。」小山進這樣回答他。
靈感來自生活中感受到的大小事。以前週末時,李依錫會帶小孩出門放風玩耍。但疫情期間無法外出,他就在廚房裡帶大家做餅乾。後來,法朋跟著推出餅乾預拌粉,提供一個消耗小孩精力的方法,成為許多頭痛父母的解方。
蛋黃酥、肉桂捲等,都是近年台灣熱度特別高的品項。李依錫認為跟風沒有錯,但經營者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怎麼定義自己的產品,清不清楚自己能投入多少,最好把它當長遠的產品規劃。若把根扎好,把該做的風味做到,讓它成為長賣款的品項,這就不是跟風了。
楊豐旭則會思考如果 TERRA 做不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何必要加入?他自己就很喜歡肉桂捲,但不認為 TERRA 推出肉桂捲,對品牌會有加分效果。他反而會詢問其他店家用土然巧克力做肉桂捲的意願,用不同方式增加 TERRA 的銷售。
不只台灣,賴思瑩觀察到新加坡也有相同的跟風潮,如台灣的手搖飲料店,也在短時間內遍佈星國大街小巷。跟風的事業能長久嗎?「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比較重要。」她如此認為。
名廚小聚:甜點在台灣 贊助夥伴
場地協力|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南港瓶蓋工廠經過整修,以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面貌重新開放,建構一個開放學習的場域,園區內包含職人手創空間、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等,將歷史場景中的製造轉化為手創,透過設計為園區注入養份,以編織手法相互串連空間,成為日常交流的平台與互動場所。
產業夥伴|酉鬼啤酒 UGLY HALF BEER
酉鬼啤酒是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的一間精釀啤酒廠,以釀造出富有個性、品質絕佳的啤酒為目標。我們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地,受到紐西蘭和美國的精釀文化及新浪潮影響,啟發了我們創造更多元、美味及有趣的事物。
產業夥伴|苗林行 Miaolin Foods
「選用好食材,是一種信仰」 同時追求「美味」與「安心」,苗林行致力發掘國內外烘焙餐飲領域品質佳、獨具差異化的商品。 從小麥粉、食品原料到模具儀器,呈現台灣、日本、歐洲豐富品牌,全面滿足烘焙所需,與業界共同邁向理想的「上質生活」。 我們相信,好食材是飲食創作的基本條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