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3 个餐厅设计思路快速抓住客人的心

趋势 编辑/ 蔣淼 2022.04.28

抵达感、归属感、安全感,客人最关注的餐厅设计要素是什么?

全世界每天不断有新餐厅问世,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让方方面面的细节成为餐厅用餐体验的重要因素。其中,得宜的餐厅设计是加持美学用餐体验的主要元素——想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度,延伸品牌优质印象,加强客人忠诚度,直观的感官冲击必不可少。

客人在推开餐厅大门的瞬间,一场渐进式的体验就从眼、耳、鼻、口等感官,慢慢渗入到整个身心了。如何让他们快速沉浸其中,让饱满的期待呼应愉悦的美食享受?这 3 个方向能给你一些启发。

品牌化的欢迎通道,营造特殊抵达感

餐厅的入口通道是缔造完整餐厅形象的第一步,担当着引人入胜的重要角色。良好的第一印象,奠定着客人对后续体验的期待值,而倘若客人能在这条通道上感受到强烈的品牌形象,将会在心底生出独一无二的抵达感,期待便快速地得到了回应,完成微妙的初步认可。

潮上潮:“花胶博物馆”

北京潮上潮餐厅,位于朝阳区正大中心四层,推开隐蔽低调的大门而入,一场令人大开眼界的花胶观赏之旅便开始了。开阔沉静的甬道平展在眼前,陈列着各式名贵花胶的玻璃橱窗遍布在身侧,随着客人的漫步,高端潮汕菜品牌调性在这些丰富而精美的食材展示中娓娓道来,并有致地引领客人步入餐厅大堂。

62679307f07a0.jpeg

潮上潮的花胶博物馆,图片来源:潮上潮

这个“城市花胶博物馆”,是潮上潮联合全国鱼胶协会创始人、“花胶大王”纪瑞喜大师一同打造出来的,包含二十余款珍稀藏品,如五大名胶——金钱鳘鱼胶、房胶、蜘蛛胶、缅甸白花胶、大耳赤嘴鳘鱼胶等,彰显了潮汕特色的花胶饮食文化,以及潮汕菜对顶级食材的考究程度。

6267931faaf1a.jpeg

冬瑶脆皮花胶,摄影:凯文

以花胶入馔的潮汕菜里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鲍汁扣花胶皇”,最近主厨张一峰创作的新菜冬瑶脆皮花胶,选用 3 头黄花胶制作而成,展现潮汕花胶美味的创新一面。

除了名贵花胶,硕大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多款不同产地的鲍鱼、2 斤多的汕头大响螺、生长期为 5 年左右的红蟹、 4 年以上的澄海狮头鹅……这些都是餐厅菜单里的“压轴大咖”。赏味合一的至尊体验大概如此。

Beauty & Essex :复古当铺行

6267971ae47e3.jpeg

通往 Beauty & Essex 餐厅的复古当铺行,图片来源:tripadvisor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餐厅 Beauty & Essex,被誉为“下东区的珠宝”、“纽约最性感的餐厅”。因为客人要到这里用餐,需要穿越一家神秘的当铺行,光怪陆离的文物古董,把人一下子拉进 1930 年代的摩登时光,仿佛走进了一部氛围明艳却闪着斑驳痕迹的老电影。

6267981e73209.jpg

Beauty & Essex 餐厅大厅十分华丽,图片来源:homeworlddesign

当铺行与通往餐厅的螺旋楼梯直接相连,随着拾级而下,珠光宝气的氛围一步步融化身心,四个不同的餐厅、两个酒吧、一个休息室和一个豪华的女洗手间出现在眼前。四层楼高的枝形吊灯悬在头顶,宛如女巨人的珍珠套索,让人神魂颠倒。

626797242ebdd.jpeg

“吐司上的珠宝”菜单上的菜品,图片来源:Beauty & Essex

“珠宝店” 正是 Beauty & Essex 整个用餐美学体验的主题,也直接拿来命名为品尝菜单。主厨 Chris Santos 用“吐司上的珠宝”这套菜单,表现出随性而不失讲究的美式餐酒馆氛围,菜单上的丰富菜品包括:慢烤上等牛腩、格鲁耶尔奶酪、烤骨髓、里奥哈葡萄酒红烧青葱果酱、黄油水煮龙虾汤等。而全天供应的 Brunch、品类齐全而奢华的酒吧酒单,则重现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蓬勃复苏的餐饮业景象。

鲜明的主题性,唤起归属感

优秀的餐厅设计往往具有呼应餐厅出品的主题。强烈而鲜明的主题性赋予餐厅独特的调性和氛围,当客人置身于这样的空间里,能立刻找到身份认同,唤起归属感,也对即将吃到的食物有更明确的概念。

Le Pavillon:摩天大楼里的绿洲

Le Pavillon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 One Vanderbilt 的二楼,总面积 11000 平方英尺,放眼望去一片植物构成了迷人的“绿洲”即景,和周围的钢筋水泥形成冲突的美感。

626794f52f080.png

在摩天大楼里生机盎然的绿植餐厅 Le Pavillon,图片来源:Le Pavillon

都市植物林地的主题概念,源自餐厅主厨 DANIEL 植根于传统法餐,同时汲取当代纽约精神的料理风格。餐厅的菜单专注于季节性和本地生产的蔬菜和海鲜,如西班牙鲭鱼 escabèche、阿勒颇胡萝卜泥、水煮白芦笋、绿鹰嘴豆、芥末油醋汁、油封蛋黄、马可纳杏仁等,烹法纯净自然而具有前卫感,一如绿洲与摩天大楼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对撞后反而生成独特美感。

626794eb510da.png

Le Pavillon 经典菜式兼容法式优雅与纽约时尚,图片来源:Le Pavillon

设计师从法国的餐饮亭中汲取灵感,将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树叶、蜿蜒的花园小径和一堵多维的墙移植进城市建筑里,郁郁葱葱的花园和高大的橄榄树组成的自然景观,在餐厅空地和高耸的天花板之间呼吸着生命力,唤起一种自然的光彩和真正的宁静感。而由美国艺术家手工吹制成的枝形吊灯,又增加了现代时尚感。城市森林克制的自然氛围,与现代感的法式风味相映成趣,降低了仪式压迫,多了更多惬意自如。

Le Colonial:西贡法国殖民地风

Le Colonial 位于亚特兰大的中心地带,审美概念是 1920 年代的殖民地风,准确的说是西贡的法国殖民地风。

62679bbabd6c4.jpeg

越、法菜式交汇在 Le Colonial 餐桌,图片来源:Le Colonial

餐厅老板 Rick Wahlstedt 和 Joe King 并非打算强调殖民历史本身,而是旨在通过捕捉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奇妙精致感,凸显餐厅越法融合的风味菜单。除了河内 Pho Bo、绿虾咖喱、青木瓜沙拉、春卷等标志性的越南菜品,菜单上也不乏香辣黄鳍金枪鱼鞑靼、法式牛肉粒 Bo Luc Lac 这样的法国菜。

62679bb396d06.jpg

复古南洋风情弥漫 Le Colonial 餐厅空间,图片来源:sf.eater

与菜品呼应的餐厅设计包括:内有复古摄影、高架风扇、皮革长椅,带有巴黎风格人行道咖啡厅座位的阳台。大型酒吧和休息室摆满了红木木制品和豪华座椅,定制的百叶窗围绕着前阳台,连接到一个全封闭露台,如果不是可以俯瞰巴克海特大道,客人真的会以为身处一百年前的西贡。错位的复古风情景致,和越法融合的滋味在眼前和口腔共同生效,编织出令人难忘的飨宴旅程。

空间开放性与私密性平衡

餐厅的空间布局是其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为用餐体验设定场景,确定餐厅的容量以及餐厅在流通和用餐舒适度方面的功能。除此之外,座位布局占据着这份设计计划的很大比重,因为它是完全为客人定制的空间。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到既有足够的安全感,又能有适于交流的开放性,十分考验设计巧思。

富春居:半包围环形设计兼顾独立与统一

北京璞瑄酒店的外立面由德国建筑设计师以元代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为灵感设计,圆形透镜嵌入灰色玄武岩中所形成像素感的透光图案,位于璞瑄酒店三层的中餐厅富春居,不仅名字直取这个理念,设计上也承接其东方神韵与现代艺术性,只不过更加内化和立体,并结合了京城传统胡同家居理念——在温柔的光怪陆离中寻得圆融和统整。

62679d5e17a14.jpeg

拿破仑红梅片皮鸭,图片来源:sohu

这也和餐厅出品特色交相辉映,富春居将传统粤菜风味“精致”化,并吸收丰富的地域元素、发散创意,如陈皮一口牛借鉴了川菜,拿破仑红梅片皮鸭将北京烤鸭做成拿破仑酥甜品的形态,桂香玉露豆腐花更有淮扬菜的刀工风采……但所有菜式的调味又不失粤菜底蕴,做出了有别于经典粤菜的灵动、轻盈。

62679ccbe1e9b.jpeg

半包围座位设计加上柔和迷离的灯光,营造出温暖舒适与安全感。图片来源:sohu

琥珀玻璃与天井形灯光营造出低调奢华的微复古摩登感,木器和石雕等装饰细节又极尽雍雅别致。每处座位都是一个半环绕式的独立岛舱,巧妙地留出一个开口作为上菜通道,各个独立的环形私密空间被蜿蜒的围栏,簇成一片整体区域,安全感被环抱在一个统一的审美视角下,可谓精妙。当客人抬头观看天花板,还能从分割的镜面中看到桌上的菜品,空间得到延伸,美味泛起涟漪,很是奇幻。

Dwarka SOCIAL:堆叠、错层重塑亲密的距离感

德里的 Dwarka SOCIAL 以微辣而清爽的北印度料理和舒适快餐为主打特色。这家印度餐厅的设计,颇具有后疫情时代的实验性质。

62679ee348594.jpg

Dwarka SOCIAL 菜单除了北印度料理,也包含泛亚洲菜式,图片来源:Dwarka SOCIAL

餐厅的整体风格呼应街头小吃和舒适美食主题,以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小巷商店为灵感,将座位设计成不同“店铺”主题的格子排列,策略性地放置在六英尺的节点上,出口分布在几个区域中。

62679e8a03675.jpeg

Dwarka SOCIAL 座位规划外观神似街道商铺,图片来源:Dwarka SOCIAL

天然木材、竹制小鸡百叶窗、丰富的植物、宽大的窗户,确保空间既温馨又放松。整个空间具有变革性和可塑性,灵活的门和百叶窗可以根据客人的隐私需求打开或关闭。

62679e7cdad6b.jpg

越南“商住两用”的住房结构也被应用到座位设计中,图片来源:Dwarka SOCIAL

前厅还点缀着错层式的摊位——相互堆叠的封闭空间,又类似于越南胡志明市“商住两用”的住房结构,让人联想到 Ram Maruti 路繁忙的街景,组合起来又把客人带入 Jambli Naka 市场或在 Masunda 湖边放松的时光,亲切的社区氛围掩盖了隔离感,反而增加了用餐体验的无拘束和惬意。而融合了越南街头风的印度餐厅,把东南亚风情杂糅在一起,也是对其泛亚洲美食菜单的引导。

抵达感、归属感、安全感,共同构成餐厅给客人的整体印象和优质空间体验的骨架,而这些设计元素的运用也必须与餐厅出品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和谐统一的餐饮概念,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end-

62678cc1c6061.jpg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