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跨海而来的三河屋制面,不只带来中华面的制作设备与技术,更为不同风格的汤底设计了最适配的面条。
若以餐厅登上新闻的频率,以及店外排起长龙的队伍,来论人气的话,“拉面”无疑是当下最热的美食话题之一。相较于数年前日本连锁拉面店大行其道的盛况,近期在社群媒体受到关注的反而是风格鲜明的独立拉面店。独立拉面店规模虽小,但它们五花八门的风味与个性,在中国台湾引爆新一轮拉面热潮。
如果说汤底是拉面的灵魂,那面条应该就是骨架。它撑起一碗面的形体,创造齿间的扎实咬劲,尽情吸附汤汁的滋味。让人们在大口吸起面条的同时,感受到强韧的口感与鲜浓的风味。
因此,被统称为“中华面”的拉面面条,在制作上也是大有讲究的。到底是什么改变面条的软硬与风味?汤底与面条有什么搭配准则,才能让一碗拉面的食用体验趋于完美?「名厨MINGCHU」通过对新晋登陆中国台湾的日本知名制面厂“三河屋制面”的深度探寻,以他们为数千家拉面店定制面条的经验,分享中华面制作的精髓与奥妙。
从拉面店需求出发,定制独一无二的中华面
1965 年创立的三河屋制面,专门生产生中华面。对制面的讲究和坚持,使三河屋制面成为日本约 1000 家拉面店的合作对象。例如曾入选东京米其林推荐的银座篝、创办人被媒体封为“沾面风云人物”的つじ田、以辛辣拉面闻名的麺处井の庄,这些东京拉面名店使用的中华面,都来自三河屋制面。
看见拉面市场的发展潜质,三河屋制面创办人宫内严社长在 2018 年到中国台湾设厂,带来与日本同步的制面设备与技术,目前已与 94 家餐厅合作,供应的生面商品就有约 59 种。
三河屋制面总经理西尾贤治强调,从拉面店需求出发,为每家店定制独一无二的中华面,是三河屋制面的核心价值。拉面汤底多为店主苦心研发的成果,可以说是每家拉面店的性格。拥有丰富经验与专业技术的三河屋制面,就负责设计与汤底契合的面条,让汤汁的美味能发挥到最大值。
从原料到制作方式,中华面的变化无尽无穷
在三河屋制面的作业现场,数台半自动机器依照制面流程排成一条生产线。首先按比例提取面粉,与调好的碱水、盐一起倒入搅拌机充分搅拌。吸收水分的面粉会结成颗粒状,再送进复合机压成扁平的面带。
面带按长度卷成整齐的卷筒状,套上塑料带熟成 1 小时。熟成后的面带就能送到切面机,辗压、切割成设定的厚度、长度与宽度。
在位于生产线起点的面粉储藏室里,不同种类、品牌的面粉整齐堆叠。三河屋制面用强力粉、准力粉、中力粉调配硬度。
强力粉如同高筋面粉,蛋白质含量最高,因此面团的弹性最强,适合制作用于豚骨汤头的细面。准力粉弹性次之,中力粉做成的面团较柔软,常用来制作沾面。储藏室里甚至还有杜兰小麦粉,是为少数客户的意大利面订单准备的。
除了改变面粉比例,还能加入其他粉类来微调面条质地。当面团水量较低时,小麦蛋白粉能增加粘性,让面带不会散掉,做出的面条也不容易在热汤中软化;需要柔软质地时,可酌量添加澄粉;也有加入黄豆粉以提高营养成分的面条。
富有弹性的面条,是一碗拉面的成功的关键;而添加碱水、压制面带、静置熟成,则是让面条产生弹性的关键步骤。西尾贤治提到,光是调制碱水的碱粉,在日本就有 10 种不同比例的选择。原料的差异、加上制作方式的调整,让看似简单的中华面拥有了无穷的变化。
找到最适合汤底的面条
另一个直接影响食用感受的因素便是“面条的形状”。细面、粗面、宽扁面、卷面⋯⋯各种形状的面条,都有与自己最契合的汤底。以拉面为例,浓香醇厚的豚骨汤,适合又细又硬的中华面;汤汁偏清鲜的豉油与盐味汤,则与小麦香气更明显的粗面更搭;而味噌汤,就适合使用能吸附更多汤汁的卷面。
沾面直到食用时才会夹起面条沾酱,不会长时间泡在热汤里,因此面体通常做得较柔软,并使用面积较宽的粗面,以增加酱料的附着量。
最终影响面条表现的,仍是厨师的烹煮方法。根据搭配的汤底与酱汁,同一种面也可能需要增加或减少烹煮时间,或是改变甩掉残留面上的煮面水的手法。
如果面条没有完全煮熟,汤汁渗进面里的比例就会提高,但面条中的碱也会溶入汤头,改变汤头的味道。但要是拉长煮面的时间,虽然碱不容易渗出,但汤头也进不了面条内部,无法达到入味的效果。如何掌握面条状态,与汤底或酱汁达成平衡感,让每一口拉面都尽可能地维持完美状态,是拉面师傅面临的挑战。
过去大众还不熟悉拉面时,中国台湾的许多面店提供的大多是汤汁清爽、面条偏软的拉面;而如今,越来越多人爱上油脂含量更高、鲜香浓郁的拉面风格。西尾贤治注意到,台式拉面的风格正逐渐向日系靠拢,汤上飘着一层猪板油的拉面逐渐受到欢迎,硬度较高的面条也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
对三河屋制面而言,中华面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家拉面店适合的答案都不一样。他们与拉面店的关系,就如同拉面的面条与汤底——找出最契合彼此的组合,才能成就一碗让人意犹未尽的完美拉面。
-end-
本文封面图片来源:摄影/留荣锋,文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图片,皆来源:摄影/陈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