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粵菜,在他的理念下,一一脫胎換骨,以精妙的姿態現身。
年初,港澳米其林指南發佈後不久,蟬聯一星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文華廳重新開幕,睽違半年,經過大刀闊斧的裝修,捨棄先前帶有古風的亮粉面貌,披上一襲低調內斂的深青色,中餐廳的神韻仍在,也更符合現代的美學品味。
而無論餐廳陳設多麼華美奪目,令食客滿心期待的,仍是這裡的菜,這裡的人。
這一年,正好是中菜行政總廚黃永強加入文華東方酒店集團的第十年。2011 年,初踏入文華廳廚房的黃永強,擔任的是副主廚;而後調任集團內香港怡東酒店的怡東軒,首次以行政總廚的身分管理團隊,更帶領怡東軒摘下開業 40 多年來的第一顆米其林星星。
黃永強於 2018 年重返文華廳,也帶來他在怡東軒奠定的路數,持續復刻逐漸失傳的經典粵菜,同時在這些老菜裡透露他的個人詮釋。
琢磨技藝的對象就在身邊
如同那個年代許多青少年為求習得一門手藝,15 歲的黃永強被已是資深廚師的父親一手引入中餐的世界。爸爸既是他的引門人,又是他想超越的對象。
兩人實際一起工作的時間僅有一年,父親嚴厲,為表公正不偏私,總在廚房裡有人出錯時,直接於一眾廚師、學徒面前,拿黃永強開刀。與至親共事總是辛苦的,黃永強深知無論如何都沒辦法使爸爸滿意,決定另尋出路,靠自己的力量在廚界往上爬,而且要爬得比父親更高。
這一路走來黃永強跟隨過許多前輩,人人都教他一點,倒是同儕之間的切磋琢磨和良性競爭更具啟發,與他相識 40 年的夥伴、亦是文華廳行政副總廚的饒壁臣,是真正帶來深厚影響的人,他倆從怡東軒時期便合作無間、相互扶持至今,或許在精進能力的過程中,未必要抬起頭、景仰著誰,與你並肩前行的人也可以是成長的助力。
「熟了它會告訴你!」
儘管父子一起工作的經驗不大順利,但爸爸傳授技藝的風格,終究在黃永強身上留下潛移默化的影子。父親對中菜的熱忱,都在傾囊相授的舉止中表露無遺,「例如他要教我炒一碟菜,不直接說怎麼炒,而是從哪裡找到優質的蔬菜、肉要用什麼部位說起,各種細節講很多,我聽得好煩,長大後才理解到爸爸是想要把中菜的精髓傳承給我。」
如今黃永強在指導員工時,也承襲父親那套門路,將一道菜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講得比我爸爸更好啦!」他玩笑說道。
不過個性靈活的黃永強確實深諳溝通技巧,總能想出生動的說法來傳授知識,例如講解經典粵菜「炸蟹鉗」,同事問他如何判斷下油鍋後的蟹鉗熟了沒?黃永強便說:「熟了蟹鉗會告訴你的!」因為生肉沉鍋底,熟肉則浮起,堂堂行政總廚還會搭配一個蟹鉗浮出油面的動作,模仿擬人化的蟹鉗說:「我熟了!我熟了!」
除了為食材編織活潑的故事,所有烹飪步驟的標準化也是星級廚房順暢運轉的關鍵。
黃永強從廚 40 年,自然練就以眼睛調校、手感度量的功夫,他因此意識到過往年代的技藝教授方法有失精準,「例如師父說要用 3 杓上湯,但有些人動作快,把湯舀進鍋子裡之前,早已落了不少出來,所以說 3 杓其實是不準的。」現在的文華廳,每一道菜的食譜都記錄了明確的食材份量與製作詳情,是黃永強精心設計的準則。
如此標準化的規定,唯一無須遵守的大概只有黃永強一人了,他也老是打趣說:「我常跟客人講,其實我放假休息的時候,(文華廳的)菜會更好吃。」
父傳秘笈打開消逝老菜的大門
黃永強的父親不僅在日常間叨叨講授做菜的技法,更留下一本秘笈給他,那是黃父生前與許多同行一起收集編纂的廚藝錦囊,記錄了許多失傳的菜色食譜、宴席菜單等,是黃永強一再翻閱參考的重要私人文獻。
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大菜是佛跳牆。雖然佛跳牆應屬閩菜,但這也說明了香港的粵菜一向極具包容性,若有些廚師來自其他地區,像是廣州、福建等,便可能將他們的家鄉特色也融入香港的粵菜系譜中。
「我對佛跳牆特別有印象是因為它得用上許多矜貴食材,像是鮑魚、海參、魚翅、花膠等等,還有一個四字訣『飛、潛、動、植』,『飛』指的就是雞,『潛』是水魚,『動』是豬或豬手,『植』則是核桃、菜膽和人參。所以佛跳牆這道菜可以變化的就很多。」
儘管著迷於佛跳牆的繁複萬變,但考量到永續的飲食潮流,有魚翅的菜一概不做。然而這樣一本精心保存的筆記,畢竟讓黃永強體認到延續老菜的重要,而創新向來要站在傳統的巨人肩上才能跨出穩健的一步。
因此在怡東軒時,他便自行鑽研「古法鹽焗雞」,做這道菜沒得抄近路,必須霸佔爐子至少一個鐘頭,反覆加熱粗鹽,以高溫的鹽將全雞燜熟,肉質才不會乾柴。他又向香港知名美食家麥麗敏(人稱大師姐)學做「戈渣」,戈渣原是清代廣州美食家江太史的家宴菜餚,麥麗敏師承江太史的孫女、同時也是粵菜重要傳承者江獻珠,所以黃永強獲得的戈渣食譜可說是系出名門。
懷舊功夫鴨腳包
文華廳此番重新亮相,他亦準備了幾乎已不見蹤跡的「鴨腳包」,同時暗藏令人出乎意料的驚喜。
鴨腳包來自廣東順德,過往在普通的燒味店中都找得到,儘管作法費工,但材料皆樸實,常見的版本是以鴨腸層層捆住鴨腳,中間包入鴨肝、臘肉,賣相顯得粗糙。黃永強在餐廳翻新工程期間,遇著一位熟客問他「香港哪裡還吃得到鴨腳包」,令他不禁興起「何不試著重現」的念頭。
米其林餐廳的鴨腳包,自然不能是燒味鋪的檔次,選用叉燒、燒肉、潤腸、炸芋頭和醃過的雞肝作為餡料,用鴨腸綑綁後,放入燒味爐烤製,火候和時間的掌握極為講究,烤太久雞肝質地老了,火過猛鴨腸則會斷裂。而黃永強起初嘗試的作法,仍依照傳統將鴨腳直接包裹進去,然而鴨腳有骨,即使切片食用仍麻煩,他讓酒店裡的管理階層試菜,便有外籍主廚表明有骨頭吃起來不方便。他心想,既然鴨骨令人埋怨,那便把骨頭去除吧!
這下黃永強可是創造出了全世界最精緻的鴨腳包,不但要個別處理餡料,還得為鴨腳去骨,工序之繁複,客人必須 24 小時前預訂才吃得到。而成品的確讓人驚艷,各種滋味馥郁的食材一齊入嘴,口感層次疊加,有鬆軟,有綿密,有咬勁。
一旁的配菜也不馬虎,考量到鴨腳包味濃,於是嘗試和幾種涼菜搭配,紅酒蘿蔔、柚子青瓜、桂花涼瓜和川味蓮霧等,都輪番上陣過,最後決定以桂花糖漿、白醋醃漬冬瓜球,酸甜爽口的漬物,確實將古早平凡的菜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境界。
滬燒鮑魚
鮑魚是粵菜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但是怎麼燒製,那是各家有各家的門道。黃永強特別選用味道較為清淡的新鮮南非鮑魚,以偏甜的滬風醬汁炆煮,這靈感來自於副總廚饒壁臣的太太,她是上海人,曾為他們做過上海家常菜「目魚紅燒肉」(又稱目魚大㸆),目魚即江浙人對墨魚的稱呼。
黃永強判斷這樣的醬汁組成很適合用於燒煮鮑魚,但又略微調整,將墨魚替換成乾章魚。製作時,便以五花肉和乾章魚與鮑魚同燒,有了豬肉油脂和乾貨的加乘,鮮味更加飛揚。這顯示香港粵菜的確有容乃大,汲取其他菜系之長,再加上料理人的經驗與智慧,而催生合情合理並帶有新意的菜色。
極品魚湯泡龍蝦球
魚湯是黃永強的招牌菜之一,熟客造訪文華廳還會要求他將魚湯安排進菜單裡,而魚湯不只能作為主角,也可以是其他菜色強而有力的助攻。
在魚湯泡龍蝦球這道菜中,黃永強以 5-6 斤(約 2.5- 3 公斤)的星斑魚骨,大火熬製 3 小時,最終獲得兩杯濃縮鮮香的魚湯,接著將香港本地的龍蝦焗至半熟,再放入魚湯中烹煮,如此一來,龍蝦盡收濃魚湯的鮮味,是加倍的鮮。
最後落少許由清酒和茅台酒醃過的鮭魚卵,並在上菜時,參考西餐即席刨松露的儀式,於桌邊刨碎脫水壓縮的魚子醬在龍蝦上,漬過的魚卵與粉狀的魚子醬,為這道龍蝦料理帶來更多鮮氣和口感的組合。
粗菜精做,巧妙還原粵菜 DNA
四十年來,黃永強從無名酒樓闖進高級飯店,早年僅僅想著要提升廚師這門職業的地位,如今的目標已昇華至中菜的傳承。傳承,不只是烹飪技法的延續,更是整體美學觀念都與時俱進,除了餐廳陳設翻修,他也堅持選用法國頂級瓷器麗固(LEGLE)的餐具來盛裝料理。
菜色上,則從傳統裡找答案,「粵菜的基本是食材必須當令新鮮,還有我這幾年領略的『粗菜精做』,不一定要用名貴的材料也能做出精緻的菜。」
文華廳重新開幕後,黃永強推出「嚐⋯⋯原味」的菜單,一方面突顯粵菜的烹調特點是極盡展現食材的真味,另一方面亦暗示了他近年追本溯源重現老菜的心得,鹽焗雞、戈渣和鴨腳包等,原來都不是矜貴食材所做成的菜餚,但在他「粗菜精做」的理念下,各個脫胎換骨,以精妙的姿態記錄粵菜淵遠的 DNA。
形象溫文儒雅的黃永強,骨子裡嵌有堅定不移的中柱,支撐著他在「復興中菜」這條不好走的路上穩步前行。他讓吃中菜成為一件既復古又新潮的事。
編輯特寫:米其林主廚的跑步路線
正值中壯年的黃永強,相當留意自己的體態,通常下午餐廳休息的時段,他都提著慢跑鞋出街跑步。
「如果不是今天安排了採訪,我這個時間就在跑步。」
跑步的習慣經年維持,以前一向在健身房跑,疫情期間健身房屢次關閉,便往街上去,沿著海岸線,從中環的 3 號碼頭跑到灣仔碼頭,速度飛快,來回兩趟,費時一鐘頭。若想撞見黃總廚,他每天的出沒地點和跑步路線,提供給各位參考。
-end-
全文圖片提供:香港文華東方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