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起透过书籍品味川菜精髓。
川菜之特色,被很多人以“麻辣”二字轻易概括;川菜之博大,就算凭二十余种味型也难以穷尽。
误解、争议、担忧、坚持……交织成人们对川菜的情绪,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出生于英国的美食作者扶霞·邓洛普,选择用中文版新书《川菜》进行她的川味表达。
钻研川菜超过 20 年的她曾 4 次获得拥有“美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德尔烹饪写作大奖。为了确保《川菜》一书的专业度,她还特意邀请川菜名厨兰桂均参与审订。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难以打消我们心中的疑问:这本由英国作家撰写的川菜食谱书,是否值得一读?
只有翻开此书,才能找到答案。
食谱书《川菜》,能否讲好川菜的故事?
我们不妨从内容框架、特色菜品等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来看看这本《川菜》到底讲述了一段怎样的川味故事。
内容框架
在本书开篇,扶霞·邓洛普先从历史、地理、调味等角度讲述了川菜的特点,从成都牧马山的二荆条到汉源牛市坡的花椒,从鱼香味、麻辣味到家常味、怪味,试图重塑人们对川菜只是麻辣的认知。
接着她又介绍了川人厨房中的用具、烹法与调味,其中既有锅具刀具的保养要点,又有干煸干炒的技法特点。
而后便是本书的重头戏菜谱部分,书中涵盖了约 200 道经典川菜食谱。
菜谱按凉菜、肉菜、禽蛋、水产、豆腐、蔬菜、汤羹、米饭、面条、小吃等顺序行进,不仅解析了鱼香肉丝、回锅肉等家常菜式,也呈现着鸡豆花这样的清雅川菜。
而仅以鸡肉这一食材为例,其中就有几道颇具特色的菜品值得专门一提。
特色菜式
小众川菜味型:香糟鸡条
这道小众菜式是对“香糟味型”的演绎,以香甜醇厚的醪糟调味煮熟放凉的鸡肉,再经过蒸制处理,激活淡雅糟香,亦是对川菜只是麻辣重口的有力反驳。
不拘一格选材:炒鸡杂
川菜对选料不拘一格,由鸡肠、鸡心、鸡血、鸡肝等为原料制成的炒鸡杂即为例证。佐以郫县豆瓣酱、泡椒、红油等调味,色泽红亮,滋味浓郁。
今昔烹法对比:清汤鸡圆
至于四川宴席汤菜清汤鸡圆,扶霞·邓洛普则呈现了简易版与传统版两种做法,供读者自行选取。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鸡圆的制作上,前者以搅拌机制成,后者则需厨师耐心地用刀背将鸡肉捶成茸。
透过这些书中菜品不难发现,扶霞·邓洛普不仅尽力覆盖了川菜中的二十余种味型,也摒弃了西方视角下的选料局限,更呈现了今昔做法的延展与对比,并佐以大量配图展示。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的写作着实花费了不少心力。
但因为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扶霞·邓洛普本人的所见所闻与自制菜式,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时间尺度和人物视角上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
若想更为全面地了解川菜,还需搭配人物、典籍等其他类型的川菜相关书目一同阅览,来补足视角上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为大家推荐两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回望炊烟》:川菜名厨张中尤的诚恳自传
今年是张中尤进入烹饪行业的第 60 个年头,古稀之年的他将自己与川菜的缘分和故事都写进了自传《回望炊烟:我的川菜岁月》一书中。
本书既是他个人的成长记录,也是川菜发展的纪实。从成都炳新园的学徒到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厨师长,再到远赴日本、德国工作,张中尤不断透过自己的努力,将川菜推向世界。
在书中,不仅有着对于刀工技法、面点制作等实操细节的解析,也有张中尤自己应对管理挑战的心路历程,文字诚恳朴实,彰显了老一辈川菜厨人的匠心与谦卑。
《川菜烹饪事典》:品赏老川菜的独到韵味
由卢朝华、张中尤、彭子瑜等一众川菜名厨共同编写修订的《川菜烹饪事典》,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四川烹饪文化、饮食历史、烹调技艺的工具书,填补了不少历史空白。
如今川菜中的二十三种味型,便是在此书中首次明确规范。书中呈现了红烧鱼唇、双味鱼条、鸳鸯叶儿粑、凤尾酥、干烧鱼等丰富菜式,对川菜相关的名厨名店及常用原料均有详尽介绍。
这些在岁月长河中涌现的川菜,有些已经失传,有些仍在人们的餐桌。但无论现状如何,它们都是传统川菜文化的代表。而唯有先深入地了解传统,才能真正做好创新。
从《川菜》中的经典菜式,到《回望炊烟》中的名厨心路,再到《川菜烹饪事典》中的体系解析,这些书籍都为我们理解川菜提供了不同的面向。
但它们依然不能穷尽川菜的全貌,在你的手中又有哪些川菜好书值得推荐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end-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分享传播使用,未涉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