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百年名菜佛跳墙,竟成了网红热搜食品?

观点 编辑/ 刘宇发 2021.02.10

闽菜代表佛跳墙,不只有用料讲究那么简单。

近日,一则新闻吸引了不少餐饮人的关注和讨论。京东年货节食品类消费数据显示,今年佛跳墙与螺蛳粉一同成为了人们在采买年货时的“网红热搜食品”。

这固然与疫情下半成品年夜菜的热销有关,但也充分体现出大众对于佛跳墙这道菜肴的喜爱与认可。

佛跳墙半成品.jpeg

佛跳墙半成品,图片来源:名厨

作为一道百年名菜,佛跳墙素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并以选料精细、鲜香浓郁闻名,囊括了鲍鱼、海参、瑶柱等名贵海产。

但它身上真正的可贵之处,却并非于此。

若要真正了解这道闽菜代表,还需回到它的诞生地——福建福州。

守护一坛浓汤,醇香背后更是厨人匠心

福州聚春园,总店坐落于繁华喧嚣的东街口,这间老字号餐厅既是佛跳墙的诞生之所,也是培养闽菜高手的重要源泉。

甚至在餐厅后厨,唯有十年以上的从厨经验,才能有幸料理这道招牌美味。

聚春园.png

福州聚春园,图片来源:dianping

佛跳墙中的鲍鱼、海参等食材虽然名贵,但自身却并无浓郁的风味。因此想要让佛跳墙呈现出鲜香醇厚的滋味,汤底的熬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

第一次煨煮

制作时需先将老母鸡、番鸭、猪蹄、上排等肉类食材切成大块,加入八角、桂皮、生姜、葱段等辅料炒出香味,而后烹入绍兴酒、高汤、冰糖等调料煮沸。

接着将上述食材放入坛中,以荷叶封坛,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进行第一轮煨煮,时间至少为 1 小时,以此来激活肉类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让鲜味得以充分释放。

第二次煨煮

将处理好的鲍鱼、瑶柱等食材用纱布扎紧,放入坛中进行第二轮的小火煨煮,时间至少为 2 小时。

此举是为了让海鲜充分吸收汤中的鲜味,而以纱布包裹的方式也更易于后期位上时快速分拣。

第三次煨煮

最后一轮煨煮需要下入的是胶质相对丰富的食材,例如蹄筋、鱼唇等,煨煮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左右。

此时坛中的食材已然入味,而这些新加入的食材会使得汤汁更为浓郁黏稠,并不失各自原本的口感。

佛跳墙.jpg

聚春园中的佛跳墙,图片来源:tripadvisor

食材分类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作佛跳墙的前期,不同食材的处理同样有所讲究。

干鲍鱼需要先经过 3 日的冷水泡发,待剔除杂质后再用热水浸泡 2 日,方能充分涨发。而后还需经过蒸笼蒸制和高汤煨制,整个过程至少需要花费一周时间。

海参的处理同样需要至少 3 日,通过冷热水的交替涨发,方有出品时饱满弹牙的效果。至于鱼唇、蹄筋等食材也少不了葱、姜、黄酒的焯水去腥和高汤煨煮的处理过程。

在佛跳墙的发展历程中,正是靠着一代代厨人以几乎严苛的标准执行着繁复的工序操作,恪守着“坛不离人,人不离坛”的准则,才有了这百年传承的醇厚滋味。

不断演变与发展,如今的佛跳墙变味了吗?

如今闻名全国的佛跳墙,早已成为了“选料奢华”、“宴请必备”的代名词。而当我们跳出发源地福州,站在更广阔的地理视角看待这道菜品时,又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上海米其林一星闽菜餐厅遇外滩中,佛跳墙是一道几乎桌桌必点招牌菜式。

相比传统做法,这里的佛跳墙在酒香味方面更契合上海乃至国际食客的接受度,同时还出于环保的考虑,舍弃了鱼翅这一食材。

food_93759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而厦门籍的餐厅创始人吴嵘也在品尝过无数次佛跳墙后,向我们道出了背后的创作心得。

“每家餐厅的佛跳墙从颜色到厚重感都有所差异,但好的佛跳墙也具备共同的属性:首先是打开就能闻到酒香,其次是汤汁呈现通透的琥珀色,再者是喝下去是非常柔顺的,又能吃出每种食材的特点。

“柔顺感源于优质的胶原蛋白,只有用足够好的海参、蹄筋等食材才能熬制出来。另外,酒的投放时间和比例也很重要,一旦有偏差就容易导致汤汁偏苦偏涩。”

遇外滩佛跳墙所选用的食材.jpeg

遇外滩佛跳墙所选用的食材,图片来源:遇外滩

在中国台湾,佛跳墙在前期处理时更倾向于对食材进行炸制处理,并融入更多本地的食材提味。

例如青青餐厅的佛跳墙就以产自本地的芋头或栗子打底,并将其干炸处理。排骨和鸡肉也在腌味裹粉后以湿炸方式增加口感,而本地龙眼干的加入则增添了汤汁的甜美程度。

青青餐厅的佛跳墙.jpg

中国台湾青青餐厅的佛跳墙,图片来源:青青餐厅

如果说海峡两岸对于佛跳墙的改良只是基于传统做法的小幅调整,下面这些菜式创意则称得上对佛跳墙更为大胆的革新

在中国澳门米其林二星餐厅川江月中,亚洲名厨江振诚将闽菜佛跳墙与川菜水煮鱼进行了结合。

他保留了传统佛跳墙中鲍鱼、海参等食材,但又加入了中国台湾的排骨酥和四川的红油,为咸鲜的汤汁增添一份悠长的辣味。

水煮海味佛跳墙.jpg

水煮海味佛跳墙,图片来源:名厨

主厨 Paul pan 则对佛跳墙在封坛所用的荷叶进行改良。

他以酥皮替代荷叶,咬开酥皮后便可闻到坛中浓郁的香气和丰富的食材,与世界名厨保罗·博古斯的法式酥皮黑松露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food_29052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而为了响应素食群体的饮食需求,来自德星楼素食馆的朱任强也推出了一道“菌皇佛跳墙”。

他选取羊肚菌、猴头菇、姬松茸、虫草花等多款口感各异的菌类食材入馔,佐以蔬菜高汤进行调味。

food_63629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这些琳琅满目的创意,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今的佛跳墙已经变味了吗?答案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甚至或许还是矛盾的。

如果单从正宗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市面上的确有着五花八门的佛跳墙产品,无论工艺还是选料都与传统做法有着一定差异。

但随着由聚春园集团牵头制定的、佛跳墙相关的制作标准的推出,相信这类情况将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佛跳墙当成一个饮食符号,而不去深究背后繁复的工序,只是吸纳它的特点加以创新,那就是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佛跳墙更像是一种人人可用的菜品创新的工具,而不是对创新的束缚,一切以佛跳墙为原型的创新改良都是对这个符号背后意义的延展。

你对佛跳墙这道菜品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end-

作者.jpg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分享传播使用,未涉及商业用途。本文参考书目《中国闽菜》。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