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2020 年的时光卷轴,这些主厨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在上一篇“年度系列”内容中,我们一同回顾了 2020 年发生的餐饮大事件(点击阅读)。我们看到无数餐饮人正穿越新冠疫情的重重迷雾,相互支撑与鼓舞,坚定心中所爱,勇敢无畏前行。
今天我们带来了 10 位主厨在 2020 年里的探索故事,他们身上既有充满热忱的活力,又有千锤百炼的定力,更不乏包容与开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难能可贵的烹饪精神。
积极寻变,疫情是危机也是转机
1 月 22 日,疫情消息在全国散开,当天杭州知味观·味庄总经理董顺翔紧急成立了工作小组,批量采购了口罩、额温枪等防疫物资,并快速进行人员的统筹安排。
此外,在疫情期间,他也尝试了外卖、线上商城等全新的业务模式。“做外卖主要是帮助附近复工企业的员工解决吃饭问题,外卖本身并不挣钱,趁火打劫的事我是不做的。”
在试水外卖的过程中,知味观·味庄创下了单日营业额破万的佳绩,如今,外卖已成为餐厅的常态化项目,也是餐厅在疫情的风雨洗礼中顽强生长出的崭新枝桠。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董顺翔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持续钻研,想菜做菜是人生关键词
即便是疫情在家休息期间,杭州柏悦酒店中餐主厨尉晓俊仍然不忘琢磨餐厅大菜单的调整,从口味提升到原材料改进,再到拿掉欠佳菜式,他始终在权衡调整的空间与幅度。
“那时候我已经在想夏季菜单了。我和团队骨干利用这段时间,把冷菜和热菜全部梳理了一遍。现在想来,除了想菜、做菜,我在生活方面好像真的没有其他爱好了。”
时至今日,尉晓俊仍在不停地打磨各种新菜单,并时常从朋友圈中寻找灵感,尝试全新做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尉晓俊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专注打磨,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为止
对于经历过数十年餐饮行业风云变动的北京厨房创始人古志辉而言,日复一日专注于本职是他一直恪守的纪律。“专心做事,把一件事磨到底,磨到最好,有一天你就会很厉害。天天重复手头的事情,这很简单,也很难。”
如今的古志辉平均每天都要工作 11 个小时,全年无休,只为确保出品的稳定。在每天的后厨会议上,他会请每位员工反馈当天的出品情况,该批评的批评,该鼓励的鼓励,而他也一直以同样严格的标准对待自己。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踏踏实实地做现在的事,我就觉得安心。”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古志辉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精准把控,顶级食材更要细腻处理
主理 Stone Sal 言盐西餐厅的林震谷有一面用喜马拉雅山盐块制成的昂贵排酸墙,只为让牛肉在排酸时表面迅速结上一层硬皮,从而保证牛肉内部的水分不会流失,口感更加滋润。
在他看来,越是顶级的食材,越是要细腻处理,用最少的调料和极简的烹法呈现它独到风味。因此在 Stone Sal 言盐西餐厅中, 95% 以上的菜品调味料不会超过 6 种,餐厅中多数牛肉的熟成时间也被他精准把控在 28 天。
“我从不认为做餐饮是一件枯燥的事,你喜欢多少,你就能够花多少精力和心思。”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林震谷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坚持手工,技艺是厨师的价值体现
在北京四季酒店采逸轩餐厅主厨李强看来,手工艺制作是厨师最有价值的体现,只有技艺过硬才有稳定出品。在厨房中,从切配的刀工到成菜的温度,他都立下了严格的标准。
“从一开始的切配,注重刀工,这也是高功夫的体现。同一种食材要切得长短一致、薄厚相同、粗细均匀。丁是丁,块是块,条是条。只有一开始弄整齐,你炒完、做完、摆完盘才会整齐好看。”
做事讲求规矩,注重培养习惯,一步步磨炼技艺直至扎实,这是李强对下属的教诲,也是他坚持传统技艺的体现。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李强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多元吸纳,打造汇融中西的惊喜甜品
从巴黎蓝带厨艺学校毕业的年轻甜品女主厨陈辉霞,一直在寻找经典与流行的融合切入点。如今担任闹公馆甜品主厨的她,更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咸点与甜点的搭配组合。
她的作品既有红酒樱桃鹅肝等经典菜式,又有运用三种柠檬和花椒制成的新派柠檬挞。意大利黑醋、松露、西班牙火腿、土豆、辣椒等中西方的特色食材同样被她大胆地融入到甜品中。
“只有当你去认真研究过一个食材,才能把它分配得很均匀。既集中体现一种味道,又不会觉得单调。”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陈辉霞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弘扬开拓,让中华素食登上国际舞台
作为米其林三星餐厅京兆尹行政主厨,尹浩认为人们未来的饮食应该倡导永续经营的环保生活方式,多吃素,少吃肉,通过厨艺做出“爱的料理”,让更多人认识到素食有健康、环保、尊重生命的内涵。
京兆尹餐厅遵循低糖、低油、低盐、高纤、不用任何化学添加的烹调原则,而尹浩的创作灵感也来自于记忆中最熟悉、最美味的味道,通过用心研究,从最本真自然的食物风味中提取精华,满足大家的味蕾需求。
“如今,京兆尹荣升为米其林三星及绿星奖,已成为全球最好的餐厅之一,我们更要以最热忱的行动,推动可持续餐饮,积极影响社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尹浩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融合料理,新中餐才不是随意拼凑
年轻主厨刘禾森自小在中国台北的眷村中长大,他常通过旅行来学习中餐技艺,再加入西餐和日料的料理经验,创作出一系列中西融合菜式。
无论是改良传统的苗家酸菜鱼,还是重塑经典的醋拌三鲜,作为 Ling Long 餐厅的主理人,中国食材、鲜味与口感始终是他做好融合菜的三大要素。“我不会用柠檬黄油汁配中国的鱼,如果是用黄酒做成酱汁来搭配,我会更有成就感。创新不是瞎凑,而是找到成就感。”
“我觉得中国菜会成为未来的餐饮趋势,而新中餐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菜系。”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刘禾森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跳脱传统,只要能驾驭的就是你的菜
在玉芝兰主理人兰桂均看来,对菜系的划分并不重要,重点是要做出客人喜欢的菜。“就像川菜的味型远远不止 24 个,厨师应该把自己越做越宽阔,而不是越做越窄,只要能驾驭的就是你的菜。”
在他的餐厅中“以汤定味,以食材定格,以调辅料定神”是最为核心的烹调准则,而贯穿其中的,是对食物本真的深度了解。以水产为例,兰桂均深谙黄鱼、鳗鱼、龙虾等食材各自的最佳状态时点,并依时令不断更替调味。
“归根结底,做菜考验的是一名厨师对食物的理解度。所谓的‘理解’,就是理顺了,你才能解决它。”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兰桂均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回归初心,化繁为简成就心中美味
曾经获得“亚洲最佳女主厨”荣誉的陈岚舒,在 2018 年底关闭了自己心爱的乐沐餐厅,而在 2020 年,她于原址上开设了现代法式餐酒馆“小乐沐”,再次引来无数关注。
在这间新餐厅中,她放下过去层次繁复、极度雕琢的料理手法,以一种主要食材来切入主题,更快、更直接地向食客传递味道。“我会希望这间餐厅是轻松的,某种程度来说,它(小乐沐)更好了。”
“一个好的厨师能让食材发亮,不会让调味与配菜挡住它的光芒,而是增加它的风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陈岚舒的故事,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如今,时针已经拨动到了 2021 年,过去一年餐饮行业发生的种种变化究竟会随着时间而流逝,还是会在新的一年继续加强?且看我们明日为您呈现的 2021 年餐饮趋势解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