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不是通过定位、环境、人均价格这些来体现的,而是一个餐厅内在的自我要求。
由古韵幽幽的木质门廊而入,开阔的二进式四合院便赫然于眼前,中式传统美学风格的包间环绕摩登多功能阳光厅的布局,向人们传递着不同文化碰撞下的圆融之道。这个开在艺术馆里的饕餮之地,便是创始人张嵩、辛亚萍夫妇,在餐饮、教育、艺术领域耕耘多年的结晶之一——辽宁盘锦福德汇餐饮公司旗下品牌•止观小馆。
倘若没有事先做功课,你大概想不到,这家新晋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厅是做东北菜的。带着中国小众本土菜肴何以被米其林发掘的疑问,我们开启了与止观小馆主厨常龙山师傅的畅谈。
常师傅是辽宁本溪人,95 年入行,如今定居在盘锦,曾在多地知名餐饮企业工作过。纵使从厨多年,视野不断开阔,他心系的仍是“本土美食文化身份的缺失”。
而这种缺失,也许正在被经营止观小馆的这几年一点点填满。
Q=名厨 A=常龙山
初识辽河口渔家菜:剥离于东北菜的非遗美食
Q:止观小馆做的是什么样的东北菜?
A:确切地说,我们做的是“辽河口渔家菜”。这是我们企业的原创理念。董事长张嵩在创办品牌之初,就想把本土丰富而不为人知的资源推广出去——就地取材,以家乡美食特色为符号。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河流。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全长 1345 公里,最终注入渤海,入海口恰好在辽宁盘锦,流域面积 2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在止观小馆的菜单上有一幅美食地图,清晰地展现了辽河流域丰富的特产:内蒙的沙漠盛产野生沙葱;广袤的草原带来锡林浩特的优质牛羊肉;还有各种山珍都来自长白山山脉;作为渤海的入海口,辽宁盘锦提供着鲜美海产……辽河口渔家菜,单单围绕这么多地域标志性食材,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Q:辽河口渔家菜与东北菜的关系是?
A:辽河口渔家菜,是辽宁省的省级非遗美食。你能看到东北菜的影子,但它又不是东北菜的模样。
虽然在定义辽河口渔家菜时,人们还是以地域为判定标准出发,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又是跟东北菜剥离开的。辽菜是东三省广博美食文化的一个切片,东北菜是我们文化的根,而烹饪技法上,则不限于东三省。至于辽河口渔家菜,则更多取材于民间,是当地民间美食文化的缩影和代言。我们提倡的是走进民间、挖掘本土民间好食材,研究和提升民间的烹饪技法。
打个比方说,我们一提到法国的葡萄酒,想到的可能是某个著名产区或庄园——其实,辽河口渔家菜就类似于这个概念,它更像是一个东北菜的地理标识,一个小众品牌。
Q:如何走进民间、挖掘民间的食材和烹饪技法?
A: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再次探访了盘锦二界沟渔村。去的时候正好是开海季,很多小海鲜刚上市。那段时间,我们作息都追随着潮涨潮落,为了拿到最新鲜的货,等到半夜十二点多是常事。
你平时可能想象不到一个小渔村能有那么拥堵和热闹,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渔民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我现在还记得当我们拿到一条 8 斤的野生踏板鱼时,心里面抑制不住的兴奋,甚至回到车里就激动地给店里打电话报喜讯了!
Q:辽河口渔家菜在烹饪技法方面有何特色?
A:其一,辽河口渔家菜讲究“即捕即食”,所以食材的新鲜度是最核心的一个要素。
其二,烹饪过程中对于调味、火候等细节的要求很高。
4 月份到 6 月份,我们主推一种纯本海捕获的大个头鲈鱼,在我们老家叫“鲁扎鱼”,当时拿到的最大的一条有 16 斤,这就很考验烹调方法的多样性,当你以一种鱼为主要食材来做一桌菜的时候,更考验厨师的主题构思能力、呈现顺序的逻辑。
既要好吃,也要有仪式感,所以这次从大鱼的展示、开刀、每个部位的讲解、某些烹饪过程等,都是当着客人的面在现场操作完成的。
在我们当地,鲁扎鱼通常是以烧、炖为主,为了给食客带来更新颖的体验感,我们尝试了去骨蒸、沙锅焗、煲汤、制成鱼丸等突破性的烹法,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打造出一系列新菜品,备受食客喜爱。
最精华的鱼腩,我们用来堂做成“酸菜鱼片”,酸菜用的是我们东北传统的腌酸菜,以骨汤猪油炖制成汤底,为鱼片去腥、提鲜、增香。
小馆出品:从民间走出来的细腻东北味
“地域性”是灵感之源
常师傅分享止观小馆菜品的创作灵感:“首先是来自食材本身。因为我们一直在推广地域食材,尤其是一些地标性食材,我们是必须做的。”
首先得深入食材的本质,了解食材的特性,再结合市场需求,思考怎么用对它。
盘锦是东北著名的大米产地,“鸭稻共作”更是盛名远扬。当鸭子和稻子共同生长在一个环境里,稻田边缘水渠里的小鱼小虾就可以作为鸭子的天然饲料,鸭子的排泄物又能成为滋养稻米生长的生物化肥——这种自然循环的资源共享系统,可以培育出更健康营养的鸭子和稻米。
止观小馆的“湿地稻香鸭”一菜,就以盘锦“鸭稻共作”生态田里的鸭子为基础灵感创作,“湿地”顾名思义,是指鸭子的生长环境。
其次,烹调手法的根源性同样重要,根植于民间做法,这样才能挖掘到食物的故事,打造独一无二的味觉语言,这也是放大食材地域性特点的好方法。
止观小馆有一个系列获奖作品“蟹道”,是以盘锦特产“稻田蟹”(中华绒毛蟹)为主料创作的。“相比南方分解处理蟹肉的细腻,北方人吃蟹通常是比较粗犷的,但这种粗犷里也体现着不一样的味道美学——那就是讲究完整性和组合性。”
这席“一蟹多吃”的蟹宴,呈现了蟹黄、蟹膏、蟹腿等精细的做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保留在止观小馆菜单里的人气作品之一,便是“河蟹豆腐”这道菜。
“河蟹豆腐”本是盘锦非常传统的一道家乡菜,以“吃蟹不见蟹”著称,无论形貌还是口感都神似豆花。制作此菜时,需先把蟹洗干净,取出蟹黄,传统上要用石臼把蟹捣碎,再兑入一定比例的纯净水,过滤出蟹汁,加入适量蛋清搅拌均匀,用小火推熟。火候是这道菜的关键,一定要用文火一点点很精细地把它推熟,这样才能烹制出豆花一样鲜美细嫩的口感。另外这道菜讲究原汁原味,调味上只在最后加一点盐即可。
“我小时候就吃过跟它很相似的菜,只不过我们不是拿河蟹做的,用的是我们老家特产的一种淡水虾,我们叫‘喇姑’,那道菜叫‘喇姑豆腐’。你看,用本土最好的食材去做最传统的家乡菜就挺好,完全是源于民间的手法。”
止观小馆还有一道“海蜇炖肉”,也是由渔村的传统做法演绎而来的。除此之外,常师傅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推荐了二界沟出产的小红虾,“刚上市的时候个个带籽,我带回北京用最简单的做法入菜,客人们就非常满意,他们都很惊讶于这么独特肥美的小海鲜竟然来自东北。”
怎么搭配,几乎构成了一家餐厅的特色符号。
海参在北京高端餐厅的出镜率相当高,想在如此饱和的竞争市场里立足,就不得不换着花样地在搭配方法上下文章。区别于大多数餐厅用海参配五谷杂粮,我们选择了黑豆腐这个新奇角色来帮衬——出发点依然是围绕食材,“我们不是为了噱头和跟风才做海参的,海参是我们渤海的特产,我们应该去做。”
烹饪技法上沿用了传统的葱烧,以保留老饕们熟悉的经典风味,待海参烧制入味出锅前,下入定型好的纯手工黑豆腐,香嫩滑润、软糯绵弹,口感层次立现,可谓既有新意又不超纲。
5 个关键词诠释烹调理念
食材
辽河口渔家菜讲究“不时不食,不地不食”,因此止观小馆里的很多菜品都是根据时令订制的。
常师傅介绍,每年的 11 月中旬到 12 月中旬,是丹东的面条鱼(银鱼)收获的季节,这种鱼生长于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处,季节性较强,产量极低,因此特别鲜嫩肥美。市面上常见的银鱼通常只有 3、4 厘米长,但止观小馆拿到的可以达到身长 10 厘米,粗度相当于无名指。
小银鱼炒蛋、煎蛋很普遍,这么罕见的大家伙就必须打破传统做法了,今年常师傅尝试了两种新烹法——一个是清蒸的,一个是家烧的。虽然它比一般的银鱼要大,但肉质却无比细嫩,处理不好就很容易烂掉,现在这种软而不烂的效果,也是经过多次调试得来的。
调味
无论是上菜顺序还是菜品搭配,我们都遵循一个生态规律。
丰富的鱼虾之利,使辽河口民间烹鱼制虾的技术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尤其在调味方面偏重鲜香,兼求偏味,即席烹制的渔家菜传统,也把对“鲜”的追求推到极致,不仅大大颠覆了传统东北菜给人的重口味印象,还能尝到一种平衡、自然、优雅。
“河蚶归来”就是这一特色的最佳体现。曾一度失传的辽河口珍稀野生小贝壳,被止观小馆重新发掘,请回餐桌,融入清鸡汤,吊出绝妙的清鲜。“作为餐前汤,荡涤口腔、舒缓味蕾,是一个很好的开局。”
火候
我们的菜品制作工序也许谈不上复杂,但是手法要求极其严谨,尤其是火候的拿捏很重要。
上面提到的“湿地稻香鸭”,就是一道十分考验火候把控的功夫菜。常师傅解释,每一只入菜的鸭子,平均生长周期都在 10 个月以上,重量不低于 4 斤,肉质饱满肥美。再用 20 余种秘制调味料,小火煲 5 小时。
为了保证鸭皮油润不干,鸭肉每一寸肌理都彻底入味,收干汤汁的同时不糊底,师傅要在煲制的过程中不停淋汁。
温度
一个中餐菜品在有温度的时候才有香气,所以说我们对与上菜的顺序、时间点的把控比较严谨。
“有时候我会亲自给客人上菜,一是想面对面跟顾客沟通一下,二我是真的不舍得看到菜品在备餐间停留的时间过长。”
另外,一些即席制作的菜品,在增强就餐仪式感的同时,也保证了“温度”的要求。“稻家私享”是一款现场煮制的米饭,器皿是餐厅原创设计的“小灶台”。
“稻家私享”这个名字,寓意耕耘、收获、满足,代表一种私人定制的专属享受,每一颗好米,都得益于盘锦滨海盐碱的土壤,辽河水的灌溉,和盘锦 165 天的无霜气候条件。 25 分钟现场明火制作,让客人在餐桌上亲眼见证生米煮成熟饭的过程,体会遥远年代的柴火饭味道,以及来自民间的烟火气氛围。
佐米饭的小料包括二界沟的虾酱、蘑菇、卤肉。吃的方法有讲究,“把三者叠加在一块,埋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让米香吸收卤肉的油脂。一口下去,你能尝到类似于猪肉拌饭的香味。”
呈现
我们菜品的呈现很简单,保持淳朴,追求中式的极简风。
止观小馆没有手工菜,菜品摆盘也几乎没有任何装饰,这在注重视觉吸引力的 fine dining 餐厅里是很少见的。其实,最淳朴、最自然简单的摆盘,与餐厅着力于凸显食材特色的用意是呼应的,“没有多余的装饰,反而让人能把更多感受集中在食材本真的味道上。”
“有的时候,我也很向往打造另一种氛围感,但这种美化一定要遵循对食物本身的尊重——只要入到盘子里面,就必须全部能食用。”
编辑特写:“精致东北菜”的“精”与“致”
Q:您怎样看待“精致东北菜”这种叫法?
A: 在我看来,“精致”不是通过定位、环境、人均价格这些来体现的,它不是一个可以外化的形容,而是一个餐厅内在的自我要求。
“精”意味着“坚持的精神”,可以解释为专注、专业、专研。你要坚信本土的好资源,以专业的水平、专研的态度,专注于这个基本信念。
“致”意味着“致美”,这就要切换到对出品的解读上了。所谓的精致的美菜,追溯到头,都体现在厨师的良心和用心程度上,它要求厨师甄选好食材、以匠人精神烹饪,用好味道表达出一个地域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发展。
Q:如何看待米其林殊荣?
A:对于东北菜和辽河口渔家菜来讲,这个奖项意味着一份影响力,它让我们能走出来被更多人认识,而能得到食客的认可,则给我们企业、餐厅和团队,带来更大的鼓励和信心,带着这份感恩和责任,我们会更加努力打磨出品,为食客带来更好的菜品和用餐体验。
我曾几次被行内餐厅老板问道是做什么菜的?每次我的回答都是,我就是东北人,我做的就是辽菜,再广义地讲就是东北菜。
这么多年我很踏实,也很坦荡,东北菜是我们的根,到任何时候不能把我们的根丢掉。辽河口渔家菜是在这个根上提炼出了民间的精华,植入了时代的革新,所以我们做的事不仅仅是坚持,也是情怀。渔情未了,亲情永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