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朱海峰的二星之路:创新不忘本,传承不守旧

米其林 编辑/ 蔣淼 2020.05.13

朱海峰认为:“不能把视野局限在眼前的一盘菜、手头的这点技术上。”

在 2019 年北京米其林榜单揭晓之前,屋里厢和它的创始人兼主厨朱海峰,鲜少被报导。一是餐厅的门面毫不张扬,二是朱海峰本人个性低调,即使已经摘得米其林餐厅二星,这位主厨也对荣誉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从酒店到社餐再到海外,一路迎接挑战

像很多厨师一样,朱海峰当年去学烹饪专业,也是误打误撞被升学志愿表里的第二栏“选中”。80 年代末,朱海峰进入上海最大的餐饮集团之一新亚集团,学习烹饪。当时,正值集团兴建两大宾馆,作为首批高级宾馆餐饮团队预备成员,朱海峰那一届是重点培养对象。

学成后,朱海峰被顺利分配到建国宾馆,当时,宾馆里有几位香港师傅。香港人爱吃宵夜的习惯不知不觉也感染了整个团队,于是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在上海四处寻觅好吃的馆子,一家一家品尝,专吃店里的招牌菜。现在回看那段试吃经历,朱海峰深觉是对味蕾的高度历炼,“你会在每道菜里看到不同厨师的想法,看到每个菜背后的原理和故事。”

在边吃边思考的过程里,朱海峰发现:“作为一个厨师,只有多看、多学、多比较,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经历1.jpg

不同的环境历炼,造就了今天的二星餐厅主厨朱海峰

90 年代,社会餐饮蓬勃发展,朱海峰也选择跳槽。新环境让朱海峰立刻发觉自己的不足,而社餐的“野路子”也让他大开眼界。

“社餐里有很多绝活和巧思。”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道叫“椒盐墨鱼”的菜,如果用宾馆的方法做,得要一整个大墨鱼才能出一盘,但是小餐馆拿小半个墨鱼就能做出一盘一模一样的。“他们会利用很多其他食材去丰富菜品,能达到分量要求,也能烹出好味道。”

从上海到天津,从小菜馆到私房餐厅,朱海峰在社餐圈一路晋升,顺风顺水。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不能把视野局限在眼前的一盘菜、手头的这点技术上。”

2000 年初,他决意出国,在英国中餐厅打拼 8 年。这期间,他从读懂外语菜单,到承担人手不足的工作强度,再到不断适应出菜体系的差异,一一熬过来后,朱海峰领悟出:“人的潜力都很大,能力都是逼出来的。”

屋里厢:回归家味,在传统基础上谨慎创新

无论是高级宾馆的系统学习,社会餐饮的历炼,还是国外中餐厅的打拼和洗礼,经过多年的拓宽眼界和积累经验,朱海峰愈发感觉到寻根传统对于一位厨师的意义——回归“家味”,做上海本帮菜,是他新的开始。

回国后,他从给明星做私房菜起步,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在北京胡同开了一家小菜馆。随着餐厅生意越做越好,便一路从胡同搬到南锣鼓巷的一家酒店,最后落脚三里屯——屋里厢就这样诞生了。

本帮家味:以传统为根,复刻老上海烹饪文化

WechatIMG26.jpeg

屋里厢室内装修风格素雅,图片来源:屋里厢

“屋里厢这个名字是上海话,就是‘家’的意思——回到家里吃个便饭,很舒服的感觉。”朱海峰这样解释餐厅名字的由来。“我就想让人来我这里吃个简简单单的饭,开开心心、轻轻松松。”

复刻传统本帮菜是屋里厢最核心的定位,朱海峰强调:“我没有在菜单里加任何别的菜系,口味上面也是延续传统。”只做本帮菜的坚持背后,深藏着朱海峰心中对老上海烹饪文化的情结。

food_84171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同是浓油赤酱,响油鳝丝比响油鳝糊汁水要少,注重突出鳝丝本身的口感,吃法较多,适合拌饭拌面等。屋里厢的鳝鱼均采用来自江苏的野生品种。一定取活鳝,入专用木桶,倒入 80 度左右热水,加白醋,焖泡 2分钟,此时放掉水 ,鳝鱼处于将熟未熟的状态,肉质水分充盈,口感弹滑、新鲜。

对朱海峰来说,创新是在一个个扎实的基础上做出来的。他说:“所谓的创新要经得起考验,让它有足够的生命力。”哪些食材能搭在一起,用什么尺度去搭,没有那么简单和表面。

food_84170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油爆小河虾这道老上海菜,烹饪方式和调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用糖和盐简单调味,有的会烹入一点酱油,朱海峰汲取这些调味方法的精髓,在料汁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醋,适当调动虾的鲜香。爆虾用旺火,两次下锅,第一次烹干水分,为虾定型,第二次爆出香气。最后成品形态饱满,虾的两腮撑开,色泽金黄,酥脆香口。

私厨空间:以味型平衡为标准,打磨“合理”的创新菜

对朱海峰来说,传承传统和突破传统既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也可以在同一屋檐下成长,他要求自己一方面要坚守本帮菜里的文化,做到精专深入,另一方面也要打开一个窗口,不断迎接新鲜的灵感,挑战创造力。

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同时营造一个更有互动性和创造性的场域,朱海峰把隔壁 100 平方的单间变成了私厨空间。

WechatIMG29.jpeg

屋里厢的私厨空间,图片来源:屋里厢

这个大房间里,只放了一张大圆桌,门口一整面酒柜墙,摆满了朱海峰的私人收藏以及客人寄存的红酒。餐桌旁边设有一个料理台兼吧台,朱海峰可以现场为客人烹饪,兼顾与客人直接交流。“我希望屋里厢里有一个灵活的地方,可以让客人自己决定菜单,这个菜单是不分菜系的,也可以脱离传统中餐的模式。”

对于创新,朱海峰强调,一定要“秉承味型平衡性、互补、融合的原则。”

沪市牛肉粒2.jpg

沪市牛肉粒,图片来源:屋里厢

“沪市牛肉粒”是朱海峰的一道原创菜,将中西风味合二为一。每一份菜选用多少克肉都有精准要求,调味上巧妙地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既用到了西式的黄油,也用到了中式的蚝油,同理还有西式黑胡椒与中式白胡椒的组合。另外,烹饪手法也借鉴了西餐牛排的熟度划分,烹至非全熟的程度,以保证肉汁丰沛。

细节也是朱海峰很看重的部分。“中餐的味道很容易被温度影响,再好吃的菜一旦冷掉,就不行了。”为了使菜品保持刚出品时的最佳状态,朱海峰特意从国外订购了一批单价上千元的保温餐盘,据说可以使菜品在其中保温长达 1 小时。

米其林:保持谦恭,听取奖项背后的声音

2019 年首届北京米其林榜单,将二星荣誉授予屋里厢,这让一向低调、随性的朱海峰内心泛起波澜:“有那么一刹那的激动和欣慰,作为厨师,很开心,花时间去创造的东西被认可了的感觉。”

但那只是瞬间的情绪,高光时刻过后,更多的是压力和反思。朱海峰坦言,比起被认可的部分,他更关注失分之处。对现阶段的屋里厢来说,清醒地守住自己的跑道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这么延续下去,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现有的东西。”

厨艺2.jpg

朱海峰希望带领团队稳步前行,努力保持现有的水平

保持谦恭的姿态,客观看待奖项背后的种种声音,也是他反复告诫自己和团队的:“大家对首届北京米其林评选的质疑,慕名而来的食客怎么评价我们,专业人士有哪些反馈,我们都愿意去听、去判断、去改进。”

编辑特写:疫情期间,依然马不停蹄

2020 对于整个餐饮圈是波澜万丈的一年,对于屋里厢也是如此。被客观环境推动沉浮的局势下,朱海峰没有打乱阵脚,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

由于疫情期间,政府不鼓励大型聚餐,朱海峰对原有菜单进行了升级。比如以前餐厅里炖白鮰鱼,一份菜量很大,改版后是把鱼肉做成小丸子,份量缩小后,更能满足少量食客需求。另外,餐厅还将原本只有单独出品的油爆虾和炒虾仁做成了双拼版本,呈菜方式比之前更加丰富了。

厨艺3.jpg

疫情期间也脚步不停的朱师傅,一直在为餐厅的新菜单做准备

朱海峰每天还会花至少 1 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主要是阅读老菜谱。“看看前人的思路,把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就记在旁边,第二天再回看,修改、删减。”他还会把好书带到餐厅跟大家一起分享。让他欣慰的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很好学,“他们会私下自掏腰包去吃米其林餐厅,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间的言传身教吧。

-end-

蒋淼.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