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牛排教父鄧有癸:靠制度建構出的牛排帝國

米其林 编辑/ Atomy 2020.02.10

從鐵板燒師傅到牛排教父,鄧有癸如何成為業界標竿?

掌管台北唯一摘得米其林一星的牛排餐廳,鄧有癸「牛排教父」的頭銜令人望而生畏。但見到本人時,又難以不為他親和的態度吸引。從一名鐵板燒師傅,到數家高檔牛排餐廳的經營者,紮實的學習態度和全面的經營規劃讓他走到今日高度。

先要求精神,再講究技巧

請鄧有癸談自己的經歷,就像在講台北鐵板燒與牛排的發展史。五O年代韓戰、越戰相繼爆發,美軍因而在台北設立補給站。為了讓美國大兵們用飲食一解思鄉之愁,中山北路一帶開始出現牛排館。

後來,鄧有癸在 1974 年進入新濱鐵板燒。由日本集團來台設點,新濱是台北第一家鐵板燒餐廳。擁有自己的建築,餐廳、儲藏室與員工宿舍都在裡頭。17 歲的他平常在樓下清潔跑腿,晚上就回到樓上宿舍睡覺,有時一、兩個禮拜都沒離開那棟建築。「每天早上出去洗外庭的磨石子地、幫植栽澆水,那是我唯一走到外面的時候。」

他在新濱待了 17 年,除了廚藝,「職人精神」是他從那些師傅身上學到最多的。「日本人先要求精神,再要求技巧。」在新濱的第 1 年他負責環境清潔,連食材都沒摸到。若能從清潔工作中養成徹底仔細的做事方式,未來學技術、做各種進階工作時,只要帶著這樣的精神,結果都不太會偏差。

DSC09863 (1) 拷貝.jpg

在新濱鐵板燒跟著日本師傅工作,讓鄧有癸養成一絲不苟的職人精神。

一條細細的上蓋肉,為他奠定今日教父地位

鐵板燒是廚師與客人距離最近的用餐形式,每次料理都得精準到位,沒有失手空間。加上當時光顧鐵板燒餐廳的多為高官顯貴,應對得體、服務周到的師傅,多得是指名的忠誠客人。

肉類主餐是鐵板燒套餐裡的重頭戲。從冷凍牛肉到冷藏牛肉,台灣能拿到的進口牛肉水準漸入佳境。但每份肉品仍得經過測試,確定品質後,才能成為客人盤中飧。一次次的實驗、操作、試吃,鄧有癸逐漸建構起牛排知識。為了理解牛肉第一手資訊,他甚至學起英文。

後來,鄧有癸發現在肋眼牛排邊緣,一條細長的上蓋肉兼具嫩度與風味。在約 700 公斤的牛體中,這條上蓋肉可能只占 2 公斤。當鐵板燒師傅時,鄧有癸把上蓋肉切分出來,留給熟識的顧客。自立門戶後,更以「老饕牛排」打響這塊珍稀部位的名氣。

DSC00052 (1) 拷貝.jpg

拇指指出的部位即為上蓋肉,用來做老饕牛排。

「我們對牛排的處理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怎麼取得好的牛排、怎麼熟成到 Golden time(黃金階段)。」即時追蹤海外牛排消息與報價,加上與供應商數十年的合作交情,資訊和資源兼備,就能確保進貨品質。每天營業前的肉品測試,讓主廚判斷哪些牛排已到最佳熟成階段,足以做出一道多汁、風味與嫩度俱足的牛排。

第二階段就是料理環節。集結多年來的料理心得,鄧有癸在教父牛排設計這樣的燒烤方式:現切的牛排煎過表面,休息後再入烤爐直到熟度達到標準。最後放上以龍眼炭和胡桃木燒出明火木香烤爐,當牛肉油脂滴到熱炭上,就會產生富肉香的煙,為牛排帶來層次豐富的燻香。

DSC00198-編輯 拷貝.jpg

「美國頂級乾式熟成肋眼牛排」

在牛排上桌前,先用簡單但不失精緻的開胃菜勾起食客期待。「生削黑松露煎干貝」由日本生食級干貝、玉米泥和黑松露組成。元素雖簡單,但干貝的鮮甜與玉米泥的甘甜綜合出不同層次的甜味。

DSC00114 (1) 拷貝.jpg

「生削黑松露煎干貝」

「牛肝菌卡布奇諾」乍看就像一杯卡布奇諾,但奶泡之下可是牛肝菌濃湯,奶泡上疊上幾片炸白蘑菇片,撒上牛肝菌粉。攪拌之後端起杯子就口飲用,雞湯為底的濃湯香醇,帶著濃厚的蕈菇香氣,白蘑菇片也為口感創造變化。

DSC00118-編輯 拷貝.jpg

「牛肝菌卡布奇諾」

完善的規劃,才是好餐廳的基礎

「牛排教父」稱號並非浪得虛名,鄧有癸首創結合鐵板燒與西餐廳的模式,師傅在煎台上完成餐點,由服務生送至桌邊。如此能保留鐵板燒現場料理的特色,來客數也能再往上翻。他曾為多家餐飲集團規劃餐廳,許多台灣牛排館都看得到這套「教父系統」。現在鄧有癸旗下除了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教父牛排,北中南都市都有他的牛排餐廳插旗。

當我們問到經營秘訣,鄧有癸把「完善的規劃」擺在首位。「我看過某個運動品牌經營者分享成功商業空間的要素:動線占 30%,標示占 30%,資訊占 30%,最後的 10% 才是服務人員跟消費者的互動。但是台灣常把這 10% 放在最前面,把做關係放在最前面,忘了你的基本功。」

廚房的備餐流程是否有條不紊、出餐動線是否便捷順暢、桌椅擺設是否平穩舒適、服務人員是否具備充足的餐飲知識與得體應對⋯⋯這些都是餐廳經營的骨架。有紮實穩固的基礎,自然能為顧客帶來美好用餐體驗,顧客再將用餐感想回饋給餐廳,正向循環就這樣形成了。

DSC00205 (1) 拷貝.jpg

完善的硬體設計和作業流程,才能讓一家餐廳運作順暢。

教父的牛排帝國

目前已有 5 家教父系列餐廳分布全台各地,但鄧有癸腳步仍未停下。2018 年底開幕的「MUCHOYAKI」,是他瞄準年輕族群的新嘗試。

相較同集團其他餐廳,MUCHOYAKI 用餐氛圍更輕鬆、價格也往下調。「消費有各種型態,教父牛排屬於商務應酬、家庭聚餐的選擇,但我們現在有很高比例的客群來自約會男女,我們也想滿足這類客群。」當餐廳的營收高峰已從母親節變成情人節,鄧有癸推出這家「更 Young、更 Casual」的餐廳,將年輕族群圈進教父體系裡。

隨著教父體系越來越大,鄧有癸的角色轉變成指揮方向的領導者,由更多優秀的中生代主廚負責集團營運,行政主廚吳曉芳即是其一。展店、研發菜單、人員訓練一手包辦,這位個子嬌小的女主廚藏不住強悍霸氣。有得力左右手在,鄧有癸平時到各地巡店,每年還能安排至少 3 次的出國行,考察各地知名牛排館的料理風格與營運方法。

DSC09967 (1) 拷貝.jpg

隨著餐廳事業擴張,鄧有癸的工作重心從現場轉為指揮集團方向。

對於未來,鄧有癸有個更大膽的構想:「我們希望能往前一步,做出更接近消費者的作品。」

台灣外食風氣之盛,加上工作忙碌,在家開伙對現代人來說幾近奢侈。但國外已有許多套裝食材組出現,讓消費者在導引下快速做出一道料理,鄧有癸認為這樣的產品能讓現代人重回廚房。「要不然台灣人都要變外食族,都沒有家庭的味道了,我覺得很可惜。」

從一名日式鐵板燒師傅,到多家西式牛排餐廳經營者;日前與星巴克推出聯名輕食,如今又將目光投向料理產品。縱橫餐飲江湖 40 載,這位教父至今仍走得很前面。

番外篇:教父最愛家常味

在採訪過程中,不難發現鄧有癸對家庭料理的執著。平時由太太料理三餐,若因工作晚歸,自己會下廚做盤義大利麵。他喜歡清淡簡單的風味,「橄欖油、大蒜、白酒、Linguine,還有很多香料,這樣最棒了。」他在家裡種了很多香料草葉,出去採收一圈,自家深夜食堂就能開張了。

-end-

Atomy.jpg

攝影:王志元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