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后我们应该吃什么?让料理来说饮食的未来。
迎接新的一年,厨师心中的话当然要用盘中料理来说。
挥别 2019,2020 年会是一个更丰硕美味的年吗?明年的心灵会比今年更富饶丰硕,还是我们会迎来一个自然资源更匮乏吃紧的明天?不如我们把目光放远,展望10 年后,2030 年的餐桌。让我们做一盘菜,用盘中的食材、技巧、陈列,来说说厨师新年度的展望。
Orchid 兰餐厅主厨李信男
想像 2030 年餐盘
“蔬食是饮食的未来”,生产 1 公斤的牛肉会产生约 36 公斤的二氧化碳,对地球其实是很大的负担。做出以蔬食为主的饮食内容,对地球的永续也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并透过选择具有台湾象征意义的红薯作为盘中的主角,传达在地食材的风味和情感。
Beyond Potato 红薯、牛骨髓、羽衣甘蓝
Nobu 是一个很喜欢蔬菜的人,台湾正是一个叶菜、根茎蔬菜都十分丰富的地方,因此希望能够尽量使用。“我的妈妈是台湾人,她都会讲到红薯签、红薯稀饭,当然我没过过那样的苦日子,跟红薯没有这么深的连接,但大多数的台湾人听到红薯是很有感觉的。”
这道菜的做法,是把红薯两做,一部分混合台湾啤酒、龙眼蜜一起煮到焦糖化,另一部分做成红薯慕斯,底下搭配的是香菇做成的酱汁,上面则是羽衣甘蓝切细丝,做成酥脆的口感。风味的搭配主要来自两者:洒在上面的风干乌鱼子,另一个是夹在香菇泥跟红薯中间,烟熏过的牛骨髓。尝来甜中带咸鲜的味觉,是 Nobu 自己很喜欢的味道,也是他心目中台湾人喜欢的风味。
Nobu 过去在新西兰的餐厅 Clooney,是一间强调 100% 在地食材的餐厅。回到台湾,做全部地方食材是有些挑战和困难,因此重点是提供美味和合理的料理,并提高地方食材使用的比例。
新年新展望
希望认识更多的客人,了解这些客人喜欢怎样的料理。也去认识更多的生产者,聆听生产者的热诚、了解物产的美味。
鸟苑地鸡烧主厨汤仲鸿
想像 2030 年餐盘
汤仲鸿认为到了 2030 年,大众会更讲究食材质量,甚至追溯生产方式是否安全。例如这道料理的鸡蛋来自有心肉铺子,蛋鸡场采用人道的饲养方式,在开阔的户外放养母鸡,不靠断食断水来提高母鸡的产蛋量。
从鸡蛋、小番茄到菇类,这道料理用的都是日常可见的食材。但若变换一下烹调手法,也可以创造出意料之外的口感与滋味。
乌云半熟蛋
“一般蛋料理都是用低温烹调控制熟度,大概就是全熟、温泉蛋或溏心蛋这几个型态。但这道料理的概念是来自舒芙蕾松饼,想把蛋白做出不一样的质地。”汤仲鸿把蛋白打发到干性发泡的程度,搅打过程中加入竹炭粉调色。打发的蛋白铺在保鲜膜上,中央放上生蛋黄后小心包起,再送进蒸烤箱蒸熟。配菜小番茄做意式调味,切块后拌蒜末、罗勒、黑胡椒、岩盐和橄榄油。鸿喜菇、柳松菇则以清炒处理。
摆盘时将小番茄铺底,蛋放置其上,蕈菇、食用花环绕在旁。用叉子轻压表面,微微弹回的蛋白空气感十足。当乌黑的蛋一化开,半凝固的溏心黄灿灿地流出,就像从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酸香的番茄与咸鲜的菇,在蘸上蛋黄后更加香润可口。食材品质好,表现不言自明。
新年新展望
汤仲鸿希望在料理中加入更多异国料理手法,让鸟苑不只有炭火烧鸟。“主题仍是以禽类料理为主,但表现形式更多元化、丰富化。”就像这道料理以蛋为主角,配菜番茄则做意式传统调味,从不同料理风格中组合出多重变化。
L'ARÔME 乐逢法式餐厅主厨方柏俨
想像 2030 年餐盘
因为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多样性逐年下降,全球渔产量正迅速衰退。“海洋复育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未来食用养殖水产应该会变常态。”方柏俨的鱼货来自邱家兄弟,他们用“共生混养”的方式模拟自然生态,不施化学药剂,以天然方式维护鱼塭环境,因而摆脱最令人诟病的土味,让养殖水产也有纯粹的风味表现。
永续|布袋邱家鲜鱼皮蛋塔塔酱九层塔泥
这道料理的主要食材是长鳍红鲹,又名黄金鲳,肉质与白鲳相近。取其“昌荣、昌旺”的谐音,白鲳在春节时期特别受欢迎。但台湾海域的白鲳因过度捕捞,不但价格居高不下,也面临鱼源枯竭危机。使用白鲳的替代鱼种一样能讨吉利,更能降低生态冲击。而黄金鲳肉厚且质地纤细,是方柏俨选用的主要原因。
方柏俨片下鱼肉,裹上面包粉后在铁板上半煎炸。海鲜炸物最常搭配塔塔酱,但他抽换塔塔酱中的元素,豆腐泥替换美乃滋,酸瓜变成酱瓜,皮蛋取代水煮蛋。不仅降低美乃滋的油腻感,酱瓜和皮蛋味道鲜明,融合成塔塔酱时也没有违和感。绿色圆点的九层塔泥环绕鱼排,组成地道的台湾风味印象,“半煎炸的料理会直觉联结到九层塔的味道,这是我们才有的联想。”红色粉末则是法国辣椒粉,香气和些许的辣度能让料理风味更活一点。
“我觉得不管过几年,经典的搭配还是会存活下来。”方柏俨认为像塔塔酱这类基础料理不会在历史中消失。料理框架留存下来,而厨师们会替换其中的元素,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概念与风潮。
新年新展望
多认识一些在地食材或台湾的产品,是方柏俨的新年期望。去年最让他惊艳的是雾峰农会的清酒“初雾”,这款清酒克服食用米酿酒的困难,风味表现亦佳。“不管是跟永续议题有关,还是既有的食材或新开发的产品,我想要再多了解属于台湾的东西。”
Embers 主厨郭庭玮
想像 2030 年餐盘
厨师郭庭玮对食物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子,过去在 Cookmania,“永续”、“剩食”等议题均有参与的他,在 2020 年的一开始谈到 10 年后未来 2030 年的餐盘,愿望竟出奇的素朴平实。“我希望未来,即使是路边小吃,人们都能在意食材的来源。”他举例,他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消费者和制作食物的人,看待像是卤肉饭这样的食物,也会想要知道米的品种、来源,猪的产地、饲养方式。这也是对于食物安全意识的展现。
以假乱真:西瓜做的“山肉”
郭庭玮这次准备的菜式,是一盘乍看起来红艳艳、夹了雪白脂肪的生火腿肉与翠绿的生菜。但是这个艳红“山肉”,其实是由西瓜肉去籽腌渍、风干后与台湾自制的腌渍猪背脂(lardo)组装而成。小郭把这样几乎可乱真的山肉,当作是盘中的主角,来挑战人们对于沙拉的既定印象。“山肉”的底部是咖哩叶做的酱汁,点缀上香草,并用黑盐和苦茶油调味。
郭庭玮喜欢这个山肉的肌理,会因为筷子夹取散开。随着进食的过程,每一口夹取搭配的生菜不一,吃起来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口味和想像。也透过此来思考,人们除了肉之外,还有什么食物是可以满足“吃肉的欲望”。这道用西瓜做的肉,长得像生火腿一样的“山肉”就是一个可能的答案。
新年新展望
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将一间心中概念的餐厅,完整呈现在大家的面前。Embers 是一间集结郭庭玮多年想法的餐厅,保留直火料理的特色。特别的一点是,郭庭玮在意海洋永续,会慎选使用的鱼鲜食材。
让厨师用料理说故事
这次的未来餐桌餐盘,很荣幸邀请到 4 位厨师共襄盛举,各自用 1 道菜来诉说对于食物未来的想法。厨师的想法,在菜时料理中表露无宜。证明厨师不但有高超的技术,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对社会的关怀。
这 4 位厨师都敏锐地感受到当代食物环境资源的限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饮食方式。比如:李信男主厨意识到肉食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出食材跟台湾认同的连接。汤仲鸿和方柏俨都提出饲养方式、食材取得方式也都攸关食物的质量跟环境资源的未来。郭庭玮在呼吁蔬食之余,设想蔬食取代肉品的可能。
接下来名厨希望定期推出,仿效“未来餐盘”的“餐盘故事”的单元,透过一道菜,让厨师说想说的话,传达更好的理想。让厨师以料理为媒介,分享故事。有兴趣的大厨们,欢迎来讯投稿!让料理不但好吃,还更丰富有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