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香港米其林主廚 Vicky Lau:比起做設計,當廚師讓我跟人們更靠近

米其林 编辑/ Hsiang 2019.10.31

她說,做設計的時候,不知道觀眾在哪;當廚師之後,客人就坐在廚房外。

眾所皆知,Vicky Lau(劉韻棋)在從廚之前,是一名事業有成的視覺設計師,擁有完整的學歷、資歷,卻在職涯發展遭遇迷途時,跟隨內心與味蕾的指引,轉向了另一條道路。

出於興趣與熱忱,隨友人到曼谷的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從頭開始修習廚藝,原訂 3 個月的短期課程,學到欲罷不能而變成 9 個月。回到香港後,進入法國餐廳 Cépage(已歇業)工作,實際了解一間 fine dining 餐廳的運作。

2012 年,她在中環蘇荷開設 Tate Dining Room & Bar,小小的,座席數不多。半年後,她拿下米其林一星。3 年後,她獲頒 2015 年凱歌香檳亞洲最佳女廚師獎,成為香港第一位得到此獎的主廚。

編按:Tate Dining Room 在《港澳米其林指南 2021》中晉升為二星餐廳,Vicky 主廚也成為香港首位二星女主廚。

Chef Vicky Lau - TATE Dining Room24.jpg

Vicky 主廚認為做菜是現在少數能透過親手做來觸動人心的一件事。圖片提供:Tate

做廚師,觀眾就在廚房外

當初 Vicky 並不是靈光一閃決定轉換跑道,而是在從事平面設計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她的工作內容越來越與人們的生活和實作脫節,因此熱情漸失。她於是停下來思考,還有什麼事情是能透過親手做,來觸動人心的呢?「我就想到,食物,還是要用手做的。 或許十年後很難講,科技日新月異,但至少現在依然是廚師在做菜。」

在香港土生土長,Vicky 並不是從小就愛做菜,外食便利的城市裡,許多香港家庭已不太開伙。直到去紐約讀書,一如許多留學生,她開始自學做菜,最常看 Food Network 的節目,看著看著自己也手癢,「但這就是下廚有趣的地方,節目上呈現的食譜,每一步我都跟著做,可是做出來的成品就是不一樣。」當時於是領略了做菜是重要的生活技能,後來更激發她去藍帶接受專業訓練,無心插柳培養的愛好,終成一片茂密的林蔭。

DSC00680.jpg

因留學而愛上做菜的 Vicky,也沒料想到後來會開了一間餐廳。攝影:Mathilde Gattegno

轉行當廚師,讓 Vicky 感覺自己與人群更親近,相較於做設計,得以更直接獲得受眾的反應。「我們做設計的時候,印了很多東西,但你都不知道是誰在看、觀眾在哪裡。當廚師之後,客人就坐在廚房外,可以立即告訴我好吃、不好吃,他們喜歡什麼,有什麼感覺。」

無知即是福?有傻勁也有盤算

從藍帶畢業之後,到一星的法國餐廳 Cépage 工作,除了累積後廚的實戰經驗,也學習餐廳的經營管理。然而她待在 Cépage 也不過一年光景,離職後便著手籌備 Tate 的開業,看似非常有勇氣的決定,Vicky 卻露出可愛傻氣的笑容說:「其實是 Ignorance is bliss(無知即是福),在開餐廳前可能對這個產業的了解也還不夠全面,就投入下去。我知道很辛苦,但沒想到會這麼辛苦,如果事前知道這麼艱難,說不定就不會做了。」

DSC00639.jpg

Tate 餐廳一隅。攝影:Mathilde Gattegno

當然 Vicky 並不是有勇無謀,原來從事設計業的時候,她就開過自己的公司,知道如何開啟一項事業,餐廳是一門殘酷的生意,逃避不了經營管理、財務報表,而她並非全然無知。

她原本想開一間 Cafe,但由於比較喜歡精緻的菜式和擺盤,考量之下,不太適合咖啡館的客群,於是憑著經驗和一股傻勁,Tate Dining Room & Bar 在中環蘇荷區開張,規模很小但仍然堅持供應 set menu,沒想到半年後就拿了一星。2017 年,餐廳搬遷到上環荷里活道,空間大了許多,一樓甚至有自己的法式甜點店 Poem Patisserie。

動人的是,事業蓬勃,也不忘初衷,如今餐廳內的角落,還放了一套 Tate 第一家店的陳設模型。

DSC00640.jpg

Tate 內部陳設十分細緻,處處展現 Vicky 身為設計師的品味。攝影:Mathilde Gattegno

時令之美,季節頌歌

法餐出身的 Vicky,原本做的現代菜風格是摻雜法國和亞洲的元素,後來她自覺這樣略微籠統,於是在餐廳搬到現址之後,決定更聚焦在法式和中式的融合上。從菜式看來,還是相當西餐的面貌,但隱約又露出中菜的線頭,含蓄而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也讓許多對中菜想像單薄的西方客群,透過她的菜去解開對中菜的種種誤會。

DSC00712.jpg

Tate 的菜單就像一本詩集,歌頌著物產的美好。攝影:Mathilde Gattegno

Tate 的菜單構思邏輯就是依照時令,也不會一季就換掉全部的菜單,而是按照食材生產的時序,慢慢更換幾道菜色。對 Vicky 而言,隨著季節走很重要,必須尊重當季的食材,珍惜它們的美好狀態。在她讀完著名文學家聶魯達的精選詩集《All the Odes》之後,有感於詩人讚頌生活中微小細節的熱情,有如她對食物的熱愛,於是在今年秋天特別推出 8 道菜的品嚐菜單 Ode to Hong Kong,8 個章節,1 本詩集般的菜單,歌頌著這些自然產物的美好。

DSC00517.jpg

前菜 Ode to Conch,以粵菜常用的食材海螺作為主角。攝影:Mathilde Gattegno

第一道菜 Ode to Conch,是海味撲鼻的清新開場。海螺是粵菜常用的食材,也是中醫使用的藥材,具有食療的功效,而 Vicky 則對海螺有了全新的演繹,她以淡雅的海藻凍和花椰菜泥作底,鋪上鹹鮮的魚子醬,再搭配新鮮的海螺肉,又以螺殼作為食器,無論是滋味還是視覺呈現,都很乾淨柔美。

DSC00592.jpg

主菜 Ode to Challans Duck,使用法國知名手工飼養的夏隆鴨。攝影:Mathilde Gattegno

主菜之一 Ode to Challans Duck,則選用法國知名鴨隻生產商的產品,手工飼養的夏隆鴨(Challans Duck),脂肪肥滿,鴨皮遠較一般的鴨來得厚,肉質軟嫩如牛肉,還有一種獨特的野生氣味,由於屠宰過程中不放血,保留了鴨的新鮮血液,因此又被稱為「血鴨」。Vicky 將鴨胸煎香後搭配蜜餞無花果及紅棗,再淋上濃郁的鴨汁,還用了點豆瓣醬,酸、甜、發酵的豐富味道,與鴨肉的強烈個性互相扶持。

女廚力

走上廚藝這條路,開餐廳,獲得評鑑肯定,就是憑著直覺與熱忱,與其他入行的男性廚師並無二致,但她沒想到進入廚房工作以後,性別是一再被提起的事情,彷彿那是一種特殊的人格特質。

「每次採訪,都會有人問我這件事,關於女主廚的身分。我才意識到很多亞洲女生都想從事自己有熱情的職業,但都受到限制,像是如果有了家庭、孩子怎麼辦呢?或是家人親友覺得廚師收入不好、不被看重。所以我希望能改變大家對於女生從廚的想法,或許中餐的體力活還是比較重,但現在科技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減輕工作上的勞力。」

Chef Vicky Lau - TATE Dining Room9.jpg

Vicky 不認為女性應該因為性別而限制自己在廚房裡的發展。圖片提供:Tate

今年三月初,Tate Dining Room & Bar 就辦了一場亞洲女廚聯合餐會,找來了 2018 亞洲最佳女廚師同時也是一星的泰國女廚 Bee Satongun,以及 2016 亞洲最佳女廚師的菲律賓女廚 Margarita Fores,還有東京「邀請制」餐廳 Été 的女主廚 Natsuko Shoji,Vicky 與她們 3 位廚師八手聯彈了 4 道午餐菜色,藉此展現女性在業界所能迸發的活力與實力,一點也不輸男性。

事實上,Vicky 最希望的是,當更多女性投入這個業界,並且受到同等的看重,性別不再是需要被強調的重點。

DSC00666.jpg

攝影:Mathilde Gattegno

番外篇

許多廚師下班後,都不太做菜,但 Vicky 除了是一位主廚,也是一名母親,所以有空的時候還是會幫女兒做早餐。從開的餐廳到創作的菜式,全都溫柔優美的她,最喜歡的 comfort food 卻是爽朗的港式炒飯,在家簡單炒一盤飯,米粒在鍋中舒展開來,她也放鬆了。

-end-

兄弟項-繁體版.jpg

首圖來源:Tate 提供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