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蒋应荣、周晓燕、侯新庆:淮扬菜,继往开来“在路上”

国庆特辑 编辑/ 蔣淼 2019.10.06

秉初心、纳未来、迎挑战——这三位名厨告诉你,淮扬菜一直在路上。

70 年,在时间长河里不过转瞬即逝,但在今朝却意义非凡。新中国餐饮正进入它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超过 4 万亿的庞大体量吸引着米其林指南、亚洲 50 最佳餐厅、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国际参与者的目光。

国际食材纷纷涌入、餐饮巨头进军中国、食客口味日新月异,一幅壮阔的时代图景正在铺开。在这场变革时代的剪影中,人事物不断演变,但每个诸如你我的微小个体,都在以一己之力发光发热。

名厨特推出“中厨力量”国庆特辑,汇聚烹饪大师、四大菜系、米其林餐厅主厨等往期精彩人物内容,邀你一同见证匠心,并为不断向上的中厨力量自豪、喝彩!

在淮扬菜的世界,蒋应荣、周晓燕、侯新庆是三位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淮扬菜如何在优秀厨师的成长历程中一步步崛起,也能见证淮扬菜如何以传统为养料,不断放开眼界创新、变革。

蒋应荣:厨德与厨心,成就 161 道淮扬系创新菜

蒋应荣.jpg

北京万达文华酒店行政总厨 蒋应荣

“自恋而自觉是道德的,我不会否认淮扬菜就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称不上伟大,只是有些斤两而已,它承载着我的前半生,支撑了我的家庭,生活以及未来的老有所依……”谈起淮扬菜之于自己的意义,蒋应荣没有居高临下的名厨姿态,也没有天高海阔的感慨,有的只是千帆过尽的一点了悟,这份为人的诚实渗透在他 40 年从厨生涯的点滴,积累起一份深沉的爱与责任——用蒋师傅自己的话说,便是“厨德”与“厨心”。

所谓“厨心”,就是经年累月围着灶台转,渐渐在油烟味儿里找到的归属感;至于“厨德”,则是不惧繁复的功夫,按部就班打磨好每一道菜,对传统有敬畏之情,对创新秉承精进的原则。

厨心:不讨好食客的“万达顶级大厨”

timg.jpg

北京万达文华酒店

顶着王健林口中的“万达顶级大厨”称号多年,蒋应荣师傅谈及此,却是一派云淡风轻,在他看来:“厨师不必讨好食客,但一定要照顾好他们,就像父亲亲自操刀,为他做了一顿可口的正餐。”这种宠辱不惊的职业观,或许有很大程度来自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与淮扬菜结缘,还要从“文革”后恢复高考那年的落榜说起,本打算回到生产队继续抡起锄头干活的蒋应荣,在广播里意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被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录取了。从生姜怎么认,到萝卜冬瓜怎么雕,进入厨师学校以后,蒋应荣也走上了新的人生轨迹,虽然回忆起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但入行便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至今,他手下出品的 160 多道创新菜,以及 4 万多个狮子头,就是最好的例证。

food_2727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从不活在自我感动中,拥抱重复叠加的平淡,在手艺的习练中谈笑风生,寻得消遣,大概就是蒋师傅身为名厨却如此亲切的原因。就像他说的:“烹饪,是一门短暂的艺术”,炒作、假概念都不长久,唯有“厨心”是真正亘古不变的秘方。

厨德:只要功夫在,“没那么多为什么”

food_2736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在制作东坡肉的时候,蒋应荣习惯用啤酒而不用黄酒,总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回答也往往随意:“没那么多为什么,非要问个究竟,答案只有一个:苏东坡那年月,没有啤酒。”看似玩笑的背后,其实暗含着蒋师傅对传统和创新之间微妙关系的态度。在他看来,基本功扎实了,创新便是信手拈来,偶然天成。例如大煮干丝,以前是浓汤,现在是清汤,而菊花豆腐与文思豆腐之间也是一脉相承的美感进阶罢了——“其实功夫都一样”。

food_2737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掌握这些能够通过感觉指导创新的功夫,至少要六七年的时间,这是蒋应荣对淮扬菜这个菜系走向创新的基本要求。掌握精髓、敬重传统、巧妙融合、热爱学习,四者缺一不可,层层递进。以这四大原则为本,蒋应荣尝试借鉴西餐里的牛肉汤煮法,吊出自己的中式汤品;用橙汁、芥末做出怪味虾;更把甜面酱、黄豆酱、海鲜酱结合,打造了“江南河虾酱烧肉”这道“南北通吃”的创意菜。

蒋师傅总说这些“都是雕虫小技”,孰知其中饱含了多少日夜兼程的操练呢。

想知道关于蒋应荣的更多故事,请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周晓燕:寻根味道,以淮扬菜为起点探索中餐“标准化”

timg.jpg

周晓燕在《舌尖上的中国》展示整鱼脱骨技法

从厨三十余年的周晓燕作为淮扬菜名厨,曾亮相《舌尖上的中国》,以一段干净利落的蓑衣刀法和整鱼脱骨,惊艳四方。无论是刀起刀落的节奏、还是雕花的力道、角度都灵活多变,恰到好处,让人慨叹淮扬菜精致呈现背后对厨师技艺的极致考验。对于周晓燕,这些手上功夫,是把玩刀案多年留在身体里的基因,而更加花费心神的是如何修炼淮扬菜里的精神,把中餐文化远播。

头衔众多,缚不住眼界心胸

周晓燕.jpg

中国烹饪大师 周晓燕

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院长,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烹饪与营养科学系主任、教授、高级烹饪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周晓燕的头衔之多,让人不敢相信他能在繁务之中抽出时间研究中餐文化。以教学为核心,兼顾行业交流和科研项目,是周师傅心中的排序——培养出更多“一代宗师”,让烹饪“可持续发展”,是这位名厨的眼界与心胸。

2008 年,在相继走访美国、日本等国外烹饪学校之后,从来没有拜师学艺的周晓燕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收了 18 名弟子。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尝试,从学院教育体系抽离,回归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打破应用型教学的藩篱,为“弟子”开阔视野,为同行开辟宽松的交流平台,这种大胆的突破,体现了周晓燕独特的教育理念,也为他日后推进中餐“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味道是中餐核心,“标准化”亦是成熟经验

timg.jpg

周晓燕亮相《风味人间》

周晓燕对中餐标准化已经研究了十几年,还申报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这是中国最高级别基金里唯一一个烹饪专项,其研究方向就是标准化。如今,这个项目下研制的烹饪机器人已经投入生产和运营,波及影响的扬州包子、天目湖鱼头等菜品也开始在统一规格、严控调料火候的要求下提高了出品效率。

在获得肯定与关注的同时,周晓燕的“标准化”中餐研究也遭到了不少质疑。对于“中餐难以标准化”的声音,周师傅有自己的深刻见地:标准化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对于中餐来说,味道是永远的核心,无论你怎么去呈现、表达和创新,都不能牺牲味道。如此原则下,标准化与厨师的成熟经验不谋而合。即便是“烹饪机器人”,尊崇的也是高效率复刻原料和烹饪工艺的标准。

以精深的淮扬菜功夫为起点,周晓燕放眼的是整个中餐行业的未来,这是身为一名厨师的崇高使命感,也是作为职人与时俱进的胆识。

想知道关于周晓燕的更多故事,请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侯新庆:第 N 次转身,把淮扬菜做回不寻常的“家常”

侯新庆.jpg

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中餐行政总厨 侯新庆

扬州、上海、北京、南京……中山香格里拉酒店江南趣、中国大饭店夏宫餐厅、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江南灶——这么多年,侯新庆曾在多个城市辗转,历经了几次职业生涯的变迁后,自己的厨师梦却稳稳地扎根属于初心的那片沃土。作为一个普通扬州百姓,也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名厨,他把淮扬菜的家常味和精致感融合出了新境界。

迎接挑战,步履不停

侯新庆2.jpg

侯新庆在后厨

侯新庆是正统科班出身,在扬州大学时,曾是淮扬菜名厨周晓燕师傅的学生。优越的教育背景,给了侯新庆更高的起点,同时也赋予他要更大的挑战。

在第一个舞台中山香格里拉江南趣任职时,是最意气风发的年岁,以《红楼梦》结合民间食俗、典故出品的红楼文化盛宴,让侯师傅获得集团大奖,声名鹊起;2008 年,他以淮扬菜厨师长的身份入主中国大饭店,落地北京的那一刻,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了,以新派中国菜为首的无数前沿烹饪理念接连冲击着侯新庆的大脑,不断学习,也不断迷茫,让他迅速成长:“那个阶段,我吸收了很多新东西,但什么都想拿出来,却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一年半以后,侯师傅克服了浮躁阶段,回归淮扬菜的传统,从形式的创新走到对口味、造型、摆盘的全面思考,从此事业再次上升到新高度……此后,“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成为他在从厨道路上的座右铭,步履不停的同时,回望来路,让他在执掌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江南灶时更加游刃有余。

回归经典,精致“家常”

food_146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星级酒店和高端餐饮行业的多年磨砺,让侯新庆放宽视野的同时,懂得了小情怀的可贵,于是在走了一圈南京城,“调查”了南京人的饮食诉求后,他决定把江南灶打造成更接地气的精致淮扬餐厅:“要让更多人走进来”是侯师傅最想做到的。

food_147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慈城年糕大黄鱼 128 元一例,红烧肉 98 元一例,清炖狮子头 20 元一位……四次更改后,最终敲定了这样一份价格亲民的菜单。价格“家常”,但出品却一如既往的“高档”,拿清炒虾仁来说,“先要冰水里泡过,易剔壳;再泡一个小时冰水,加盐打上劲,流水冲掉虾线,干毛巾吸水,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水分才能完全吸干……”狮子头的肉要切成小丁,不能剁成泥;慈城年糕大黄鱼里的年糕要现做,不能买成品……复杂的付出,成就简单的心意,一环环的思量,只为递上返璞归真的美味。

从侯新庆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厨不断进取的拼搏努力,也看到了作为美食传承者的那份单纯与宽厚。

想知道关于侯新庆的更多故事,请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追寻美味的故事从来没有尽头,不同时代和菜系下的命题也截然不同,置身于中国餐饮的全息图景中,我们将继续把目光投注到中国米其林星级名厨身上,下一篇“中厨力量”国庆特辑内容,敬请期待!

-end-

蒋淼作者卡片简体.jpg

部分图片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