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倫敦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後,現在的他要做「台灣才有的法式料理」。
如果說料理能反映廚師的成長歷程,從方柏儼在 L'ARÔME 端出的料理,不難看出在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的 6 年歷練如何形塑他的法餐風格。但若仔細研究 L'ARÔME 的菜單,再親嚐料理,會發現構成經典法式風味的,大多是產自台灣的在地元素。新一季 Tasting menu 是理念的實踐,以及他對台灣味的詮釋。
從被質疑的空降部隊,到廚師信服的倫敦餐廳副主廚
到倫敦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擔任副主廚之前,方柏儼已經在台北店工作 4 年多。兩個餐廳的工作強度大不相同,倫敦店來客量是台北的兩倍,但工作人員少了三分之一。
他還記得當時每天早上 8 點進廚房,凌晨 1 點離開,兩個餐期之間只休息半小時。這種工作量和工時,他靠意志力撐過去。「有點像長跑,你要有個目標,才有動力把後面的事情做完。」
除了體能這種基本盤,溝通也是海外廚房的另一道修煉。一個空降的亞洲人指揮法國人做法餐,廚師的反彈是免不了的,甚至當場質疑他的決定。習慣倫敦的快節奏後,方柏儼先以速度與技巧證明實力。再透過清楚的溝通,明確傳達想法與指令,漸漸地,其他廚師開始認可他的指揮。倫敦的這兩年,是他在管理領域收穫最多的時期。
現在年輕廚師多半利用打工度假簽證到海外餐廳工作。方柏儼以過來人的立場建議不要躁進,先在有制度的餐廳工作幾年累積經驗,甚至當到領班這類的管理職再出國。「剛進國外廚房一定是丟基層,但你就是基層裡面最好的了。一旦上頭缺人要從基層挑人,一定就會挑到你。」
打工度假簽證大多只有 1 年,要在短時間內被指派技術性高、或領導階層的工作,本身要有相當實力。國外工作機會難得,除了外語能力進步、見識到異地食材,如果能在知名餐廳裡磨練難度更高的廚藝技巧,甚至管理其他國籍的員工,成長幅度自然不同凡響。
身為廚師的理念,他用一套品嚐菜單表現
從倫敦回台灣後,方柏儼的下一步是籌備新餐廳。L'ARÔME 位於台中紅點文旅地下 1 樓,從天花板、餐桌到吧台,深色調與金屬物件營造沉穩氛圍,錯落有致的植栽則為空間引入自然氣息。開放式廚房前是與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相同的吧台座位,打破廚房與客席的界線,創造交流互動的機會。
開幕 1 年之後,方柏儼準備好他的 Tasting menu。菜單上每道料理都有主題,所有主題都是他成為廚師後累積至今的想法,這份 Tasting menu 則是對理念的具體實踐。例如開胃小點「工藝」,他將台灣花藝、紙藝、陶藝、茶藝與廚藝串聯,宛如集體創作,也像是盤中策展。「奢華」是大眾對法餐的第一印象,他以谷關魚子醬做為代表,讓食客知道台灣也出產如此矜貴的食材。
過往以酒搭餐的慣例,則在「量身」反轉。「通常是先做出一道菜,再想這道菜適合搭什麼酒。反過來說,能不能先設定酒,再依據它的特性來做適合這支酒的菜?」
他選定台灣威石東酒莊的「木杉白酒」,從酒的特性發想料理。「量身」的糊狀質地來自絲綢乳酪與豆腐慕斯,慕斯裡的百合根與豆干賦予口感變化。除了鮮味分明的醬汁,微微刺激味蕾的薑泥,也呼應木杉白酒的柔和辛香調性。
「經典」指的是法餐的傳統菜色肉派,只是他把鴨胸換成帶煙燻味的鴨賞,雞肝換成膽肝,水煮蛋換成鹹蛋黃。從造型到味覺,這道肉派與法國傳統形式相去不遠;直到你深入拆解風味,就會發覺它的組成元素台到不行。「我希望讓客人發現『這個肉派只有台灣人才做得出來』,因為這些食材只有台灣人才知道。如果你要我講台灣味的話,我想要走這種方向。」
煎得香脆的半面午魚和鮮濃蠔味的蚵仔醬,搭出「永續」這道料理。午魚來自嘉義邱家兄弟,除了支持無毒養殖、友善環境的生產者,方柏儼另一個考量是日漸枯竭的海洋資源,「就算你現在不用養殖魚,到後來你勢必得用它,不如我現在先好好研究這些魚種怎麼使用。」
「餐飲業做久了會覺得很恐怖,保鮮膜啊,真空袋啊,那些用一次就丟掉的東西滿多的。」現在方柏儼盡可能用容器取代真空袋,以少量多次的製作模式,兼顧餐點品質與環保的訴求。
主餐「季節」的焦點雖在肉類身上,但方柏儼卻是先選定當季蔬果,再回推搭配的肉品。例如這季他決定用澎湖角瓜後,再選擇味道不會掩過角瓜的豬肉。最近也是法國聖米歇爾淡菜的產季,雖然馬祖也產淡菜,他仍想讓消費者嚐嚐國外淡菜有什麼不同。
「我不會訴求一定要用台灣食材,世界各地還是有些好的東西,我想讓大家體驗看看。」例如「量身」這道菜用的白醬油來自屏東的玉泰醬油,卻是他在倫敦某家餐廳用餐時發現的。如果每家餐廳都只用在地食材,英國人就不會認識這款台灣的好醬油,這個世界也將少了許多互相交流、看見對方優點的機會。
用台灣食材,做出與眾不同的法國料理
話雖如此,與過往侯布雄時期相比,現在方柏儼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已高出許多。在台中的地利之便,也方便他帶餐廳團隊探訪中南部產地,讓所有員工更了解自己每天使用的食材。
當「演繹台灣味」成為推動台灣餐飲前進的動力,擁有不同背景經歷的主廚各自提出他們的主張。「用台灣食材做出好的法國料理」,十多年來都在西餐廚房打滾的方柏儼,這是他的答案。
番外篇:吃清粥養敏銳味覺
趁放假時出門逛市場與大賣場,這是方柏儼找靈感的方式,也從攤子裡的蔬菜水果感受季節的轉換。如果看到少見的食材,他會拍照傳給供應商詢問能不能叫到。
方柏儼說他平時很常吃稀飯,一來沒靈感時吃這個方便,二來營養好吸收。煮到很爛的白稀飯配上一點豆腐乳或醬油,味道相對清淡,長期吃下來,他發現自己對味道的判斷變得更敏銳了,倒是意外的收穫。
-end-
攝影:黃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