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湾白芦笋的风味,去取代法国的甜味跟细腻度。”
每到春季,如象牙般乳白的白芦笋终于出土,细嫩甘甜的滋味总让老饕殷殷期盼。最为人知的白芦笋产区无疑是法国,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台湾过去也曾大量种植白芦笋,还是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产地。
昔日辉煌种植荣景,因时代转变而没落
在相关单位推广下,60-70 年代是台湾白芦笋的全盛期,产区南至屏东,北到彰化。当时台湾种植的白芦笋多加工成罐头,产量之高,还曾在台湾的外销史写下一笔。
但白芦笋的种植与采收高度仰赖人力,大丘田有机农场的工作伙伴林瑞祥说,当时云林土库家家户户都种白芦笋,采收时甚至请不到工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劳动力逐渐离开农地;加上 1986 年韦恩台风造成台湾西部严重风灾,这个需要大量劳力的产业逐渐没落。
但在云林土库,又有新一代的白芦笋农夫出现。这批无毒有机的白芦笋不再是运到工厂做罐头,它们直送餐厅厨房,成为台湾厨师一展厨艺的绝佳食材,身价不可同日而语。
仰赖人力且工序繁复,造就白芦笋的娇贵
芦笋种植在排水良好的沙地中,在土中未受日照的嫩茎就是白芦笋;当芦笋破土长到地面上,照到太阳,颜色就会转绿或转紫,变成市面上常见的绿芦笋或紫芦笋。
温度低时白芦笋的甜度才会提高。相较南部地区,云林的温差较大,长出的白芦笋风味相对好。加上父母那辈有种植经验,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林瑞祥与家人成立大丘田有机农场,重现云林土库的白芦笋种植风光。
白芦笋被视为抗癌食材,林瑞祥因此采用有机无农药的种植方式,为白芦笋搭建温室,遮蔽风雨且维持恒温,还在温室里养起绿绣眼鸟,以自然的方式解决害虫问题。
在 3-11 月的产季间,农民得摸黑在凌晨 3 点采收白芦笋。一方面是要趁白芦笋还没破土而出、进行光合作用而变色前采下。加上温室气温高,太阳一出来就变得炎热难耐。在仅有的头灯光源下,农民必须注意露出土堆表面的筍头,拨开土堆摘取后再覆土。这个过程只能仰赖人力,加上采收程序繁复,让人力成本低、采收速度快的绿芦笋比起白芦笋更加普及。
没有法国白芦笋的甜味,就用在地风味做出变化
白芦笋采下后就要洗选分级。大丘田将直径 1.5 公分以上、长约 20 公分左右的白芦笋留给餐厅。也会特别挑选皮薄、细嫩度高的,外皮不用削掉太多,降低食材浪费。目前高雄简天才 LA.ONE café、台北喜来登酒店、Taïrroir 态芮、台中席乐餐厅都是大丘田的客户,他们的白芦笋在里仁超市等有机渠道也找得到。
若提到风味,法国白芦笋的特征无疑已成为普世标准:粗、大、甜。台湾的风土条件也许无法产出跟法国并驾齐驱的白芦笋,如何以最适宜的料理方式,发挥在地白芦笋的独有特色,就是台湾厨师的功课。
曾有主厨向林瑞祥表示,台湾白芦笋尖部有种独特的回甘味。厨师现场试吃后,也表示台湾的白芦笋比较多汁。也许是因为法国白芦笋运送时间较长,切开时水分没有那么多。另一个特点是外层皮薄,不需要削掉太多粗纤维的表皮。“像水梨!”最后厨师下了这个结语。
作为一个在地生产者,大丘田想通过白芦笋达成什么理念吗?林瑞祥想了想,给了一个豪气万千的回答:“让台湾所有餐厅都用台湾白芦笋。”他希望让台湾消费者吃到在地的白芦笋后,能放下“非法国白芦笋不可”的想法,“用台湾的风味去取代法国的甜味跟细腻度。”在地食材的优势在于配送时间短、鲜度得以维持;如何打破既有的风味标准,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地风土孕育出的特色,就是台湾厨师加以努力的方向了。
“野.台.系”活动系列报导
“野”外用餐的在地飨宴
“台”湾风土的全新展现
“系”紧心心相惜的职人
“野.台.系”由来自各界的职人们所组成,以热情奉献的心意及各自的专业穿针引线,邀请大家一起透过食饮,深刻的认识台湾的土地与人且一同让产地发光。
产地职人-大丘田有机农场
产品:白芦笋、白芦笋汁
特色:无毒有机白芦笋
职人:林瑞祥
创办时间:2008 年
官网:心益安
在地精神:让台湾消费者吃到在地的白芦笋后,能放下“非法国白芦笋不可”的想法。
-end-
摄影: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