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不覺得廚師只是在做菜而已。」
2019 年亞洲 50 最佳餐廳第 7 名、米其林一星、連續 3 年入選 OAD 亞洲餐廳 100+,MUME 在餐飲界的優異成績有目共睹。
主廚林泉是印尼華僑、香港出生、加拿大成長、澳洲學廚,擁有複雜國際背景的他後來選擇停留台灣,一個外國人卻為自己出了「在地食材」這道題目,挑戰自身廚藝,也探索這座島嶼物產的更多可能性。
食材沒有高下之分,端看廚師如何運用
環保、降低碳足跡是使用在地食材的主要目的,澳洲的 Quay、丹麥的 noma 都是將在地食材用得出神入化的知名餐廳。因為理念相同,林泉前後在這兩家餐廳工作。後來籌備的香港餐廳 Nur,一樣以在地食材為主軸。
只是香港本地食材取得不易,一海之隔的台灣卻物產豐饒,於是他來到台北,以母親的名字「梅」為自己第一家餐廳命名。2014 年底 MUME 開幕,標榜使用台灣食材的核心精神,在餐飲圈蔚為話題。
台灣食材或許跟餐廳常使用的國外食材不太一樣,但它們因此擁有更多可能性。林泉以蘆筍為例,「很多人會覺得法國的蘆筍很好,但你在台灣可以用晚香玉筍,我覺得晚香玉筍更特別,也是個有趣的在地食材。」
在他眼中,食材沒有高下之別,端看廚師要的是什麼。「有人覺得草莓就是要甜到 15 度以上才是好,但我做菜就是想用還沒熟的酸草莓,那到底哪個是好?」每種食材都有它的風味和優點,比起定義哪些食材好或不好,更重要的是廚師如何打破刻板印象,為每個食材找到最適切的運用。
現在 MUME 有九成菜色使用台灣食材。「在地」雖然侷限了食材的廣度,但也促始廚師向內探索每樣食材的深度,用更實驗的精神看待食材。「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創作,讓過程更有挑戰性,也更可以塑造自己的獨特性。」
在地食材的選擇標準
台灣四面環海,又有高山拉出不同海拔的氣候區間,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造就台灣的豐富食材種類與優異品質。但光是有好食材也不夠,食材從生產者到廚師手上的這段過程,林泉認為是這個產業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以海鮮為例,捕上船後要立即放血還是維持生命,都會影響它的鮮度與肉質。農作物也是一樣,採收後如何保存、用哪種物流方式送到消費者手上,也會決定它的風味流失多少。
「你到產地的時候,覺得『哇這個食材好棒』,怎麼後來送到手上的時候卻不是這個樣子?」降低食材從產地到餐桌之間的風味落差,台灣在這個階段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但並非每樣台灣食材都能為其所用。消費者對於某些食材的風味已有既定標準,例如牛肉,大眾期待的牛肉就是纖維軟韌適中、有一定比例的油脂帶來滑順口感。若食材表現無法達到消費者的期待,林泉也無法貿然使用。加上台灣牛未必在冷藏環境下屠宰,不適合生食,這也是為什麼 MUME 的招牌菜「韃靼和牛」,至今仍是菜單上唯一使用進口食材的料理。
就經營角度來看,成本也是使用台灣食材容易遇到的困難。有些台灣食材的水準雖然與進口品項不相上下,價格卻貴上許多。他必須在品質與成本之間拿捏平衡,勢必得捨棄某些本地生產的食材。
平凡易見的食材,也可以做到國際水準
今年 4 月,MUME 原本的單點菜單(a la carte)全面改成套餐形式(tasting menu),是開幕以來的一項重大改變。林泉說原因很多,除了常客的要求,現在 MUME 廚房由他一人獨挑大樑,更是關鍵原因。
單點菜單要的是多樣性,套餐講究的是連貫性。過去 MUME 有 3 個主廚:林泉、Long Xiong 與 Kai Ward,3 個人有各自風格,做單點正好能表現多樣性。現在由林泉一人打理 MUME,在他百分之百的主導下,整份套餐得以風格一致並維持流暢性。
前菜第一道是「生胭脂蝦 / 豆薯」。胭脂蝦身用馬告油調味,「我覺得胭脂蝦最好吃的部分是蝦膏。」林泉因此將蝦頭另外做成醬汁,與醃漬的枸杞一起鋪底。
圓片的豆薯在蜂蜜中煮過,去除澀味與苦味。最後淋上番茄冷湯,是由番茄打成泥後吊成澄清高湯,漂浮在湯上的綠點是蒔蘿油。這道前菜的溫度低到只有 1-2 ℃,以冰涼驅散台灣夏日暑氣。
主菜「牛舌」在近似牛肉麵風味的高湯中略為滷過,入味後在炭火上烤,「我想把牛舌做得有點像牛排的感覺」,以炭烤創造外層的嚼勁,但入口後也能感受柔嫩質地。高湯則取香氣較濃的乾燥段木香菇煮成,一旁還有 4 種菇類點綴。牛舌上方鋪排的是醃漬白蘆筍,西餐裡白蘆筍多整根食用,林泉卻切成細絲醃漬,用截然不同的手法表現食材。
「虱目魚 / 鮑魚」將蒸鮑魚的湯汁做成乳化醬汁。虱目魚取油脂豐厚的魚肚,去骨後將兩側魚肉貼合回去,在低溫的油中泡熟後,將魚身燻得焦黃創造香氣。佐以芥藍菜花苞、野菜細葉碎米薺,魚肉下方也墊著一層花椒油炒過的酸菜碎,以醃漬的酸與野菜的清新,化解魚肉的腥與膩。
「我想證明平凡的食材,其實可以做到很高的水準。」他找到台南以生態池養殖法育成的虱目魚,沒有一般魚肉常出現的飼料味。「用心養殖的虱目魚其實也不輸市面上很貴的魚種。」這道料理放上菜單後,果然讓許多客人為之驚艷。
用影響力創造正面循環
永續飲食的精神、在地化的用心終究被國際看見,MUME 在世界餐飲榜單名列前茅。但林泉想做的不只是待在 5 坪大的廚房,每天餵飽客人而已。
於是他走出餐廳,到屏東恆春做一場洋蔥宴,讓吹著落山風長大的孩子重新認識每天相伴的食材。在泰國 Bo.lan 主廚們舉辦的國際食物論壇,他分享 MUME 在台灣的永續餐飲經驗。造訪因 311 地震重創的岩手縣後,他與 Florilège 主廚川手寬康的四手餐會以岩手縣食材為主題,重現地產風味的魅力。
「我從來都不覺得廚師只是在做菜而已。你獲得獎項的同時也同時獲得影響力,你怎麼透過這個影響力做正向的循環,怎麼影響更多的人,去推動產業發展,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責任。這個餐廳願意扛起多少責任,才有辦法走到一定的高度。」
番外篇:顧家的型男大主廚
注重家庭生活的林泉很重視與家人的相處時光,休假時就帶兩個小孩出門,游泳、騎 Push bike 都行。現在到國外工作時也會盡可能地帶家人同行,若時間充裕,還能在工作結束後一起出去玩。「基本上我的生活只有工作,跟陪小孩。」
那下班後會吃什麼呢?林泉說通常回到家時都是晚上 11、12 點了,太太會準備清淡的日式料理,如沙拉、茶碗蒸或味噌湯這類家常菜。看看林泉精瘦的身型,好像懂為什麼了。
-end-
攝影:邵耀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