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广州首家米其林川菜餐厅,只有一个摘星秘籍

名厨探访 编辑/ 刘宇发 2019.08.01

“我们最终的愿望是将餐厅开回成都。”

广州天河 CBD,每天有 20 万人流涌动,藏匿于喧嚣熙攘中的“宋”餐厅并不算显眼,甚至还透露着些许“离经叛道”的味道:

然而,正是这样一间看似“不合常理”的餐厅,却在开业仅一年的时间里,交出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单: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间特立独行的餐厅迈向成功?餐厅出品总监谭灿彬给出的答案是“系统”,一个分工明确、简洁高效、环环相扣的餐厅营运系统。

先守住川味传统,才敢有创新底气

分工协作、明确角色是构成系统的根基。如果将“宋”餐厅比作智能手机,其中有三个部分不容忽视:作为枢纽的电路板、提供动力的锂电池、精准反馈的传感器。

融合多个菜系的创新枢纽

谭灿彬在餐厅中负责菜单设计、菜品创新等诸多工作,每天需有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堪称“餐厅枢纽”。而他能担任这一要职,也与过往经历不无关系。

WechatIMG864.jpeg

拿着一星荣誉的谭灿彬,图片来源:米其林指南

“我最早在酒店工作的时候,每天至少要煎两箱鸡蛋,左右开弓,大家都叫我‘煎蛋小王子’。有时候赶上宴会,人手紧缺,还要去中餐部帮忙。但一旦有空,我就会到酒店的不同餐厅学点东西。”

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粤菜、东南亚菜等多个菜系,菜系交融的身影也在“宋”餐厅的菜单上清晰可见:除川菜外,京菜烤鸭亦是餐厅招牌,江浙的熟醉黄油蟹则为时令之选。

出于自身对川菜的喜爱,谭灿彬毅然从西餐跨入川菜。为了做出地道的川菜,他利用餐厅筹备的 3 年时间,走遍全国,品尝各地最为传统的川菜餐厅。

输出川味热情的澎湃动力

帮谭灿彬守住川味之根的是拥有 35 年川菜烹饪经验的曾怀君。她凭借一腔热爱入行,即便已到了本可退休的年龄,也毅然奋战在厨房第一线。

在锦江宾馆工作多年的她,无论是对味型的把控力,还是操作上的规范性,都可圈可点。而她扮演的更像是“锂电池”角色,为餐厅提供澎湃的川味动力。

WechatIMG6402.jpeg

曾怀君(中)在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会现场

“曾师傅负责传统川菜技术和味型的掌控,她会给我一个食材地道的四川做法和想法,然后我来负责创新层面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嗅闻经典味型的超级大脑

精细的菜品研发分工背后,还少不了一颗高度敏感、内涵丰富的“传感器”鼎力相助,这便是曾怀君的师父、川菜泰斗卢朝华,虽已年近古稀,但他对川味的敏锐掌握分毫未减。

WechatIMG1016.jpeg

川菜泰斗卢朝华

“宋”餐厅中的开水白菜就是谭灿彬在他的悉心指点下完成创作改良。在他看来,即便很多餐厅都已不再做这道菜品,但作为川菜代表,无论如何,这样的传统味道都值得被保留下来。

food_26532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每次和卢大师一起吃饭,我们谈论的话题永远都是菜品烹饪,餐厅中很多菜品的研发他都有参与进来。平时有看到好的食材,卢大师也会及时发给我们一起讨论。”

巧用西餐手法,打造川菜的标准化

中餐标准化向来是业内的热议话题,但对于有着 50 人后厨、每天需接待 700 位食客的“宋”餐厅来说,菜品标准化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在这方面,谭灿彬倾注了大量心血。

用每个简单细节,盖出标准化的高楼

“菜品量化的前提是要经过无数次试验,才能将菜拆解得够细、把量都调好。我们厨房里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 2-3 道菜,每个步骤都很清楚,加上培训,新人也能很快上手。”

流程的简洁干练才有系统的稳定运转,热卖菜肴“蒜泥白肉”便是极佳的佐证。请专人将精选猪臀肉以手工片制,保证每片肉大小厚薄均匀,再加以精准把控的低温慢煮,使肉质更为鲜嫩。

WechatIMG6400.jpeg

蒜泥白肉

甚至用来搭配的辅料,也需按规范摆放:切碎的葱末装入碗中,在最底下垫上湿纸巾,为的是保持湿润。对油条等需保持干燥的食材,则会用到干纸巾,更好地保持脆度。

WechatIMG6397.jpeg

专为凉菜设置的操作台面

为了保证食材品质,餐厅中的蔬菜和肉类均是每天凌晨 4 点从佛山新鲜采买。产地上也进行多番筛选,花椒选用的是四川汉源的品种,辣椒则源自云南和贵州。

复用西餐经验,融合全球食材入菜

谭灿彬十余年积累下的西餐经验也有充分施展的空间。餐厅中诸多菜品都会用到各式边角料熬制而成的高汤调味,连传统鸡粉也被他用西式鸡汤替代,为的是让食客吃完后喉咙仍感舒适。

这样做的好处远不止健康和增鲜,一方面减少了食物浪费、降低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垃圾分类如火如荼的今天,也能大大降低处理的难度。

他还尝试将西式食材与传统川菜结合。在经典川菜麻婆豆腐中融入鹅肝,细腻的鹅肝搭配嫩滑的豆腐,口感上却也有着几分相似之处。

WechatIMG6401.jpeg

鹅肝麻婆豆腐

餐厅中所有的菜品摆盘都由他统一负责设计,其中也融合了不少西式元素,甚至餐盘的选用也历经多次往返景德镇的奔波,才最终敲定。

不经 27 轮试菜,哪有完美菜品

“我们的每道菜品都要经过 27 轮试菜才能写上菜单,期间会请各种不同客人来试,包括不吃辣的客人。在餐厅装修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打磨菜品,员工也从那时候就开始养了。”

不惜成本的投入在餐厅厨房的设计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降低几十个灶台在开放式厨房中同时打开的噪音,谭灿彬请来了五星级酒店指定的餐厨公司进行厨房改造,将出风口安排在底部,平均每个灶台造价就达到 5 万。

WechatIMG6398.jpeg

“宋”餐厅的开放式厨房

“从西餐转型做中餐真的挺难的,现在川菜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油大辣、不够健康,但我想做的川菜不是这样。我们拿出百分之两百的诚意和努力去做,如果还做得不好,可能就真是水土不服吧。”

环环相扣的就餐体验,重在细节设计

所有菜品的终点都是食客,但影响食客就餐体验的绝不只有菜品。在进入餐厅的那一刻,“宋”餐厅就开始环环相扣地设计着微妙的细节体验。

像看书一样,看一本菜单

“宋”餐厅的设计灵感源于宋代名画“瑞鹤图”,以十万块不锈钢砖和四十万块琉璃羽毛构成流线型幕墙,带来扑面而来的视觉震撼。从门口进入大厅的弯折线路,需步行近 1 分钟,为的是让食客融入极具艺术感的就餐环境中。

相比一些为了提高翻台率而将椅子和灯光设计得不舒服的餐厅,“宋”反其道而行之:椅子挑选长坐也依然舒适的款式,灯光恰好照亮餐桌上的食物,也让交谈者的面部轮廓更加立体。

就餐环境.jpeg

“宋”餐厅的就餐环境

食客落座后,服务人员给到茶水和菜单就会先行离开,不会一直站在旁边给到压力,也不会耽误招待其他客人的时间。而食客就能像喝茶看书一样有充足的时间浏览菜单,更深度地融入到餐厅环境之中。

每道菜品都有对应图片可供参考,避免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定价上也试图拉开差距,既有 48 元的招牌蒜泥白肉,又有 888 元的辣卤新西兰黑金鲍,来者皆客,丰俭由人。

“在相对传统的广州,只做川菜而不涉及其他菜系,很难生存下来。一家人出来吃饭,也需要有些不辣的菜。在这里,即便是不吃辣的客人,也能点到一桌自己满意的饭菜。”

充分尊重,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服务

谭灿彬深知广州当地食客对海鲜的偏爱,餐厅中的秘制香辣蟹既能合乎口味,又保有了川味的复合。精选一斤二两的青蟹,结合香辣酱以大火炒制,逼出油分的同时食材充分吸收酱香,鲜味仍被完好保留,入口先是油香,咬下则是辣味,最后是回甜。

food_71238

点击查看菜品详情

甚至点单环节也被精心设计,“虽然现在很多餐厅都用 POS 机点单,但我是比较传统的人,我还是坚持让前厅服务人员用手写菜单,然后再通过系统下单到后厨。我觉得这样更有仪式感,代表着客人的每一个细微要求都被记录下来。”

如今的餐厅早已不止于美食,更是社交的场所。在“宋”餐厅中,服务人员只有看到客人示意或注意到茶水不够时才会主动上来,绝不干扰食客聊天社交的过程,也不会有多余动作。

入座、点菜、就餐…...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做得紧密而流畅。谭灿彬还关注食客离场后的点评,如若遇到客人投诉,他会第一时间让厨师做一份给自己品尝,排查问题,及时调整。

番外篇:对未来如何打算?

回答这个问题时,谭灿彬的语气中既有兴奋,也有坚定。

“我们希望把川菜变化得更活跃更有生命力,但我们没想到会那么快拿下米其林一星,心里感觉还是有压力的。”

“我们的下一站可能会是深圳,但我们最终的愿望是将餐厅开回成都,回到川菜的发源地,获得他们的认可,也许是最大的成功吧。”

-end-

刘宇发 (1).jpg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