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App
返回

專訪譚國鋒:空降總廚如何拿下亞洲 50 最佳餐廳?

人物 编辑/ 刘宇发 2019.04.11

「我希望做到的事情是,當客人想吃譚師傅做的菜時,就會來到永利宮。」

2018 年 7 月,譚國鋒從譽瓏軒轉戰永利宮。

隔年 3 月,永利宮便進入亞洲 50 最佳餐廳榜單。

澳門最近一年的兩條重磅餐飲新聞都與譚國鋒有關。 甚至在餐廳的食客評價中,「譚師傅」被提及的次數還高於招牌菜色出現的次數。

62ac252029bfa.jpg

澳門永利皇宮永利宮行政總廚譚國鋒。攝影:Antonio Tongchar

究竟是什麼讓他備受食客歡迎?作為一位「空降總廚」,他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讓餐廳發生巨大轉變?

也許一切還需從頭說起。

從紅褲仔到譚總廚,靠的是穩紮穩打

譚國鋒的童年記憶裡少不了外婆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排骨由生變熟的過程令他倍感好奇,烹飪於他而言,更像是變化無窮的魔術。

80 年代的香港飲食盛行,16 歲的他由廚房清潔起步,從泡發乾貨到做員工餐,從水台到砧板,幾乎無所不做,當時港人稱為「紅褲仔」。

好在有啟蒙的關師傅指點,令他逐漸明白做菜的規範。「無論是炒一道小菜,還是做一百桌的宴會,每個細節師父都會看得很準,檯面也永遠是乾淨的。」

62ac273569290.jpg

譚國鋒從師父身上學到注重細節。攝影:Antonio Tongchar

良師循循善誘加上自身手脚勤快,譚國鋒逐漸打下堅實的基本功,後面的道路自然也就坦蕩不少。

泰國曼谷 10 年左右的磨礪更讓他有機會接觸不同規格的宴會,甚至直接參與國家元首的菜單安排。後來翻開的澳門篇章中,憑著穩扎穩打的品質,他為譽瓏軒摘下米其林二星的榮耀,更是因此積累一票粉絲。

照理說此時已升任「譚總廚」的他,可以一步步坐進辦公室,看看報表,喝喝咖啡,但他卻總有一種危機感。「當你看不到菜是怎麼被端出廚房的時候,就已經做得不到位了。」他還是選擇親力親為。

至於所有人都關心的「跳槽問題」,基本上是出於雙方的信任,而他也確實獲得足夠的支持。一個小細節正說明一切:燒鵝是他的強項,永利宮餐廳甚至特地為他在廚房裡建造一個磚造掛爐。

無論是餐廳硬體還是服務人員的培訓,永利宮也依能力所及地提供最高水準的支援,老實說,能夠傾注這樣的支持建造餐廳,著實少見。

62ac290dc278c.jpeg

豪華的永利宮餐廳。圖片來源:澳門永利皇宮永利宮

也難怪譚總廚表示:「來到永利宮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準備得特別到位了。」

順德傳統做出新意,全球食材搬上菜單

進入永利宮的第一天,譚國鋒就向團隊成員確立目標:我希望在最有限的時間裡,把永利宮的菜提升到我們能力範圍之內的最佳狀態。

菜單調整的重頭戲是重新研發招牌菜。「我們的菜色風格一直忠於傳統粵菜手法,在食材和輔料方面則是以更開放的態度挑選,從而讓菜餚達到更高水準。」這是一切創意的行事準則。

祖籍廣東順德的他,從家鄉風味中找到了不少「有趣的靈魂」。

譚國鋒在「順德拆魚羹」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將傳統魚塘中的草魚替換成石斑魚,分別以蒸和炸兩種方式烹調,炸好的魚肉再切成絲,以此豐富口感。

62ac2a1593a20.jpeg

永利宮的「花膠魚蓉羹」。圖片來源:澳門永利皇宮永利宮

但傳統的風味仍須被完整保留,魚肉、魚骨、陳皮粒、蔥薑、黑胡椒等以猛火熬成絲滑的魚湯底,再加入腐皮、海參、花膠、木耳、白蘿蔔等食材,令湯汁更為濃稠。

另一道菜色「潮蓮燒鵝」也採用類似的創作想法,選用廣東四大名鵝之首的馬崗鵝,以荔枝木烤至表皮酥脆,兼具細嫩肉質,同時還能品嚐到淡淡的果木清香,這也是餐廳中充滿「譚式風格」的代表菜。

當然,譚國鋒也不忘升級這道菜,變成創新佳餚「極品燒鵝飯」。

燒鵝滴下來的鵝油,風味濃郁,把它加入米飯中熱炒,香氣四溢。上桌後,另一位主角才姍姍來遲,松露現場刨片,加入燒鵝飯中,在動物油脂香氣的裡增添一層菌菇香氣。

62ac2aba2ba97.jpeg

潮蓮燒鵝。圖片來源:澳門永利皇宮永利宮

「除了招牌菜之外,我們在採購方面也花了大量時間。很多餐廳都有銷售羊肉菜色,但我們的態度是必須等挑選到品質最好的羊肉食材,才會安排在菜單上。」

澳門在食材進口方面的優勢於餐廳中得到充分發揮,牛肉也博採世界之長,荷蘭小牛肉、日本和牛、澳洲牛臉頰,皆曾經出現在菜單上。

即便對於同一款食材的相同部位,也會嘗試不同的烹調方法,力求挑選最好的結果放入菜單。食材上如此「不計成本」,在調味料方面自然也都選用品質最佳的海鹽和醬油。

譚國鋒還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每個月都必須調整一次餐廳菜單,加入最時令的食材。

任務艱巨,但他卻很淡定,四季的特色食材早已在他腦海中千百遍地流轉,也唯有深知各種食材特性,烹調創意才更有理可循。

想要搞定一間餐廳,溝通是核心

「團隊默契」、「內外場合作」是譚國鋒最常提及的兩個詞。一頓飯,從第一道菜到最後一道菜,想要把握好每道菜的上菜時間和狀態,外場和廚房的溝通特別重要。

以上菜環節為例,餐廳服務人員會考慮一系列的細節問題,例如:客人的湯品喝了多少、預計還有幾分鐘喝完、下一道菜上的是什麼、預計多久能做好上桌、上桌時如何有條理地向客人介紹⋯⋯

某些關鍵的資訊也會即時轉達給廚師,讓他們能因應調整菜色烹飪的先後順序。

62ac2d4ebeded.jpeg

餐廳的服務人員在整理餐具,對擺盤角度和餐巾褶皺都有所講究。

譚國鋒自己也會經常走出廚房直接與食客交流,從身體狀況、口味偏好等方面了解客人需求,甚至為客人準備神秘的隱藏菜單,製造驚喜。

在他看來,「只要客人理解餐廳和主廚的風格與用心,他們就會多一分的信任。」餐廳中的「胡椒湯蘿蔔和牛臉頰」便是用心的力證。

春夏之交的澳門濕熱,想要祛除體內濕氣,少不了胡椒相助。譚國鋒從傳統粵菜「清湯牛腩」中找到靈感,將黃牛肉替換成和牛臉頰肉,這一部位富含膠原蛋白,即便經過燉煮也能保持彈性。

62ac2df043c2f.jpeg

胡椒湯蘿蔔和牛臉頰。

湯底中的胡椒則能刺激原本疲憊的味蕾,令人略微出汗的同時,逼出體內濕氣。再加上清爽的紅白蘿蔔搭配,以清甜的根莖蔬菜滋味緩解辣味。

除了站在客人的角度設計菜餚,在維持品質上,他也會特地抽空培訓廚房成員並與他們交流,讓廚師熟悉菜單上每一道菜的作法和規範,細緻到烹調的火候時長和切絲的厚度計量。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仍是確立粵菜傳統。「我所理解的粵菜傳統更多是烹調手法,例如炒鍋的鍋氣不能冷卻,蒸魚的技巧要遵循傳統。我並不反對擺盤,擺盤的目的是滿足客人的眼球需求,但擺盤的前提是鍋氣必須保留,否則就是捨本逐末。

只有走出廚房,廚師才有更廣闊的空間

很多人都會問廚師,你的招牌菜是什麼? 但其實任何一道菜都很難完整地代表廚師。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菜色,而是廚師未能讓客人產生足夠的信任。

建立信任的前提是充分了解食客、食材和市場,不把自己困於廚房中,選擇主動出擊。譚國鋒也選擇走出去,但這裡的「走」,並不侷限於餐廳。除了先前提到與客人直接交流,他的「走出去」的面向更為寬廣。

首先是市集上的尋覓。澳門當地的菜市場時常能看到譚國鋒的身影,他特別喜愛漁民捕撈到的各式海鮮,這是他了解和挑選當季食材的重要通路。

62ac32b704587.jpg

市場上的各式海鮮最受譚國鋒喜愛。攝影:Antonio Tongchar

其次是與學校的合作。品種豐富的中草藥雖能調節滋養身體,但獨特的味道也總令人卻步。譚國鋒想要達成風味與營養的均衡,他與澳門科技大學的中草藥研發部合作,以廚師視角調配更受食客歡迎的養生湯品。

最後是旅行帶來的眼界開拓。他對年輕廚師的建議也是如此:「我建議剛入行的廚師要多往外走走,透過旅遊體驗當地的料理和生活,雖然不一定要把這些菜色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裡,但至少要弄清楚每道菜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62ac31376ad3e.jpg

譚國鋒認為廚師可以是餐廳的招牌。攝影:Antonio Tongchar

譚國鋒所有的努力都與客人信任相關,他的終極目標也是如此。「我希望做到的事情是,當客人想吃譚師傅做的菜,就會來到永利宮,這是客人對廚師的信任,也是廚師個人品牌的展現,廚師可以成為餐廳的招牌。」

「過去客人來到餐廳,只是想點他們自己想吃的東西,廚師更像是食材的加工者,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客人希望看到廚師對烹飪技巧和理念的展示,這是我注意到的一個很大變化。」

進一步想,譚國鋒的終極目標,或許更像是日本料理中的「廚師發辦」或者川菜大師黃敬臨的「姑姑筵」(近百年前的四川私廚),餐廳中沒有菜單,廚師以時令食材為客人訂製菜色,客人也對廚師和食物充滿敬意。

62ac320d812f3.jpeg

永利宮的用餐環境。圖片來源:澳門永利皇宮永利宮

坐在充滿歐陸歌劇院風情的永利宮裡,可以看到表演湖中噴射的水柱隨著音樂節奏不斷變化。這似乎也像譚國鋒的菜,隨著時代節奏千變萬化,但呈現的永遠是粵菜的美。

-end-

62ac32601cec7.jpg

相關推薦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