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法有新表达,冻菜如何更时尚?
到了此时,各家各户开始备年货,皮冻自然是少不了的。顺应这种风俗,各餐厅在筹备年夜饭时,冻菜纷纷上桌,应了时令,又简化了后厨的工作。这种可以提前备好的凉菜,绝对省时省力。
当然,这类冻菜并非只在年菜中出现,在杭州G20峰会的国宴中,宁夏滩羊做的羊羔冻便是冷菜中的一员。去年炒得火热的天价菜单中,也有冻菜出现。一条大黄鱼躺在棕色鱼冻中,而后分鱼而食。
今天我们就从皮冻开始,到肉冻(羊肉冻、水晶肴肉)、鱼冻、龙虾冻,为大家详解冻菜。
胶质满满的皮冻菜
冻是个老技法。在《齐民要术》中就曾记录,猪蹄和肉加水共同烹制,吊在井中,冷却,凝结成冻。
到了宋朝,《东京梦华录》中出现了滴酥水晶鲙一词,这种饱含胶质,清澈见底的汤汁凝结成晶莹透明的冻,因此也被称“水晶”。当下我们所见到的水晶鸭方、水晶肴肉等,多是冻法所制。
冻法一般运用食材本身的胶质和寒冷的天气来制作菜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也会将琼脂添加到没有胶质的食材中,制作水果、蔬菜类的水晶菜。
冻菜最简单的便是皮冻。
猪皮拔掉猪毛,刮去油脂,切成细条,放在约3倍的水中,加花椒、大料(两者放一调料盒或纱布中)、葱、姜、盐、酱油、老抽(不喜欢深颜色的可不加),大火转小火,熬煮1小时左右,让胶质充分溶解在汤中。冷冻凝固后,切片与蒜泥、辣椒油等蘸碟食用。
去掉猪皮的皮冻可用于灌汤的点心中,如灌汤包、生煎包等。此外,还可以在皮冻中增加黄豆、花生等辅料,让口感更多元。
皮冻是一个最简单的菜品模型,冻菜的制作大体是食材预处理—熬煮出胶质—去除杂质—凝结成冻(或分层凝结),下面这道简单的冻菜,方法类似,只是食材做了些替换。
以牛筋代替猪皮,熬出胶质。需注意的,猪蹄、牛筋等食物因为脂肪含量偏高,可能造成胆固醇偏高,食用时应注意份量。
肉冻结合派:口感更丰富
皮冻之外,还有水晶肴肉这样的肉冻混合派。水晶肴肉是起源于镇江的一道名菜,原本是店家误将硝当作盐来腌渍猪蹄,不仅没有变质,猪蹄反而更硬实,浸泡多次,加香料焖煮后的味道更佳,有异香。
在老波头描写梅龙镇酒家的书《大味若淡》,也曾提到这道菜:“ 将蹄髈用硝水和粗盐擦透,腌足时间(夏季一天、冬季翻倍)。又用冷水浸去涩味。另取葱段、姜片、花椒、八角等香料扎袋,蹄髈入锅,外加清水和调味,小火煮三四个钟头。
肉先取出,用原汤冲过,再把汤撇清,盖没肉面,有条件的用冰箱,不然放阴凉处,等其凝冻,状如水晶,大功告成。 ”
文中提及最有趣的便是各部分名称,第一层以凝脂为主,为玉勾带;第二层肥瘦相间,叫眼睛膛,最后是瘦肉和骨头,叫添灯棒。
菜品制作时有几个要点须注意:
春冬腌法不同:夏季每只猪蹄用粗盐二两五钱,腌渍8小时,冬季为二两左右,腌足三天。
腌渍之后需要用冷水浸泡8小时,挂掉皮上的污物,温水漂洗干净。
升级版本如这道鲜栗羊羔冻,秋冬御寒的羊肉,连同板栗、肉皮、一同熬煮,自然冷却,较轻的胶质浮在表面,浅浅一层,之下是糯香的栗子与羊肉。
另一版本的火腿冻,颇像法餐中的猪肉派,鲜猪肘子炖出胶质,过滤干净后成为很好的菜品融合剂,为了更具融合性,厨师还加入了明胶片。撕成小块的猪肘肉,与蔬菜条一同密封冷藏,最后切片配面包、沙拉、腌菜同食用。
造型更时尚的鱼肉冻
炖煮的鱼汤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凝固之后变成了鱼冻。
在英国伦敦,鳝鱼切片加醋煮熟,冷却前加肉豆蔻和柠檬汁,鱼肉中的胶质让汤逐渐凝固,有时候也会加明胶“助黏”,变成了名菜鳝鱼冻。
同肉冻一样,鱼冻的制作也并不复杂,不过,以往略粗糙的鱼冻正在一步步被挖掘出来,以更精致的方式呈现。
如用鱼形的模具,打造出几尾鱼,在摆盘中游动,同时增加了微辣的口感。
需小火熬制鳗鱼冻的汤汁,确保了汤色清亮,胶原蛋白也被充分释放。整体菜品呈现琥珀色,烤制好的鳗鱼被包裹在鱼冻之中,保留原本风味的同时,又增加凉爽的口感。
这道菜应该算是皮冻和鱼冻的结合体,为保证鱼肉鲜味的浓度,特意用鱼骨吊出清汤,代替要加入的开水,让皮冻的胶质充分溶解在鱼汤中。
为呈现较好的造型,有些厨师会选择将汤汁的一半先凝结,再将肉类蔬菜和剩下的汤汁一起倒入,形成上下都是透明的外观。
缺乏胶质时,可以加入鱼胶片,凝结成冻。龙虾冻是这几年酒店中常用的高端菜品,龙虾壳加洋葱、西芹、蒜、胡萝卜、香叶、黑胡椒、盐煮成汤汁,再加香槟和鱼胶片,定型即可。
此外,冻菜还有各种老做法,咸如鸡丝冻、水晶鸭方(鸭脯改刀为4厘米长、3厘米宽的鸭方,先卤入味,再加琼脂和清汤蒸化的琼脂冻,也可做水晶鸡方),甜如桂花冻、龙眼冻、银耳果冻等。
当下颜色鲜艳的蔬菜、口感爽脆的小海鲜、去腥解腻的普洱茶,各种新元素都加入了冻菜中。关于冻菜,你有什么新想法,欢迎写下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end-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参考文献与资料、图片:名厨App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