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滋味,亦如人生。
巨鹿路851号,一扇深色窄门,无标识。只留一指纹锁进出。街道安静,来往之人撒下一轮轮行车声,很快又散去。
入门抬头,才发现“玉芝兰”三字。起先店开在成都,七载后,又在上海寻了一地,再开一枝。
店中提供不同价位的套餐,一餐亦如人生。
开胃菜有着多重滋味,从自然之味起,一味加一味,直到怪味五彩面,咸、甜、辣、麻、酸、香、鲜,局面全开,兰桂均师傅说是“耍朋友”,见花花世界。
过中之后,主菜开场,一味胜过一味,鲜味不断升,到鲍汁时达到顶峰,靠酸辣再一跃,上了新高峰。再慢慢减下去,豆瓣鳗鱼加足了鳗鱼汤,清口菜后,接上鱼香茄子,一路起起又伏伏。
是人的青年与壮年,见江湖,见岁月,也见自己,愿意以简为乐。到了最后那碗矿泉水煮白水菜,才是人生的末境,淡然为乐,但滋味长远。
这是兰桂均师傅的表达,是皮相,牵连过往。他的烹饪理念里,三方知晓为根基:知自己,了解自己的烹饪能力、心境和方向;知食材,懂本真;知食客,懂吃饭之人的需求与感受。
所以为人简单,待人宽厚,落到厨艺上,是先懂食材本真,再去调和。世间多有些轻重颠倒,过分看重调味,但兰师傅依旧坚持,以汤定味,以食材定格,以调辅料定神。
自制餐具,兼具实用经典
上海玉芝兰二楼的一间包房,一面玻璃橱柜,摆放着各种瓷器,泛着白光的鱼盘,器形夸张的青花汤盅,仿佛在博物馆看一场瓷器展,但更现代、简约。
这些都是兰师傅的创作,也是玉芝兰的与众不同之处。
读完烹饪学校后,兰师傅去了川菜厨师辈出的蜀风园工作,随后派去了日本,被精致有序的家庭料理震撼,决心开一家饱含中餐文化的家庭料理餐厅。
2007年,兰师傅关掉了自己正大热的酒楼,钻研传统川菜,开始实践自己沉寂多年的梦想。
器物是第一步,他想实用,有人信心满满地推荐设计师的作品,可一入他的眼就觉得怪,盘子中间都是花,没地方放菜,有点喧宾夺主了。且西方多平盘,中餐多以汤水融合食材,需凹凸有序,这一点也是很多设计师想不到的。
不过时是兰师傅的另一个要求,可没人能担保这事,今日的流行可能过了几年就不中看了。没人愿意接他的活,这就把他逼上了景德镇,自己做。
不懂技术的他,一上手就是“龙飞凤舞”,折腾了一大阵,愣是没一件像样的。一腔热血冷下来后,他从书摊上找了本烧瓷的专业书,才有点入了门,正经地打造玉芝兰的瓷器。
成都简阳的文物中有一条龙纹,兰师傅把它化成一条白瓷鱼盘,从经典中化来,怎么看都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是,鱼尾凹陷,可以供客人顺势挪下来鱼身上不吃的香料。
略显夸张的器具背后大多有用、有据,也多是兰师傅歧路之后的回归。
由繁至简,体察食客所需
最开始的玉芝兰菜品,并非今日模样,和他做瓷器竟是相同的路。
当初开店,玉芝兰上桌的是会所菜,“吞云吐雾”,可别人不认,“幸亏是自己的房子,做菜的也是自己,赔钱也还挺得住”。
这方向不行,就换风格,会所菜转成了养生菜,还是没人来。
这两番的失败后,兰师傅经常一个人琢磨,自我提问。那些愿意来吃饭的食客是什么人?想吃什么?是花样频出,还是简单、直接。
“40岁以上的高级白领,平日呼风唤雨的一群人,可能他们生活中更需要的是简单,也是一种极致。”他开始站在玉芝兰食客的角度思考,而非一味推行自己的想法。
原本一块牛肉搭了各种酱汁与配菜,不如给他一小块牛肉,搭上自身延伸出的酱汁,足矣。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味道,是每个人都要对应各自的需求,而非一味展示你自己的技巧,结果自然是错的!”即便是同一桌用餐的客人,兰师傅也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口味,盐多盐少,并非一刀切。
汤为底色,为食材定味
中国古语,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汤在中餐烹饪中,向来重要,焖滚煮炖,将各方食材的滋味融为一体。一锅鲜汤再用于烹饪食材,让鲜味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抵达。
只是熬汤是功夫活,是耐心活,急不来。脚步越走越快的当下,味精等调味品成为了新的、快速的、广泛的鲜味来源。
可兰师傅想做回来,即便费时费力,依旧以汤定味,不使用香精、色素、鸡精、味精及罐头食品。
金丝面中的高级清汤,别人都看大刀金丝面,颇有几份演绎,可汤才是关键,土母鸡、土鸭、瘦肉、陈年金华火腿吊汤,熬制四、五个小时,再用肉糜反复过滤沉淀物,才能清澈如水,滋味悠远。
再如一道黄鱼狮子头,先要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才能把黄鱼汤做好,厚锅将鱼汤煮粘稠后,不加味精,靠浓缩的鲜味提升味道。
汤为何用?在兰师傅的认知中,食材是人,汤是一个人的衣服,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
耐心观察,发现食材本真
玉芝兰来来往往,慕名者、好奇者、真假老饕,摸底细、学技术,也有好事者来踢馆。
温岭一乡,多产黄鱼,也擅长烹黄鱼。有人来访,见了兰师傅,第一句话便是,“我从那么远的地方,专门来吃你的饭,大家都说我在温岭做黄鱼小有名气,今天我来试试你的”。
兰师傅心里一慌,觉得来者不善。可自报家门,看了他的黄鱼菜品图后,兰师傅倒有了几分轻松之态。
“看他是调味在做菜,我做的是食物的本真,跟他没有任何的冲突。”
世间多颠倒,调味为重,可最开始时,忘了解读食材,去发现食材本来的味道。如《随园食单》所言,“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在兰师傅的拆解中,黄鱼之味由鲜味、鱼自身的甘甜味、微微的咸味组成。调味时,若咸味过重,则压味了。葱姜去腥,但用度也需谨慎,不能压鲜味。
来来往往,总有人指手画脚。黄鱼之道,有人加肥肉,容易让人觉察不出鱼的鲜味。马蹄也不能加,因为甜味大于了黄鱼的甜味,会抢了这主角的风头。
我们转化来看,分析一个食材,在脑海中绘制柱状图,有高有低,它的甜度在这,鲜度在这,酸度又在这,所搭配的食材的相应属性是基本不能超过它的高度。
但食材一经烹饪、处理,味道便会有所损失,如何能寻觅到最佳的味道?
“所以说这人就要静下心来,去观察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味道。熬一点尝一下,味道最佳了,就停火。”
这般领悟与耐心,亦是从玉芝兰开始的。
味型增减,味味相扣
汤与食材是前面两步,味道调和是最后的事情。
兰师傅看来,世间味道只分为三种:自然之味,食材本身味道,如吃到的鲜兰州百合,浸泡在玫瑰水中,不加入任何调味品,甜味均来自百合本身。
自然调和之味指火腿、腐乳之类的,两种及以上的食材经人工调和、发酵后衍生出的新味道。调和之味则是多种食材相互作用,呈现出更复杂的味道。
店中的一套菜单中,味道的增、和、减,川菜24个味型的二脉已打通,按照菜单设计者的心意走。
简单的咸味,加入糖后,是咸甜味,再加点醋进去,就成了荔枝味。如果把糖加重一点,则是甜咸味。再入醋,甜酸咸,糖醋味。
咸甜酸都有,加入泡鱼辣椒,再把姜葱蒜加进去,就成鱼香味了。味道之间其实有脉络,层层叠加。
落实到菜中,则是味道的不断上升,一味增一味,如人爬山,层层向上。如熊猫攒盒,从自然之味起,一味一味的加,到怪味五彩面,最为丰富。
从金丝面的清汤之鲜开始,到虾冻糕的鲜味、黄花鱼的鱼鲜,最后加到鲍鱼的鲜味,鲜度不断增加。
一味改一位,则是登山之后的停顿。
酸辣味浓郁的酸辣鲜辽参之后,清口改味,让人之后觉察出豆瓣鳗鱼微妙的酸。
“听摇滚之后,突然叫你听轻音乐的时候,你肯定听不下去,静不下心。那么你出去溜达一圈,走一走,把自己放松一下,然后你再听,就会发现轻音乐带给你的一种悠闲,淡定的心就出来了。”
这些即是仪式感的体现,也是体会清晰味道的方法论。
一味和一味则是两种情况,一是食材相和,常见的萝卜炖牛肉,萝卜寒凉,与温热的牛肉最相宜。日本炸天妇罗往往搭配萝卜泥。油炸食品宜上火,萝卜则可以去胃火。
另一种则是食材与时间的和,如上床萝卜下床姜,清晨吃姜,健脾温胃,劳累一天的傍晚,吃萝卜可以消食,清虚燥之热。食材与人一日内的不同状态也应契合。
聊到此处,你会恍然发现兰师傅从传统中学习,做了转化。若是细究起来,川菜中也有调和,分为三个方面,荤素结合、主辅料的调和、人与食物、时令的调和。一脉相通,只是兰师傅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更为自然。
玉芝兰的菜归属川菜,又不限于川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悠悠散着光热。
因“味”的不同关系,在讨论玉芝兰的菜品时,整体性才是最佳观赏角度,兰师傅的心思结合在菜品中,环环相扣。
四季轮转,有时候晨光跑过了7点,描亮了世间,也有时,天色还暗。
兰师傅的工作从7点开始,早起买菜,备汤备料,直到晚上11点、12点才结束。他常踩一双厚底的黑布鞋,舒适,也为了减一日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疲惫。
从凉菜到甜品,常常一个人做完一整套餐,他需考虑一套餐的营养搭配、口味起伏与平衡,也需考虑客人用餐时与用餐后身体的感受,而非一时的味蕾冲击。
采访的起初,他谈《西游记》,非大家看到的,全是妖魔鬼怪。他看到唐僧虽身无长计,却怀着一颗淡然的心,一路向前走,他正向唐僧看齐。
玉芝兰的一套餐,最后一道菜是矿泉水煮白水菜。南瓜甜暖,四季豆也带着一丝甜味。人生有些事是相似的,菜品与人品,酸甜苦辣与人生境况。吃到最后,恍然有一些感动,为菜,也为人,孤行且强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