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和累都是借口!名厨们的学习方法你也能做到!
作为众多行业中的“诺基亚”,厨师们的待机时间超长,工作时间可能从早上5、6点,一直忙到晚上9、10点,扣除中间休息的时间,待机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甚至长达10个小时。
另一特点就是“抗折腾”,工作强度大,体力消耗快。午市、晚市像战场,节奏快,强度高,高温的后厨随时可能“汗水洗澡”,如果晚上再来个宴会,整个人的体能消耗到极限。
别说学习了,连个折腾的念头都没有,只想好好躺着。但真是这样吗?为什么和你一同入行的人,火箭般提升速度,而你还在原岗位呢?
真是天赋使然吗?还是你的学习意识落后了?下了班之后,你的时间是交给了游戏、抖音、碎片化信息,还是用来学习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试一下又何妨?
工作时手脚勤快点,多向老师傅请教,这样子的学习量真的够吗?
在采访新大陆中国厨房厨师长杜才清时,他明确地提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工作之外开始的。工作时所从事的多是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能够学到的东西相对较少,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不光是厨师这个行业,在其他行业,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多是八小时之外。很多人正是掌握了这些时间,特别是晚上的完整时间,制定计划来学习,从而提升自我,厨师也不例外。
工作的辛苦外,是否没有精力来学习。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当你投入地学习自己热爱的事情,能够在思维上刺激你的大脑,增加你的精力容量,突破自我设定的极限。
所以,不要被思维里的墙所限制,尽可能多地做尝试。
明确学习目标,成长更有方向
富有激情的成长目标会引领你战胜身体的疲惫,也会让你的成长更有方向。
上海凯宾斯基大酒店行政副总厨冯伟,入行初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主厨。在两头班的休息间隙,所有人都在打牌、休息,唯独他在认真学英语。即使面对他人的嘲讽,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习计划。牢固的英语基础逐渐拓宽了他的职业选择。
大家熟悉的江振诚也是如此,他所信奉的理念就是,比别人早两小时上班,一年当两年用,早日磨练基本功。
餐厅供职时,他往往是第一位到达餐厅的员工,凭着“愿意花多少时间,就能培养多少能力”的信念,20岁就成为了台湾最年轻的法国餐厅主厨。
在向法国米其林三星主厨雅克.普塞尔和罗朗.普塞尔俩兄弟拜师学习厨艺的时候,他更是一天当两天用,工作和学习时间总和接近于每天20小时(清晨6点到凌晨1点)。在25岁那年,以最短的时间成长为该餐厅的行政主厨。
这个过程中,他的目标明确,就是把基础功练扎实。“当你对一件事情已经熟到不能再熟,遇到状况才能想到解决方法。如果你只做一次,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所以他踏踏实实削着马铃薯,一天、一个月或削一年,都有不同的体会。不断的重复会带来新的感悟。
“有一件事情是不要钱的,而且可以得到马上的功效,那就是比别人早一点上班,然后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是江振诚“偷跑法则”,“我有自知之明,如果依照我原本的速度学习厨艺,根本无法跟其他人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他们。因此,我必须偷跑。”
在制定你的学习计划时,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是才入行稳稳练好基本功,还是突破语言关,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还是不断学习新技术,研发出新菜。明确目标后,带着对目标的热情,再去拼搏。
学到的东西不断实践、巩固
广州文华东方酒店“江-由辉师傅主理餐厅”刚刚拿下一星,餐厅的总厨黄景辉,入行之初,仅用了4年完成了基层小工到总厨的历练。
当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100多个师兄弟中脱颖而出,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别人下班走了,他还在刻苦练习。
白天主动找事做,把老师傅喜欢的茶杯备好,厨房用具洗干净、摆整齐,有问题立马请教老师傅,到了晚上,他就在厨房里实操,巩固白天学到的东西,将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所得。
把一天当两天用,四年的时间有了八年的历练,这种笨办法就是他的成功法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有着学习习惯的厨师都有个小本子,记着自己的烹饪tips、突然闪现的灵感。当然,也有厨师用电子的方式记录想法。
一年在外旅行200天的已故厨师安东尼·波登,自己就常备3、4本笔记本,先手写下来,再输入电脑中,以防灵感跑掉。
笔记帮忙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之后的整理与实践更趋向理性,是学习成果的落地。
台湾著名的女厨师陈岚舒,也有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杂志上一张照片的颜色,让她想到了食材的搭配、呈现方式,她就赶紧记下来。
这之后,便是反复实践,依靠烹饪逻辑,来转化灵感,打造属于自己的菜品。“因为我们不能够让食物死得没有价值,所以必须要呈现它最好、最棒的一面,让每个人都可以知道这个东西很好。”
除了这几个大方向外,很多厨师也提到了一些更具体的方式: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省略无效社交,规划出时间来做学习;吃也是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吃,要会吃,从中汲取灵感,在实践中不断转化。
最重要的还是开始的那一步,打破固有思维,试着在工作之外,给自己加个压,充个电,说不定你的成长已经开始加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