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小吃以味为本,升级焕发新活力
传统中华小吃,长年火爆到口碑好、人气旺,最核心的秘密是什么?一定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需要好厨师加好管理,但真正做到,绝非易事。
老外眼中的“中国网红”,河沿肉饼(Beijing Pie),由五星级酒店的餐饮人一手打造,不靠噱头营销,依然得到了中外媒体的报道和赞誉,最近又入选了2018“北京必吃餐厅”榜单。创始人Luke(李琪光)认为餐厅要火,一是产品,二是故事,但如果产品不好,故事再多也没用。
小店人气妙招
受众广的大众美食
五星酒店的食材品质
重视上菜的温度和速度
Luke是厨师出身,中西餐都有涉猎,包括鲁菜、点心、西餐热菜,大学专业又是餐饮管理,因此对食材、厨艺、菜品创新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曾在多家五星级酒店工作,丽思卡尔顿、原先的北京饭店莱佛士,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担任过餐饮经理,也管理过厨师团队。21岁时开的酒吧,营业至今已12年。合伙人Gavin(陈双)是他在北京饭店的同事,也曾管理酒吧,在国外学习了餐饮管理专业。
如何确定“拳头”产品?
Luke觉得国内的低端小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想走出一条精品化路线,初衷是“以老百姓的价格,体验五星酒店的食材和品质。”
普通小吃,迈向五星精品
肉饼是老少皆宜的食物,Luke考虑到接受度高的大众美食,客户群也庞大,成功的机率就大。2015年河沿肉饼在故宫附近开业,从店名就能知道招牌是肉饼,菜单是中英文的,没有图片,像西餐菜单,颇有国际范儿。
去年餐厅经历了被迫换址,今年4月搬迁至锡拉胡同,就餐环境进行了升级,从桌椅到布置,不再是简单的快餐风格,而是充满了浓浓的老北京韵味。品牌意识也更强了,碗碟杯盘都印有“河沿肉饼”的logo,但团队没变,好味道仍然在。
Luke对厨师有要求,让他们做菜时心里想的是“我在为父母、为哥哥、姐姐做菜”,用对待家人的心来烹饪菜品。对前厅服务,他要求态度亲切,但不过多打扰客人。
好味道,永远排第一
北京有句老话:好吃不好吃,吃个热乎气儿。“一道菜的生命,它是以秒逝去的。随着温度变化,味道每一秒都在变化。”10秒入口与2分钟入口,香气和味道是不同的,Luke觉着餐厅定位人均五十元左右,最重要是吃到真材实料的美味,而不是让大好的时光消耗在摆盘上,延误上菜的时机,影响口感。“产品是根,吃是最重要的”,如果日后开人均二三百元的店,会再考虑视觉享受。
因为最重视味道,肉饼的制作就更复杂、更用心。Luke说,比如用姜为肉去腥增香,特意避免不喜欢姜的人嚼到颗粒,他们会用破壁机打成纯姜泥汁。干黄酱先炸过再入馅,香气更浓郁。老抽要分次加入,将各种调料加入肉馅的顺序和手法也很有讲究。
烙制肉饼,不断创新的N个版本
Luke是北京人,烤鸭又是北京美食的代表,有一次品尝到其他餐厅的烤鸭包后,他开始思考创新模式,决定将烤鸭作为肉饼的馅料。
烤鸭肉饼自开业以来经过了很多版本的变化,初期Luke的西餐老师刘鑫,建议鸭肉得充分去腥,于是Luke又加甜面酱去遮掩腥味,但后来他一想:鸭有鸭腥味儿,羊有羊膻味儿,还是得保留一些食材本味,而且有的食客也挺喜欢这个味道,折衷之后,他让腥味不那么重,依然很接地气。
肉饼间主管王超,每天负责亲手做饼,已拥有15年经验,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他再按照Luke的创意和要求,将一份份烙饼做得喷香四溢。
北京烤鸭肉饼的关键技巧
调馅:用熟烤鸭和生鸭腿混合做馅,比例约为1:2,熟烤鸭用来提香借味儿,用量不要过多,因为经过烙制容易老。以带皮的生鸭腿为主,去骨后打馅,先加去腥的调料:姜泥汁、花椒水、料酒,再加提味的调料:少许十三香、白胡椒粉、炸香的干黄酱、鸡精、白糖、蜂蜜,搅匀后分别加入蚝油、甜面酱,分次加老抽,避免太咸,加少许盐、1个鸡蛋,搅匀,倒入熟烤鸭肉粒搅拌,最后加葱粒,整个过程始终朝一个方向搅动。
Tips:选用京葱的葱白部分,激发肉香又解腻。葱粒不要切得太碎,保留清脆口感。关键是葱粒一定要最后放,如果葱和肉拌在一起超过15分钟就容易有葱臭味。
和面:1斤面粉,9两水,选用高筋富强粉,技巧是水要一次性加足量,烙好的饼才能软糯又不失筋道。水不能分批加入,否则面筋在与水结合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硬劲。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加盐和鸡蛋,使面团柔韧。
饧面:至少饧2小时,期间要进行一次“遛面”,即把盆底的面往上翻,使面更顺滑。最好是饧一整晚,可以饧制的更充分。表层加一些油,防止面粘皮。
做饼:面团100克、肉馅200克,包馅时采用托拢手法,将尽量多的肉馅用面团包入,再用擀面杖摊成圆饼状。
烙制:电饼铛的温度调至230℃左右,一面烙10分钟,再翻面烙10分钟,至焦黄色即可。切忌多次翻面,造成饼皮破裂,肉汁外流。
每道招牌都有与众不同的新亮点
牛肉饼是另一道招牌,与别家不同之处在于肉汁特别丰富,很多人会误认为是油多,其实不然。
河沿肉饼与牛街一家老字号合作,每天早上3点,最新鲜的牛肉送到肉铺,挑出80斤三肥七瘦的牛上脑送到饼店。牛肉做馅时加入用花椒、八角、草果等香料泡制的料水,一起打馅,让其充分吸水,烙好的饼才能口感不柴,汁水特足,突出柔嫩鲜香的味道。
猪肉饼,创新点在于加入用破壁机打细的豆豉泥,比例通过几次调整减量,既能提香增鲜,又不掩盖猪肉的味道。猪肉也是选上脑部位,打馅加入干黄酱,又体现出老北京的地道风味。芝麻酱糖饼的创意是加入了蜂蜜,烙好后有一股甜美的焦香味。
Luke听取食客的喜好,增加了羊肉饼、素饼和蔬菜鸡蛋饼。还有做餐饮的朋友建议,增加人性化的选择,比如可以选饼皮的厚度,Luke说会考虑,但对厨师而言,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他得再琢磨。
不变,就会很快被淘汰
近些年,餐饮界一些刚开始很火的店,后来突然就销声匿迹了。Luke认为它们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持续创新、升级。因为现在的食客,选择太多了,尤其是北京,尝试新菜、新口味的人数极高。这10年餐饮变化很快,未来10年,变化会更快。
开业以来,河沿肉饼始终在一点点调整,没有一成不变。“做菜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需要大胆尝试。”比如猪肉和橙子很搭,羊肉和苹果很搭,今后的肉馅可能就会融入一些水果风味。针对老外食客,很快也会加入法国露杰鸭胸肉及鸭肝配进口白松露油,还有芝士等西餐元素,提升品质。
“在店里盯3个月,不如出去旅游1个月,大千世界很奇妙,行走的过程能发现很多新鲜事儿。”Luke的灵感常常来自旅行,但他不是直接拷贝别人的产品,而是看一个大方向的感觉。有一次去日本,一家特小的店,只卖龙虾面,队伍排得很长,碗里看不见龙虾,而是用它熬制的汤拌面,味道极好。Luke也想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不久的将来,也许他就会开一家自己的特色面店。
精减,是未来餐饮的趋势
从厨师到老板,Luke的状态和观念有很大转变。当年在酒店,他就是个纯工作狂,“虽然常说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但现在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你的计划制定、管理能力和自身气质与这些经历都有关,当然也和个性密不可分。”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现在的他,却在不断做减法。
菜品数量少而精
传统美食要创新,精减菜品数量、精减工作流程是未来的趋势。河沿肉饼的热菜从40道减至30道,每个月将反响不好的菜去掉。Luke认为以后餐饮模式会不断细分,甚至一家店,可能就只卖二三道菜。这样利于提供更高质量的食材和服务,员工好上手,容易标准化操作,也能适应社会潮流。
减少餐饮人的工作时间
Luke也在为员工不断精减工作流程,希望大家能挤压出更多的生活时间,获得更好的状态,减少消极和焦虑。
“餐饮这个事儿,你既要当成生意来做,也要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把它太当生意,就容易没有魂。”Luke对未来的设想是:餐饮人的工作时间一定要缩短。每天工作5-6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多去学习、多去体验生活。员工采用轮班制,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你一起工作,否则再有好的理念、好的理想,没人和你一起实现也不行。
提到宣传,酒店出来的Luke,习惯逢年过节做一些活动,但不是当成促销的噱头,而是多一个奉献的机会,比如元宵节来店里,食客会吃到免费的元宵,母亲节能收到赠送的鲜花,等等。早些年,他只能参与BBS论坛,如今通过互联网的移动端,餐厅就有很多宣传机会,形式也更加灵活。
新时代对餐厅而言,带来了不少好机遇。现在很多人是半路出家,跨界进入餐饮界,有些店开得也很不错,因为他们有生活、有经历,有独特的思维和做事方式。
第三期小吃专题,我们将与你分享跨界餐饮人,如何将“网红”了25年的西北小吃,成功引入京城,并摆脱温度的束缚,用国家级科学实验室研究食物,打造出单品为王的小众美食。
-end-
摄影:Rain,部分图片来自名厨App用户和网络,未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