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略显俗气的话题:一颗米其林的星星,究竟能值多少钱?
对餐厅而言,在《米其林指南》评星是顶级的荣耀。而荣耀,往往能带来更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比如食客——现在的状况是,《米其林指南》指向哪里,就会有那么一群吃货走向哪里。
阅读目录
米其林,百年好吃认证
米其林,一根救命稻草
米其林在国外:富了不止一个人,而是一座城
在上海,评星上星的餐厅得到了什么?
米其林,百年好吃认证
试问世上哪个餐厅,不想被《米其林指南》盖章评星。
这本引领全球吃货的小红书诞生于1900年,最初是米其林轮胎为了引诱车主开车去吃饭,卖更多轮胎而创立。从最初免费在修车厂和轮胎经销店发放,到后来增加星号标志,启用三星分级,30年间,《米其林指南》逐渐成为美食权威。
去年9月21日,为帮大家省下机票钱,米其林指南终于来到上海,正式发布了《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名单包括1家三星餐厅,8家两星餐厅,18家一星餐厅以及25家必比登推介。发布会刚结束,新鲜出炉的“全中国唯一米其林三星餐厅”唐阁,立刻成为网红,预定排到了一个月后。
今年9月20日,《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8》发布,UV(Ultraviolet,下文均简称UV)从去年的二星晋升三星,三个月预定订单几乎订满,仅有12月底4天有空位。
如此抢手,让人不禁琢磨,荣誉之外,米其林星星为餐厅带来了多大经济效益?
米其林,一根救命稻草
直白的说,米其林星星的商业价值颇为可观,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在谈论商业价值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大多数米其林餐厅的经济境况并不喜人。在《米其林指南》推荐的所有餐厅中,星级餐厅的收入仅占所有餐厅收入的占10%而已,甚至外媒曾报道过,有一半左右的星级餐厅都处在非盈利状态中。
我们以今年的新晋三星UV为例——它可以说是全上海最贵的餐厅(目前最低价的套餐为4000一位),但根据Chris St Cavish的专访文章,这家餐厅实际并没有赚上钱。
因此,除了少数有品牌需求的餐厅(比如唐阁,背靠酒店集团支持),以大多数餐厅的经济状况而言,米其林星星可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
再以UV举例,它目前最低4000一位,最高8888一位,晋升三星后,恐怕还会提高价格。但同时,它是一家成本在2000万以上,每天(节假日歇餐)只接纳10位顾客的餐厅。目前的价格,仅仅够负担其高昂的运营成本而已。
试想一下,如果它没有米其林的名声在外,愿意花几千块来这里吃一顿饭的人自然就将大大减少。
普遍来说,一颗米其林的星星值多少钱呢?也许我们应该分情况而言,毕竟受米其林熏陶百年的国外地区,跟刚与它亲密接触的中国地区,有很大不同。
米其林在国外:富了不止一个人,而是一座城
我们先谈国外。
在它的发源地法国,曾有人仔细分析了米其林指南对餐厅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餐厅的收入上:成为三星餐厅后,餐厅的收入可提升20-30%;二星餐厅约增加30-60%;而较低星级的餐厅约增加10-20%。(数据来自特稿《米其林来到上海》,作者周凤婷)。
据本文作者鸭子君查阅,外国米其林餐厅保星压力非常大。每丢掉一颗星,意味着餐厅的收入将猛降50%左右——毕竟对于食客而言,一家丢掉米其林星星的餐厅,吸引力还比不上本身就没有评星的餐厅。
某些情况下,《米其林指南》还能带整个城市的经济。
比如去年《米其林指南 北欧》中,丹麦城市奥胡斯共有三家餐厅获得米其林一星,当地政府表示这将为当地旅游创造庞大的价值,另外还能吸引奢侈品与生活类型媒体的关注——后来《纽约时报》就将奥胡斯列为2016年值得造访的城市之一。
反应在数据上,奥胡斯去年旅客人次增加17%,成为50个大城市当中游客增长最多的。官方把这个增长归功于《米其林指南》——当然不只是美食的吸引力,还有城市的方方面面,但这本指南在国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上海,评星上星的餐厅得到了什么?
那么,米其林指南在上海影响力如何,它为上海的餐厅带来更多收入了吗?
在9月20日公布的《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8》,几乎和去年一模一样,只是一星增加4家,二星的UV晋升三星,25家必比登变为了27家。鸭子君电话暗访了几家餐厅,询问了它们在米其林颁布之后的订位状况。
三星代表唐阁:目前,唐阁晚餐最早可以订位的时间是10月16日,午餐则是10月12日。工作人员表示,自从去年公布三星后,唐阁的生意就分外火热,需要提前一个月左右预定,因此今年保星后,并没有明显感到更多客人光顾。
二星代表8 ½ Otto e Mezzo Bombana: 保持不变的二星名单中,鸭子君选择了这家意大利菜作为代表。保星之后,订位的人确有增多,但没有全满,比如鸭子君就成功预订了明晚7点半的晚餐。
一星代表Bo Shanghai:作为新晋一星,Bo Shanghai迎来了更多的客人,订位排到一周以后。值得一说的是,这家餐厅需要预付定金,每位500块,可以改期一次,如果第二次没有按时到达,则定金没收,这很可能影响了他们的预订情况。
一星代表大董:保星的大董依然火热,现在需要提前一周订位,碰上节假日就要更早,目前国庆的位置已经订满。如果坚持当天去排队,需要等待1个小时左右。工作人员反应,米其林颁布之后明显感觉人更多了。
必比登代表韩妈妈:韩妈妈面馆,人均在100块以下。工作人员反倒反应近来客人不多,颁布了米其林也没什么改观,不过去年首次发布《米其林指南》的时候,客流量的确增加不少。他认为最近本就是餐饮淡季,另外上海近来多雨,也是客人流失的原因之一。
虽然仅是订位信息,但见微知著,鸭子君个人认为米其林在上海的影响力远不如它在国外。
一方面,《米其林指南》在进入一个陌生地区后,往往都有几年的磨合期,它的权威在上海受到了比以往更激烈的质疑——毕竟在名单中,粤菜成为了领跑者,而“沪菜”在此次发布的星级榜单中只有5家。
“不懂上海”,是米其林在这里最新的标签。
另一方面,米其林指南的影响力本身也随着经济的下行在萎缩。其实在二十世纪末,它们就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推出了必比登推介,又在随后的指南中,纳入了人均在50块左右的小吃。
在中国的港、澳版米其林中,甚至特别增加了“供应地道美食的小餐馆”图标,收录了11家本地美食小餐厅,消费者仅花50港币左右就能享用,比如2009年的北角阿鸿小吃、旺角添好运点心店。
米其林指南的国际部总监 Michael Ellis曾经表示:“米其林指南是对所在城市的一种真实反映,而街头美食在香港和澳门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但显然,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必比登推介榜单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远不如星级榜单。人们谈起米其林时,仍然想到的是那些需要穿着正装去吃的高级餐厅,而非街头小摊。
总体而言,《米其林指南》的确有为上海的餐厅带去生意,但鸭子君认为,它在上海影响力显然不等同于它在法国的影响力。不过,也许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毕竟今年如此保守的榜单证明,米其林对上海这座城市,还不是那么熟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