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从妈妈美食到可追踪食材,MUJI Diner到底卖什么?

资讯 编辑/ 蔡阿七 2017.06.04

全新的MUJI Diner开张,菜品虽不完善,却提供了一种“从餐桌到农场”的可行性探索!


6月3日,无印良品在上海推出了全新的餐饮品牌“无印良品餐堂 MUJI Diner”,热议的大盘鸡、土锅饭、意面等妈妈的美食纷纷出现在餐桌上。

似乎每一次无印良品的创新之举都伴随着质疑,这次也不例外,菜单的设置是否充分考虑了食客的用餐习惯,大盘鸡等风味独特的菜品是否会破坏“素之食”的理念等等。

菜品设置虽不完善,但无印良品依然有众多可借鉴的地方,如借助情感的力量探寻地方美食,呈现故事打动人心,再如借鉴日本果蔬实名制,呈现可追踪的透明食材等,都引人思考。

加了大盘鸡,还是“素之食”吗?

640-5.jpeg

来自意大利妈妈的美食:罗勒酱意大利面

此次餐堂最大的亮点还是集中在菜品方面,摒弃了以往单一的日本风格,增添了更多地方风味。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家庭中,都有长期传承并深受喜爱的家常菜和饭食。我们亲自前往食材产地、了解那里美味的家常菜及背后的故事,同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录。把源自身体、心灵、低于之相互间纽带的各种生活智慧,以菜肴的形式展示给大众,这就是无印良品餐堂。”

640-6.jpeg

维吾尔的传统料理:烤羊排

为实践这种初衷,厨师们走访了日本三重县伊贺市、中国新疆和意大利米兰郊外,寻访妈妈们做的菜,并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讲述这些情感浓郁的菜,组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菜单:

640-4.jpeg

晚市菜单

这是一份融合了各国风味的美食菜单,你无法想象无印良品开始卖大盘鸡了,也想不到棒棒鸡和意面相遇是怎样的脑洞大开?但面对这份菜单和第一天的消费者反馈,我们不难发现这份菜单的不完善之处:

疑问1、能否搭配成一套合理完善的餐食?

尽管从世界各地搜集了风味独特的美食,亮点十足,但对菜品的整体搭配来看,这份菜单的设计就显得略微潦草,很多风格特别强烈的美食一旦相遇,必然会降低口感和用餐体验。

疑问2、大盘鸡为什么这么辣?

维持菜品原有风味和本地化改良是餐厅最难权衡的点,最引人关注的大盘鸡屡屡遭到吐槽,“太辣了,根本没办法吃”,在上海这个几乎不吃辣的城市,大盘鸡的辣度并未经过本土化改良,也未考虑到当地食客的口味与接受程度。

大盘鸡.jpg

口感颇辣的大盘鸡

疑问3、为什么没有饭了?

“我们的主食是什么?有白米饭吗?”

“妈妈,我要吃饭!”

第一天营业的晚餐时间,这样的声音不断出现。菜单中并无白米饭,特制的土锅饭由于要使用特殊的土锅,店中只有5个,加上制作时间很长,基本上要等待一个小时以上,羊肉抓饭也要等45分钟以上,因此餐厅中的饭基本断档。

640-7.jpeg

来自日本的十八种谷物煮的土锅饭

但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中,晚餐必有饭,未能考虑到食客的用餐习惯,这也是菜单设置中不太合理的地方。

疑问4、是否已经偏离“素之食”的理念?

“素之食”是依旧主打和贯彻的理念,这里的素并非“素食”,而是指食物最本真的味道,通过优选食材,以更自然的烹饪方式,少油、少糖、少盐,表现食材本身的风味。但菜单上出现的某些菜品已经不再“少油、少糖、少盐”,如用了过多油烤制的茄子,又添上了味增酱,如口味浓郁的黑醋炒猪肉和大盘鸡等,这些已经打破了无印良品的固有印象的同时,也破坏掉了最初坚持的理念。

640-8.jpeg

MUJI Diner的开放厨房

按照无印良品一贯风格,对细节的关注,服务的人性化,我们更期待日后的调整方案,能否给予餐饮行业更多的切实可行的启发。

食材实名制是亮点?还应是常态?

餐堂的用餐区域外围,放置了一个约1.5平方米的生态蔬菜展示柜,展示柜内放置了餐堂所使用的蔬菜,并以标签说明菜品名称、营养元素,还有农户的照片、食材产地等信息,附有二维码,可以扫描查找到更具体的信息。

640-3.jpeg


但这颇有亮点的展示柜却漏洞频出,标明红甜菜根的篮子里赫然放着黄彩椒,二维码扫描多次、多个后都未有反应,询问工作人员后,给出的反馈是“隔着玻璃门不太好扫”、“二维码太小了”,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尝试下,终于出现了食材更具体的信息页面,包括种植负责人、菜品档案(种植区域、日期、农事活动)、营养成分表、使用食材在餐堂制作的菜品等内容。

1111.001.jpeg

扫描二维码出现的信息页面截图

在越发重视食品安全的中国,这种可追踪源头的食材成为卖点,但在日本,这已经是常态。

日本果蔬实名制的推广是在2011年311大地震以后出现的,人民担心农药残留和放射性物质(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振兴农业,日本以东京为首的16个县的农业协会给出了安全对策,用日语讲叫“看得见脸的食品”,也就是农产品的实名制。

生产者要在蔬菜上挂上自己的名字或家里的照片,除了对农药残留的标注,在产品流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增加了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查。除此之外,还会在官方网站上向消费者公开,一键便可。这种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民众对农作物食品安全的信任,也提升了农民种植时的责任意识。

当下的中国,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与监管制度,很多餐饮从业者仍会纠结于食材的选择,特别是外来餐饮,由于与之对应的食材供应链条尚未完善,现有食材也存在着食品安全的忧患,因此,重要的食材全部进口,次要的食材选择有机食材或寻找更原始、健康的,这是目前可行的解决思路。

虽在展示层面略不完善,但无印良品已开始力行提供透明的可追踪食材,真切地看到了追求绿色、健康食材的步伐。

从农场到餐桌的上海版本

“从农场到餐桌”是餐堂宣传时提及到的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当下餐饮界的热潮。

亲自开辟、打理农场,在农场中开设餐厅,很多厨师力行贯彻着“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纽约的Blue Hill餐厅便是一例。尽管只有米其林一星,但人气颇高,据说奥巴马夫妇也是它的忠实粉丝。

640.jpg


“为食材建一座农场,让它们安居乐业,长出它们该有的味道。”

主厨Dan Barber与一群年轻的农夫默默耕耘,以一己之力用心培育食材、以期稍微改变美国人消费和认知食物的方式,餐厅的多数食材多由自己打理的百年家族农场直送,菜单不固定,根据当日新鲜采摘的食材而决定。

在餐堂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上海版本。扫描二维码之后的页面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较为熟悉的名字——五百家。早在餐堂调整之前的Café&Meal MUJI,五百家便已是高品质蔬菜的供应商。

1.jpg

五百家位于崇明的生态菜园

五百家的生态菜园位于崇明,是4位爸爸失望于当下的食品安全,自己包地、找农民为家人种菜的情形下建立的。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就成立了协作社,吸纳农民加入协作社,帮忙管理土地、种植农作物。

生态菜园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激素等,在农场采摘后直接送到每一个会员家庭中,实现真正的“从农场到餐桌”。

持续合作至今,除了双方理念的契合外,五百家生态菜园的负责人还表示,将新的食材培育方式推给大众看,将会影响到更多人对食品安全和绿色食材的关注,真正推动“从农场到餐桌”这一运动。

名厨也将持续关注MUJI Diner最新的动态及“从农场到餐桌”的更多内容,若对MUJI Diner有更新、更专业的认识,也可以留言给我们,提供你独到的视角!

-end-

蔡凯伟.jpg

图片来源网络 未做商用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