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东西方烹饪之道的Alan Yu,对菜品的本地化改良有着源自传统的切实建议!
卸任一家意大利餐厅的行政主厨后,Alan Yu似乎“隐退”了。
守在外滩,连开了两家店,高端的法餐厅Le Rivage和法式小酒馆Alan’s Bistro。两家店藏身在黄浦公园的一片绿地中,绿意盎然,行人罕至,谁都不能料想,喧嚣处还有这等宁静。
自主经营餐厅,于Alan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增加了更多运营方面的考量,但他更看重的,是掌握了更多主动权,能够更自由地呈现自己的美食愿景。2月份新店,他选择了自己一直钟爱的餐饮形式——Bistro,价格更亲民,菜色也很经典,他的想法非常简单,降低门槛,不降低品质,让更多人更轻松地品尝到法餐的美味。
生长在美国的Alan自带美式笑容,让人放松,拍摄间隙,还不忘和备菜的年轻厨师打趣,并无所谓的名厨高姿态。理工科的背景,让他做人论事,严谨有序,例如我们讨问“法餐如何进行改良更对中国胃?”,他先给出了三方面的考量:
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向传统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做更多味蕾体验。
考量食材后,再做菜品的本土化的改良。
看似所有人都会说到的内容,实则内有玄机,深谙东西方烹饪之道的他有话说。
每一位青年厨师都有名厨梦
与Alan初见面是在一次烹饪培训现场。
彼时他正在台上,面对着20多位新鲜的厨师面孔,激动地说道,“There is no creation without tradition”。他反复告诫年轻厨师传统的重要性,只有弄懂传统,你才有可能更踏实地走下去。“现在有些年轻的中餐厨师,把心思都放在摆盘上,能把凉菜摆热了,把热菜摆凉了。”
再聊起这个场景时,他给我们看了当时一个学员发来的照片,望他指教。盘子很大,中心盘踞着像树枝一样的棕色酱汁,边缘是类似萝卜糕一样的点心,别无他物。他无奈地摆手,不知如何回复这“好学”的年轻人。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Alan身上,也是很多成名的厨师会遇到的。像大众熟知的台湾主厨江振诚,曾在讲座中提及,现在很多年轻厨师学东西,很容易学到皮毛或形式,觉得摆盘洋化一点,加几朵花点缀一下,就是创新了,而非真正思考经典菜中的精髓是什么。
Alan感觉,当下的很多人都未曾真正的领悟厨师的修炼。很多年轻人觉得做厨师简单,学一年就能做出美味佳肴,成为“名厨”,自此扬名,这种想法太过浮躁。
从传统中学会举一反三
与浮躁的名厨梦相反的,便是Alan所提倡的,以扎实 、诚恳的态度对待厨艺。
在Alan’s Bistro厨房中工作的,几乎都是年轻的面孔,不超过25岁,他希望这些年轻厨师能够经过至少两三年的工作,真正领悟“There is no creation without tradition”。
在三个月中反复做一道传统的菜,在重复中不断思考,食材为什么会这样搭配,食材有什么样的特性,怎样的烹饪环节会将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最大。
这些都是需要从传统中学习的,并以此打好基础,“你的烹饪手法,来自你看过的、试过的、做过的,从这个里面你才有资格去创造新的菜。”就像曾经跟随Michel Richard的8年历练一样,每周工作90小时,每天基本在13个小时,踏实学好法餐的每一个环节!
正是这样对传统的不断探究,让他的烹饪更自由。“任何一个食材摆在你面前,你能做出五种不一样的做法,每一样都很好吃,都很有创意。”
法式血鸭的惊喜邂逅
对于探访美食,他有些执拗和疯狂。还在纽约工作时,就曾为了芝加哥的一餐饭,提前一个月订位,当天直飞,吃完第二天再回来上班。
即便现在厨艺渐趋成熟,他仍要求自己不断出走、探访,“作为厨师,必须长时间学习,其他厨师用来什么材料,做什么菜,你要不断更新你自己。”
近几年他的目的地多集中在欧洲,去年是意大利与英国,前几年多是法国。他并非单纯的旅游者,而是做好完善的攻略与预定,亲身体会每一家餐厅的独特之处。
采访时,他打开微信的朋友圈,借助图文,一条条解说年初的日本东京之行,法餐、鳗鱼饭、拉面,一星期内他探访了众多名店。
待到一条关于法式血鸭的小视频出现时,语调突然高了起来,语气中略带得意,像寻得了宝藏的孩子一样。
小视频中服务员转动压榨机,出口处流出鸭血,混合入酒精加热的混合酱汁(葡萄酒、鸭汤等调和),制成鸭血汁,之后再搭配鸭胸肉一起食用。
制做法式血鸭的压鸭器
这道法式血鸭有着百年历史,1890年,法国著名餐厅La Tour d’Argent(银塔餐厅)的新主人Frédéric Delair以传统的烹饪方法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血鸭烹调和用餐方式,从此这道菜一炮而红。
烤鸭胸伴鸭血汁
“口感有点像红酒汁,有酒香味和鸭肉的味道,因为有血,所以有点腥,加了很多黑胡椒,又有一点微辣的感觉。”
虽然20多年前Alan也曾尝试做过,但现在他更希望通过切身实地的体验,唤醒记忆,去发现经典菜品的精髓所在。
本地食材替代法,还不是时机
Alan所探访的日本,不仅有众多传统优良的米其林法餐厅,还有着改良后的日式法餐,这股风气的起始便是日本皇室国宴,厨师们运用本土的食材,结合法餐的烹饪手法,打造出日式法餐这一新菜系。
但这样的改良思路在中国似乎行不通,“经典和改良之间的平衡,绝对离不开食材本身的质量。”在匠人精神盛行的日本,Alan感受到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食材培育精神,日本的农人更加注重品质,数量是其次,因此,他们的胡萝卜等蔬菜都带有原始、纯正的味道。
在中国,优质食材的供应仍在不断发展中。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餐饮进入中国,与之对应的食材供应仍处于调整阶段,维持现在的平衡状态已属不易,另一方面,中国人食不厌精的品性和对食品安全的不断反思,回归本源,追求食物品质也将成为下一个重点……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加减法解决烩饭的水土不服
米饭竟然是硬的!吃两口就腻死了,吃不下了!这是许多人初次接触西餐的“吐槽”,似乎外来饮食和中国胃总有着不可调和的地方。
无法大刀阔斧的替换食材,Alan所想到的,便是寻找到经典做法中当地食客不能接受的地方,用细小的烹饪手法进行加加减减。
身为中国人,加上儿时父母曾经营一家粤菜馆,在厨房浸染多年,Alan Yu从对国人乳糖不耐受症有着很好的认知。在奶酪与黄油大量使用的西餐,他所做的调整便是加加减减,实现口味与用量之间的平衡。
“意大利烩饭中有大量的黄油与奶酪,传统配方中的分量对外国人来说,是可以适应的,但对国人来说,会有一点点腻的。”为此Alan会适当做加减法,将原先奶酪的分量减少,再加入另一种风味浓郁的奶酪,黄油的分量适当减轻,保持了风味浓郁的同时,也不至于口感上太腻。
现场烹制的煎鹅肝配煎白芦笋
更细小的调整,便是在日常的烹饪过程中,不经他解释,你根本看不出。烹饪菜品时,他选择了白芦笋,在牛奶里浸过后,准备黄油煎制,但黄油热了后都不见他下芦笋,待到黄油炼到金黄色后,才见白芦笋下锅,沸腾起一阵香气。“这样处理既能将白芦笋煎黄,色泽更好看,又能减少黄油的油腻感,带点果仁的香味,让国人更能适应。”
在另一道黄油煎虾的沙拉中,他也会多增加蔬菜的比例,来解除油腻。
Bistro中颇受欢迎的大虾沙拉
在传统中了解食材属性与烹饪技巧,在味蕾体验中学会不断更新、延展,最终依据食材的属性作出判断,这便是Alan菜品改良的思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最重要的源头还是传统!
-end-
摄影师:Heifetz。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做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