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Sharman One Star House Party创始人/主厨
他从曾是世界第一的NOMA餐厅辞职后,就开始了自己在美食国度的游历梦想。他不会提前设计菜单,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大街小巷寻找灵感。逛菜场、觅美食,翻山越岭的找食材;聊历史、谈趣闻,观察当地人与食物的关系……激发出新的灵感后就可以火速打造出一间“One Star House Party(星级快闪餐厅)”,为当地人呈现一张现学现卖的晚宴菜单。
▌厨师既要做菜又要饲养动物
15岁时,James Sharman在伦敦附近的莱斯特小镇生活,白天上学,晚上和周末在一家餐厅以厨师身份打工。餐厅后面就是他们的农场,厨师既要做菜也要喂养动物。虽然后厨工作有时充满了危险性,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一切都令他着迷,尤其是厨房的环境和氛围,让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从那时起James便对厨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干了2年后,James正式在英国的几家餐厅入职了,2011年开始他在著名的Tom Aikens餐厅工作了4年,之后去了丹麦的NOMA。说到NOMA,James认为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但我需要更有创造性,将自己的想法能迅速付诸实践。”
▌“快闪”梦想从离开NOMA启程
2015年,当James从NOMA辞职后,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计划。他来到中国香港,对打造星级快闪餐厅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结果生意不错,实在忙不过来后,他又叫了一些以前的厨师朋友一起干。虽然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承担,但James觉得这个项目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体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同时,他也会把自己的经验带给当地的人们。
团队成员都喜欢旅行,这是他们走到一起最大的“粘合剂”。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饮食特点开始,然后遇到不同的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吸取灵感,作为定制餐厅菜单的亮点。他认为团队成员中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同,产生的思想火花也各不相同,对他而言,这种游历式的灵感激发,便是新菜单的灵魂所在。
(寻找世界各地的优质食材是他的乐趣之一)
▌正在世界游走的餐厅
星级快闪餐厅不是一家普通的餐厅,James带领着这个六人团队,以海外快闪餐厅的形式为食客们打造出戏剧化、派对般的用餐体验。他用一种创新理念打破传统餐厅的场地限制,建立起了独具眼光的饮食文化。他绕着地球一路行走,一路演绎世界各地的经典美味。
他计划用20个月的时间完成此次游历,每个月去1个城市,用3周的时间考察当地食材、制作餐具陈设,为接下来为期1周的晚宴做准备。每次都像新开一家餐厅似的,根据当地特色,3天写菜单,2天做家具, 5天时间他们就可以把一家全新的“餐厅”打造出来。目前他们已经去了纽约、首尔、胡志明市等地,北京是其中的第6站。
这次来到中国,James带着团队先去了成都和杭州。当他外出吃饭时,会自然而然的注意当地人就餐的细节,诸如小动作、微表情之类。他观察很细致,对方看食物的一个眼神,不用说,就已然了解了食客对它的看法。他能感受他们眼神中对食物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小时候就对这种味道产生的依赖。他总会关注人与食物的关系,人对食物的反应。而且,他发现中国人一聊到美食总是显得兴致勃勃。
(“集装箱”式的活动厨房)
星级快闪餐厅是移动式餐厅,简易的厨房由一个集装箱式的操作台组成,可以快速组装或拆卸。James就在这上处理食材、制作菜肴。当活动结束,厨房又变身为真正的箱子,装上厨具,就能跟随他们去往下一个城市。
James也会观察街边小吃的摊主,看到他们的食材都是就地取材,有什么做什么,用一些小技巧就能将食物做的很好,技巧也非一成不变,而是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吸引不同客人。James认为这也是快闪餐厅的灵感来源之一,他要带给客人与众不同的味觉体验。
至今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一顿美味又廉价的四川火锅,人均45元人民币,但却好吃到爆。虽然他对辣味并不感冒,但他喜欢辣椒的香气、味道融入菜肴的感觉。还有在成都吃到的八宝鸡翅,鸡翅去骨后填入糯米、栗子、猪肉末等,弄得又大又鼓,也非常美味。
(新菜单中功不可没的红花椒)
在成都,他跟随当地的农民,发现了树上的一种果实,麻麻的,类似浆果、梅子的口感。后来经四川厨师辨认,原来是一种红花椒,摘下来就可以当鲜花椒使用。接着他又倾听了不少当地人关于食物的故事。最后,他们将一批竹子运到北京,手工制作了一整套竹制餐桌。
星级快闪餐厅北京站落户在三里屯的瑜舍酒店,将酒店地下一层的会议场地Bei Space改造成了个性十足的“非餐厅”风格。他们把在中国各地接触到的不同食材,以及了解到的食材与当地人的关系,都倾注在了这次北京菜单的制作中。
(团队成员Kevin McCrae亲手制作的竹子餐桌,他既是厨师又是木匠 )
(现场手工制作餐勺)
▌疯狂的鸭子= NOMA技巧+四川风景+北京烤鸭
James认为只有经得起时间才能称之为经典。他在杭州吃了历史悠久的叫花鸡,了解到菜品的起源,他说有意思的背景文化、故事传说都能激发他的灵感。于是北京菜单上的这道“鸭身配莴笋和四川辣椒”就是他将四川的风景和调料,比如当地的辣椒、花椒,与北京烤鸭和NOMA的技巧相结合而成,运用了东西融合的方式。其中,他用花椒粒佐味,在烤鸭子时把花椒枝干当柴火用,又将花椒叶磨成碎,散在菜肴上。
(融合三地特色的鸭身配莴笋和四川辣椒)
他对中餐技法的掌握主要在于拜访了2位中餐师傅。他和北京瑜舍酒店京雅堂的行政总厨李冬师傅学习了烤鸭的烹饪技巧,学会了把鸭子的内脏取出来做菜,但他进行了创新。他还跟北京瑰丽酒店乡味小厨的厨师长柴鑫师傅学习了三鲜炉肉的制作,用明火烤肉,烤至微焦,刮掉黑色部分,继续再烤再刮,重复数次。James兴奋地说:“做出来的肉好吃至极,是我这辈子目前为止,吃到的最好吃的猪肉。”他认为中餐入口后,舌尖的触觉、滋味以及口感都和西餐有很大不同。
(白萝卜也是北京菜单中的“新宠”)
James表示:“中国拥有广阔多样的地理环境,烹饪技艺和种类繁多的本地食材不胜枚举,很多灵感素材都让我有了发挥创意的欲望。这次北京之行可以说是我们团队迄今为止最大的创意项目。”晚宴的每道菜式都由厨师轮番亲手端盘奉上,并采用了颇为绅士的跪式服务,他们用旅途见闻为佳肴佐味,为中国食客呈献了7场不同凡响的美食体验。
James觉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的食材和其新鲜度,餐厅主厨亦会如此关注,也许特别便宜的食材就会慢慢没有市场,而逐渐消失。中国南方的食材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出名,这次发现北京也有很棒的,比如海鲜、荞麦等。尤其他在一家四合院内的私房菜馆尝到了宫廷菜,印象深刻。他觉得在中国就餐氛围和方式与西方不太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一起分享食物,边吃边交谈,彼此可以更好的吐露心声。James 认为大家能真实的相互交换对食物的不同看法,这点对他而言特别重要。
▌我和米其林开个玩笑
据James观察,中国的主厨直到近三四年才开始想要做一些创新的、不太一样的东西。他认为米其林进入中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提升大家对中华美食的关注度,同时在某些标准的条条框框中也会抑制厨师对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当某家餐厅菜品特别出色,而其他方面没有达标的话,就不容易入选星级评定。“我自己会更注重食物和服务的体验感。某种意义上,快闪餐厅名字中的‘one star’其实是我对米其林的一种讽刺。”
(用左手书写世界各地的特色菜谱和背后有趣的故事)
▌周游世界,重塑创意美食
James每天睁开眼睛就工作,几乎18-20个小时都在忙。但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充满了自由和意义。他说:“环球游历对我而言是终点,也是起点。”等游历结束,他会写一本书,内容便是此行的经历和世界各地以及他自己设计的特色菜谱。
也许去的地方多了,跟不同人的交流,看过万千景象,领略人情冷暖,会更加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启程不是为了出发,而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作者:刘睿
摄影: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