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吴英楠:新晋总厨,愿你道路漫长

餐饮IP 编辑/ 宁凝 2016.10.21

吴英楠 北京四季酒店行政总厨

时代大不一样了。

二十多年前,厨师行还远不如如今光鲜。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的少年吴英楠,自行评估了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学摄影,做野外摄影师,专拍野生动物。拉风,MAN,充溢了探索精神。但根据当时的成绩,不一定能考得上。于是机缘巧合外加命运使然,他没读大学,而是就近进了自家附近的劲松厨师学校。

师出劲松

这是当下最值得深究的京城厨师名校——因为,北京厨界最知名的京籍名厨们,基本都出自劲松。他们今天的长成,代表了劲松厨校(劲松职高,下文皆称“劲松厨校”)作为优秀厨师孵化器不可磨灭的功力。

而在当年,厨行是“下策”之选。吴英楠踟躇回家跟父母商量想学厨。他们没反对,反倒是支持。这对开明的父母告诉儿子:你自己想好了,喜欢,就坚持去做,我们一定支持你的选择。

几年后,当吴英楠从德国学成归国,凭优秀德语口语,本可以进外企做双边贸易,但父母还是鼓励他“干一行爱一行”。也正因这样,吴英楠经历了二十年的酒店系统洗礼,一路顺遂,成长为了今日的四季酒店行政总厨。

北京爷们,接地气,没虚的。吴英楠直言,当下最骄傲的人生大事,还是“做了(四季酒店)行政总厨”。这个梦想,从他当年进劲松厨校、继而去德国深造、又选择回国、辗转多处,从未变过。这一天来得不早不晚,恰恰正好。

劲松厨校系统出身的主厨们,最显著的标签,除了成就大,即是“团结”。每一个有劲松厨校背景的厨师,提起当年,都不会越过一个人。吴英楠也一样。以这个人为圆心,周边“簇拥”着一圈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厨界关于“劲松流派”的传说。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劲松侯老师。侯老师大名侯德成,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来岁的侯德成就做了劲松厨校的西餐老师,当年的他,仅比吴英楠他们这些学生大十岁。不同于一般老师,他的课除了专业过硬,还风趣、有料,吴英楠形容:根本不可能会走神。

侯老师在劲松厨校教了多年西餐,如今桃李满天下。他和他的学生们,二十年来,深远影响了北京厨业、餐饮界的格局和进程。你我的舌尖之欢,就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炼成德国

 一九九四年,劲松厨校二年级学生吴英楠从中餐专业改学了西餐专业。一是跟侯老师接上了头,二是赶上了一个交换项目。那年,劲松厨校跟德国大使馆合作,输送30名学生去德国“交换”两年,90名里挑30名,吴英楠很幸运。

他们先去德国大使馆学德文,然后随机被“发配”往德国三十个不同的城市。吴英楠去的是小城伯布林根,当地有个最知名的老牌西餐厅Remsstuben,当年很厉害。吴英楠成了该西餐厅的“学徒”——这是交换的一部分:实践。

刚赴德意志,语言差,报酬低。没多久就因语言不通捅了个大篓子。某天,主厨兼老板让吴英楠处理一盆熬了几个小时才熬成的汤。吴英楠会错意,转身下楼,就把汤倒了。拎着空盆回到主厨面前,这位德国老先生气得大发雷霆。但很快他就恢复了欧洲人的职业素养,首先跟吴英楠道歉,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问题。其次,加紧了吴英楠的口语陪练课程。

半年后,吴英楠口语突飞猛进。老板夫妇也涨了吴英楠的薪水,他们很喜欢这个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中国小伙,老先生曾说:如果在中国的你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努力,以后我们欧洲就完了。你们一定会超过我们。

吴英楠在德国的修炼,足以影响一生。首先,他确立了严谨的专业职人素养。其次,开拓了眼界。西餐学科,庞大冗杂。足够地看,就是饱满的学。而欧洲人对Chef的尊敬,也让他更坚信了自己入行的初衷。

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老板夫妇的“培育”,他熟谙了西餐系统里的各个门类,各个环节。这也让他打下了能统领全局的牢固功底。

他在伯布林根待了两年。期满前,老板夫妇颇不舍,一直想通过各种方法留住他:例如鼓励他找个当地女朋友,或者试图钻一下当年德国法律的空子。前者被吴英楠婉拒,他想念父母,尽管有人追求,但不太敢轻易谈恋爱。后者——那时德国失业率已增高,政府严控外籍人员的在德工作签证。在这种前提下,老板夫妇还是突破重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吴英楠很感动,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国。因种种原因,再也没回去过。

后来听说,老夫妇已经去世……而更令他扼腕的是,当年,老先生曾千里迢迢来北京,去劲松厨师学校打听他的消息。那年代通讯不像现在发达,老先生没能问到,就遗憾地走了。等吴英楠知道,已是很久之后的事。

多年来,吴英楠一直过着团结紧张的厨房工作,空闲时间不算多。所以他只能委托去德国的朋友帮他打听老夫妇与他们餐厅的消息。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原地祭拜下老夫妇。那里,也有他失散的青春。

 安于四季(酒店)

回国后,吴英楠即开始了酒店之旅。当北京还仅有几家五星级酒店的时候,吴英楠进了北京王府半岛酒店,这是他的“酒店第一次”。后来辗转了多地,还在三亚文华东方酒店待了两年。每到一个新地,他都会遵循当年在德国培养起来的习惯,认真,专注,勤奋。巩固与新知,一个都不能少。

他做了8年酒店行政副总厨,这个时间并不短。8年修炼,于他而言是个漫长的沉淀。沉淀,亦是锤炼的一部分。对内,厨房有琐碎的日常流程,亦有人员管理。对外,还要保持与客人的沟通。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把好时代脉搏。

吴英楠很喜欢当下这个时代。厨行受到了更多关注和认可,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局面。业内精气神满满,对外交流多多——这种巨大的变革就是鼓励,值得每个从业者为此继续努力,也必将影响更多热爱美食的人前仆后继。一个行业向来就是如此向前推进,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吴英楠的上一份工作,即是四季酒店首任总厨——知名烹饪大师Martin Knaubert的副手。两人私交甚好,Martin离开四季酒店,还一度邀请吴英楠跟他一起去夏威夷就职。但在人生的节点上,吴英楠这次依然选择了“留下”。

北京,是他的家乡。有他热爱的平民本土美味:卤煮、炒肝、涮羊肉。仅这一口,就难以割舍,更何况,还要面对至亲的分离。

采访当日,他略显疲惫。四季酒店的所有中西餐厅、宴会、饼房,都由他来管理、磨合、调控。这不仅仅需要作为一个总厨专业性上的领袖能力,还需情商上的粘合力。

100多人的庞大团队,其实磨合起来,都是琐碎。

但吴英楠并不惧磨合。

他的自我评价是: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达到最顶级的沟通。

每个Chef都有对自己专业性的自信和坚持,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当面对团队与集体,常常就需牺牲下自我迎合下全局,调整,对于一个酒店餐饮团队来说,就是刚需和日常的一部分。吴英楠面对磨合,很直接,用北京话说,就是“直给”。他会很真诚地给出建议,“你试试,总归要试试,也许会更好呢”。

每天早7点30分到厨房,开始忙碌,一直持续到晚上。回家时间,没点。一天基本上12个小时以上“长”在酒店。这位新晋总厨的工作充实、丰富,充满了存在感,吴英楠享受其中。一年四次的应季新菜单,各种节日活动,推新美食节,考验的不仅是经验,还有创新力和应急能力。他热爱与时俱进,但不会盲从。革新需要合理性,他深知这一点。

新菜单中的惊艳菜,特推三道。一道是“慢煮银鳕鱼配利比里亚火腿及香草菜花泥”,一道为“轻煎鳌虾配菠菜蛋糕及珍珠脆片”,另外一个是“桃木熏和牛配双色甜菜泥”。仅从菜品来看,从业者或许即能参出这里的求实、朴素以及对食材搭配的美学。

慢煮的银鳕鱼口感更升华了水润,恰好中和了利比里亚火腿材质上的“干”,但秘密其实在于火腿是烘干后打成粉洒在鳕鱼上,几乎达到“入口即化”……配红酒腌制洋葱平衡味蕾。而配的香草菜花泥,又平添不少清新甜美。

Snip20161014_40.png

(香草花菜酱黑鳕鱼、佐腌制红洋葱、圣丹尼火腿粉)

鳌虾这道,首先美轮美奂。鳌虾是舌尖上的奢华体验,菠菜蛋糕和珍珠脆片更烘托出丰富的味蕾层次感,巧妙的是珍珠脆片,西米露先煮,再烘干,后炸,脆脆的,跟鳌虾的Q弹在舌尖上相映成趣,实在俏皮特别。

Snip20161014_41.png

(轻煎新西兰海鳌虾、佐菠菜蜂巢蛋糕、脆米饼、清汤泡沫及鲻鱼籽)

桃木熏的和牛,重在让食客体验熏和牛极致的美感。双色甜菜收尾的既平衡,又健康。

Snip20161014_42.png

(铁扒桃木冷熏和牛、双色红菜头酱及风干皱叶甘蓝)

每年吴英楠都尽量保持两次旅行,一次国内,一次国外。一边是旅行,一边其实也是“发现”与“采集”之旅。米其林餐厅,能订上,就去试。

“学无止境”。行政总厨生涯才刚刚开始——吴总厨,前方道路漫长,期待更多美味。

xiaotu.jpg

 吴英楠@餐饮IP

 03.心态

做厨行这么多年,有时是升,有时是降——但都是我的主动选择。因为热爱,所以更在意收获。很多普通五星酒店,就一个餐厅,早餐弄好,自助弄好,一天就差不多了。但我更在意挑战,而非安逸。所以也往回跳过,主动降级,就是为了得到真正的学习和锻炼。不用在意表面的头衔,学成自己的最重要。

 02.管理

管理团队,更重要是真诚待人。终归大家要坦诚沟通、讨论,以求最终一起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去规避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单位情商高,在家情商低。同事手被烫一下,或者工作做得好,我会记下来,多问一句,多表扬一下,他心里就不一样。

 01.美学

美观和美味缺一不可。但味道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定先把味道做好了,才能想去摆盘。最终通过美器,加上摆盘,才是真正当下的、现代的美食。

作者:李幸菲

摄影:陈曦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