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出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眼前这位天秤座的行政总厨是北京人,幽默可能是北京男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将这一点作为自己的灵感火花,在餐厅后厨大胆研发,在创意的疆界自由驰骋。为生活,为平凡的一餐增添一抹惊喜,是他对待食物最美好的心意。
(啤酒是他的心中大爱)
露天的遮阳伞下,凉风习习,侯勃然端起刚才作为拍摄道具的啤酒,乐滋滋的喝了一口,带着京腔儿说道:“记忆中1981年那会儿,从我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就不怎么在家,常年在国外跑,总是飞来飞去的。但他每次回来,就会带很多好吃的。”原来,侯勃然的父亲是一名翻译工作者,在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他已经能经常吃到来自日本、瑞士、德国等地的进口小食。喜爱美食的根源就此扎下,并如一棵小苗在侯勃然的体内自然生长。
因为喜欢,所以进入厨师行业成了必然,侯勃然从学校毕业后考到了烹饪院校,那时主要是作为北京凯宾斯基饭店的定点代培,上午学英语,下午跟着各餐厅的外国厨师长学习专业课。刚接触厨艺那会儿侯勃然特有热情,只要新学了哪道西餐,回家就做给父母吃,虽然只是最基础的传统炸猪排、洋葱汤,但看到他们频频点头,侯勃然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曙光,就在快绝望的那一刻绽放
侯勃然说:“年轻时也曾想过放弃,刚干三四年那会儿,觉得酒店是论资排辈,师傅不走,你永远没有升职的机会,虽然很热爱厨师这行,也已经是厨房领班,但感觉前途茫茫,一直看不到希望,当时心想如果干到第十个年头,还没做到厨师长,我就不干了。”可水到渠成这事儿真就发生了,当他入行满十年,迎来了就任厨师长的机会。“当你想要放弃时,再坚持一下,逆境中也许就有了转机。”他笑着说,其实当时也就那么一想,并没有真的实际行动要离开这行,毕竟从业这么多年,一下放弃对自己也是不负责的。而且酒店的待遇比那时的社会平均工资高出三分之一,收入也可以,所以当自己一想到要放弃就还是下定了决心依然坚持。
2008年以后,社会大环境有了新变化,北京陆续开了很多高端酒店,新的机会也增多了。于是,侯勃然又有了两次升职的机遇。说到心愿,他目光坚定,“将来,如果我能干到国际酒店的行政总厨,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了。虽然很难,但还是有机会的,这跟个人的努力和机遇都分不开。”
做别人没有的,创意才是新卖点
现在整个餐饮业竞争都比较激烈。基本上,一道新菜或一个新颖的元素流行几个月便会过时,必须不停更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和趋势。侯勃然每天都上网看资料,研究国外的菜谱,尤其是食材搭配、特殊的配料与做法。在北京只要有新的酒店开业,他都会去看看人家菜品的搭配和摆盘,有哪些新意可以借鉴。信息化时代要随时推陈出新,跟上流行的步伐。客人不单单对于食物的口味要求变化,而且出品的外观也要新颖漂亮。侯勃然说:“要不停的学习他人的新鲜理念,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做一成不变的事。”
(来来来,吃一口“煤灰”!)
侯勃然创作新菜的灵感是“所见非所得”,比如这道竹炭蜂窝煤豌豆黄,他幽默的说菜品创意是由他儿时玩蜂窝煤和炉灰得来,并在摆盘时用一把小铁锹代替勺子使。还比如冰岛金红鱼马卡龙,看似是甜品,实际上口味咸鲜,是一道荤菜。
(冰岛鱼肉做的“咸味马卡龙”)
川椒牛排也是侯勃然自己研创的美味之一。灵感从水煮牛肉演变而来,用四川的麻椒搭配澳洲牛肉。他说很多中餐师傅会在牛肉中加石粉,虽然口感很嫩,但已经改变了肉的组织肌理,所以他还是会选择品质较高的进口牛肉,对肉本身无需过多处理,但调味时他将中餐的很多原料及手法融入了其中。
侯勃然非常鼓励员工研发新菜,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甚至允许每天都有变化,前提是和他沟通,用“红线标准”把一道关,只要别出格怪异,他便不会干涉太多。但是对餐厅已经制定好的零点菜单,烹饪时少一种调料都不行,这是为了保证出品的稳定性。
厨房充满惊险、乐趣和荣耀
“把我扔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都能吃,身为厨师,我不挑食。”聊到滋味独特的菜肴,侯勃然说原先他做宴会菜,各国使馆经常举办活动,当地厨师会教授菜肴的制作方法,埃及菜、秘鲁菜、罗马尼亚菜、南非菜等都使他开阔了眼界。侯勃然说接待土耳其总统的宴会是最紧张的一次,总统的保镖全程配枪在他旁边监督做菜,每一种原材料都要他先尝过之后再给保镖尝,最后做好的菜肴才可以给总统吃。这样的经历让侯勃然至今难以忘怀。
“厨师这一行还是很有乐趣的,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每天面对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时令使用不同食材做不同的菜。如果是枯燥的办公室工作我可干不了,想想头就大。其实我更想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现在,侯勃然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七点进入厨房,晚上忙到八九点钟下班,到家后和家人聊聊天,喝杯啤酒,睡前再看看半小时闲书。
侯勃然觉得在酒店工作时间长了,必定会产生感情,从最初生意不好到客人越来越多,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所以他有一个爱好是收藏自己的厨师服,尤其绣上了名字和职务,因为看到职位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是荣耀也是人生的成长纪念。
(敬业的同时也向往自由不羁的生活)
生活与工作,站在天平的两端不摇摆
侯勃然努力工作,也热爱生活。他喜欢踢足球,从20岁踢到38岁,左边锋、中后卫都当过,终于在踢了两次前锋严重受伤后,终止了自己的足球生涯。说到往事他还是很自豪,在王府半岛组织员工参加的足球联赛中,他们有自己的球队,成立了一支“厨房队”,总厨说谁进一个球,就奖励一天工休,于是斗志昂扬的“厨房队”成为了历年的年赛冠军,从未输过。
爱踢球,也爱旅行,侯勃然走哪儿都喜欢琢磨美食,自然也有避免不了的“职业病”。有一次他带着家人去上海吃生煎包,看到长龙一般的队伍,儿子说旁边也有,为什么非要吃这家,天天尽跟着他排大队了。侯勃然说:“排队自然有它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时间紧,不会无缘无故浪费自己的时间,你得看看人家为什么好,好在哪儿。”平时在北京,他也会开车带着儿子在南城的胡同寻找老北京小吃,比如虎坊桥一带的灌肠、卤煮、爆肚等,尤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味道做的都很棒。
曾经,因攒出了长达一个月的年假必须休完,于是侯勃然开着自己的吉普车带着爱人和儿子,从北京一路经山东到达内蒙,5000多公里,20多天,走走停停,累了就在当地住下。侯勃然说能自驾去一次西藏是他多年的梦想。
作者:刘睿
摄影: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