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横亘在我左手手腕口处的疤痕,像一个椭圆形得湖,边缘带着点不平整的弧度,是我厨艺路上最特别的"勋章"。它的来历,要追溯到我刚入行时,在一家川菜馆当学徒的日子。 那时我还是个毛头小子,对"锅气"的向往让我对颠勺有着近乎执拗的热情。师傅总说:"颠勺不是蛮力,是巧劲。"可我急于求成,总想着快点上手,把所有技巧都一股脑儿地使出来。记得那天,师傅让我练炒一道川菜小炒“”肝腰合炒,要求火候要猛,动作要快,肝腰才能脆嫩。我心里一急,握锅铲的手劲就没控制好,手腕一翻,滚烫的热油和着刚下锅的肝腰"哗"地一下溅了出来,正正砸在我右手用力支撑锅柄的手腕口位置。"滋啦﹣-"一声,伴随着皮肤瞬间的灼痛感和师傅紧张的呼喊,我才意识到自己闯了祸。那一瞬间,眼泪差点没忍住,但看着师傅严肃的脸,我咬着牙没吭声,只是默默地去水龙头下冲了冲。伤口很快起了水泡,又红又肿,连握锅都成了难事。师傅一边给我涂烫伤膏,一边说:"学厨,手是吃饭的家伙,可得小心。这疤,是你成长的印记,也是你用心的证明。"那道疤没有留下狰狞的痕迹,却成了我手上最特别的存在。它不像别人手上厚厚的老茧,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劳作磨出来的,它带着一个青涩学徒莽撞和第一次受伤的疼。后来,我慢慢长大,从学徒到厨师,从只会模仿到能独立创新菜品,手上的茧子确实厚了不少,虎口处的疤痕也愈发淡了,但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手忙脚乱却又眼神倔强的少年。它见证了我从对厨艺一知半解,到逐渐领悟"火候是灵魂,刀工是骨架,调味是血肉"的真谛;见证了我在无数次试菜失败后,依然能笑着拿起锅铲重新开始;见证了我从追求"形似"到努力达到"神似"的蜕变。 这道疤,它不是因为懒惰或不用心留下的,而是因为我曾为了一个味道、一个火候、一个动作的精准,付出过汗水和代价。它时刻提醒我,厨艺之路没有捷径,每一个印记背后,都是成长的脚印。它让我更加珍惜手中的这份职业,也让我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是对食材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更是对每一次拿起锅铲时,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现在,当我站在灶台前,看着那道浅浅的疤痕,它不再是疼痛的记忆,而是我厨艺人生中最珍贵的提醒: 每一次挥勺,都是对过往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