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黄君:海味观和他做了 500 次的鸽子

专访 编辑/ 湯索 2021.10.28

创新但不激进,呈现“新中餐”的另一种样貌。

一位厨师创作的菜品,不仅仅代表了他的功力、技巧,更是他过往所有经历的总和。

黄君的菜正是如此,他所主理的海味观主打“新海派菜”,以沪菜为底,与淮扬菜及粤菜烹饪技法相结合,这也和他在香港工作数十年的经历不无关系。在那片国际化、多元的土壤之中,黄君同样受到西式、日式、东南亚等多种料理方式的熏染,最终呈现出如今海味观中立足海派,支点全球的菜色。

6178c7a87a693.jpeg

海味观主理人 黄君

物尽其用

2004 年去到香港前,黄君已经有非常丰富、夯实的烹饪经历。

他是正统科班出身,经历过学校正规厨艺训练,后又进入扬州大学烹饪专业继续深造,不仅在烹饪技法上,在食品雕刻方面亦有颇深的历练。毕业后辗转国内多个地方工作,不同的城市,地域文化和特征,给予了他丰富养分,最终都一五一十地落实到了他的菜品创作中。

而真正对他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是去到香港的工作经历。彼时的香港,对比起内地的餐饮状态来说,无疑是超前的。它既保留了传统菜系中最地道的经典,又有各种异国料理的食肆进驻其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这样的环境对于黄君而言,无疑是崭新的,具有冲击力的。不过,他本身就是一个善于面对变化和挑战的人,有句话说,“对于没领略过的风物和滋味,都应该尽量尝尝。对食物的口味,宽杂一点为好。土地太浩阔了,我们的一生也没有很长。”在黄君身上,得到了很好印证,他对食物的理解是多元的,包容的。

6178da5a7f617.jpg

淮扬菜中经典的菊花豆腐,黄君结合了粤菜煲汤的技法

在香港工作的过程中,有件事留给他印象很深。有一次美食评论家蔡澜在黄君工作的餐厅设宴,宴席结束后,黄君被邀请到前厅和蔡澜交流。当时的宴席里,黄君发挥了出色的雕功,用普通的蔬食雕刻出了复杂的图样,蔡澜笑眯眯地向他了解了雕刻所需花费的时间,问道:“那这个雕刻出的作品能吃吗?”

黄君答:“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是不建议食用的。”蔡澜继续笑眯眯地说:“喔,那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经历雕刻出的东西,不能吃,会不会有些浪费?”

6178d849d6c4c.jpg

海味观中的菜品,造型精巧,并且每一个食材都可以食用

这个问题,留在黄君心里,让他思考良多。“我思考的角度,并不是说雕刻没有用或什么样,而是我们所呈现的食物,摆盘中用到的食材,可否做到物尽其用,可否让每一个食材的出现都变得有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这个思考也延续到了如今海味观的菜品之中,“海味观的菜没有过度复杂的摆盘,以精简、精致为主,如果有用到比较繁复的摆盘工艺的,我们也要确保那些食材是可以食用的。”

海味观的招牌菜

松露干鲍脆皮乳鸽

6178c81e88ee8.jpeg

乳鸽这个食材有多受欢迎?从不管什么菜系都在将其入菜,便可见斑知豹。

黄君做乳鸽,自然要做出别的一番风貌来。为了“不同”,他前前后后做了 500 次左右的尝试。

“我想在烹饪的过程里,创造它的独特性,工艺的复杂性,这样也很难被模仿和抄袭。”黄君说。

不过,这种想法最初也让他走了些弯路。他把鸽子脱骨,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后,在此基础上调试味道,一开始采用了干腌的方法,为了让味道更加稳定,调整为了湿腌。但拆完骨以后,黄君发现没有带骨的好吃,一是因为没有形,带骨的鸽子撕开时有汁水炸开的冲击感,二是形状不好看,鸽子烤后没有骨架支撑,一收缩就变得很小。

6178c83834d9c.jpeg

目前确定下来的版本,去掉了部分骨头,以方便放入两只吉品干鲍在内。也因为鲍鱼的关系,鸽子不能以传统粤菜的方法进油锅炸,只能烤。于是,又要在此基础上不停试验烤的温度,脆皮水也不能以通常蛋白皮水,或者是红醋的皮水,同时要考虑到从后厨到前厅上菜时的间隔,依然能保证皮的脆度。

这样一只鸽子,经过淮扬菜去骨的工艺,酿入干鲍,经过重重工艺,才呈现出如今面貌,外皮红亮,撕开后有丰溢汁水,经过黑松露酱汁浸润过的吉品鲍散发诱人香气,令人不忍停箸。

红烧土猪肉花胶配米饭

6178c875210e8.JPG

就像一开始所讲的,一道菜是厨师过往所有经历的总和,更代表着他的审美趣味。

这道菜看上去就很有趣。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选择了以前小时候常用的金属饭盒,有种恰到好处的怀旧在里面,以往小时候这种饭盒里装的要不是从家里带去学校的饭菜,是妈妈亲手做的味道,要不然就是在食堂里打的饭菜,总之都跟自己的一段记忆相连接。

饭盒内装盛的食物直接明了,一块烧得油光锃亮的红烧肉,一块软糯的花胶,铺底的是一层炒制得粒粒分明的米饭,是完全升级版的家的味道。食材简约,却不简单,每一种食材都充分彰显了它的个性,红烧肉精选土猪肉,吃粮食长大的猪,猪肉经过烹饪依然能吃到明显的自身香气,是名副其实的碳水绝配。

五味和牛小青柑

粤菜里,煲汤是一绝。

曾经的粤菜经历,被黄君精妙地展现在了这碗汤里。

6178da8fc7330.jpg

在广东,清汤腩中最重要的一个调味就是陈皮。所以,牛肉与陈皮搭配,早已历经了时间的检验。黄君基于这一传统概念延伸,把原本的陈皮换成了小青柑,具有陈皮特殊的香气,同时还有清新之味。

里面的和牛选用了 M9 级别,油脂已经非常丰富,有了小青柑做搭配,正好可以中和油脂感,而且小青柑本身呈现半椭圆的形状,也成为了装放和牛肉的合适容器。从构思、口味,再到呈现,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

同时,这道菜里,还贯彻着当今非常盛行的“零浪费”的概念,用到的 M9 和牛肉,是别的菜中剔出的“边角料”。不过,叫它们边角料,确实有些不公平,虽然被冠以了这个不受待见的名称,却是实打实的好肉,在往常的做法里,就是把它丢弃了。黄君将其物尽其用,用到了这道汤品中,看不出边角料的形态,同时焕发了和牛肉本身的香气,一举两得,实在巧思。

酿入的和牛肉里,还加入了马蹄丁,增加鲜甜感的同时,还带了别样的口感。

从主菜、主食到汤,虽说以上只简单列举了黄君的三道菜,但清楚地可以看到,黄君将从前的经历无声息地融入进了菜里,这种融入是自然熨贴的,创新但不激进,保留传统菜肴中精髓的部分,又以更为综合的视角,融入了新的思维和技法,呈现了“新中餐”的另一种样貌。

-end-

6178c9957ddd4.jpg

文中图片由黄狮虎提供。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