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鐘搞懂 3 種熘法。
台灣人常在快餐店或自助餐店吃到的糖醋肉,其實是源於粵菜的咕咾肉。顏色鮮豔、甜酸下飯的特色,也使它普遍出現在歐美唐人街的中餐館裡,成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菜之一。
製作咕咾肉所用到的烹調手法是「熘」,看似陌生冷門,卻是被運用得十分廣泛的烹飪技巧。淮揚菜中昂首挺立的「松鼠鱖魚」,或是魯菜中滑嫩的「糟熘魚片」,都與它息息相關。
熘,依照成品的質地,可細分為焦熘、滑熘、軟熘 3 種技法,焦熘是對傳統油炸技法的傳承和演變,滑熘、軟熘則是對細嫩口感的極致追求。
雖然都稱為「熘」,但在實際操作上,它們有著許多細節差異。本文將為大家詳解 3 種熘菜技法的重點。
焦熘:外焦內軟的複合滋味
焦熘又稱作炸熘,是將食材先醃過,再以澱粉糊包裹後(又稱為「掛糊」)進行油炸,最後以熘汁調味。炸的方式上,它與一般的酥炸類似,但在掛糊這個步驟又有些許差異。
掛糊與調配熘汁
以焦熘烹調的菜色,需要掛一層比較厚的糊,常見的包含蛋黃糊、水粉糊以及脆漿糊(註)。如果糊過薄,油炸後就不夠挺立焦香,脆度也會遜色不少。
此外,調配熘汁也是製作焦熘菜餚的關鍵。以熘汁中常見的糖醋汁為例,為了使味道更自然柔和,在調製順序上應先放醋,再放湯汁及鹽等調味料,若最後才加入醋,熘汁就可能偏酸。
註|脆漿粉是粵菜中一種特殊的食材,以麵粉、發酵粉、玉米粉、水、油和鹽調製而成。脆漿糊則是用脆漿粉混合低筋麵粉、蛋、砂糖、鹽等製成的澱粉糊。
當然,熘汁在風味上還可以融入天然果香。上海米其林二星餐廳喜粵 8 號行政總廚簡捷明便選用白醋、片糖、鹽、檸檬等調製成酸甜適口的糖醋汁,均勻地包裹炸至酥脆的梅花肉,再搭配水果解膩,風味更為清新開胃。
北京名廚金強也在傳統「松鼠桂魚」的熘汁上進行調整,他先將水果榨汁,萃取天然果香,接著加入蜂蜜、白糖、白醋等調味,還添加少許蒜蓉帶來辛香,讓醬汁更具有酸甜複合的滋味。
澆淋熘汁的時機
焦熘菜在調理的最後一步,常以澆淋熘汁作結。因此,在油炸食材時,就可以同步調製熘汁,盡量做到炸完後立刻澆上調好的熘汁,在熱力作用下,更能激發出菜餚的香氣。
經典淮揚菜「梁溪脆鱔」在熘汁的處理上相當講究。廚師王從軍以蔥、薑、花雕酒、白糖、鹽等熬製成黏稠又富有光澤的醬汁,均勻包裹剛炸好的鱔魚,便是一道鹹甜適中的酥脆佳餚。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熬製醬汁時,若烹調的時間不足,醬汁黏稠度往往也不夠,會增加醬汁附著的難度。另外,如果醬汁溫度下降,也會漸漸變硬發乾,影響成品的色澤與口感。
滑熘:嫩滑清香的細膩口感
滑熘菜餚入口,嫩滑清香的滋味,與焦熘菜形成鮮明的對比。滑熘指的是將無骨或去骨後的食材醃製上漿,再用溫油滑煮,最後加入熘汁調味。看似簡單,但在烹飪過程中依然有著各種講究的細節。
挑選食材並上漿
以滑熘方式烹調的菜,通常對食材的要求較高,鮮嫩的雞胸肉、細嫩的豬牛羊里肌肉以及嫩滑的魚肉,都是滑熘技法的常見食材。為了減少水分在烹調過程中流失,必須為食材上漿,這個步驟相當重要。
經常被使用的是以蛋清、澱粉和精鹽調配的蛋清漿,這三者多半依照 5 : 4 : 1 的比例調製,只需薄薄地掛上一層,便能為食材帶來精細的保護和潔白的色澤。
經典魯菜「糟熘魚片」便是滑熘菜的代表作。除了蛋清、澱粉和精鹽外,張海港總廚在為桂魚片上漿時,還特別加入少許薑汁去腥。接著再以自製清雞湯、糟酒、雞汁等進一步勾芡調味,令魚肉鮮中帶甜、糟香濃郁。
面對滑熘這一道傳統技法,岑永安主廚更偏愛中西結合的運用方式。他將銀鱈魚以 30℃ 左右的油溫滑熘至熟,再搭配以慢火蒸的軟滑乳酪與香氣濃郁的松露油,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嫩滑口感撫慰舌尖。
滑油使醬汁附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鍋滑油時,油溫一般控制在五成左右,如果食材本身水分較多或比較容易散碎,油溫可以再下降至三、四成,滑至食材斷生浮起時即可。
如果食材體積較大,未能一次就滑到熟,可以選擇先起鍋再滑一次,但不能為了求快而盲目升高油溫,油溫過高將使得水分加速流失。
澳門米其林二星餐廳京花軒主廚鄭峰帶來的「糟熘三白」,堪稱精工細作。他將鱖魚、雞胸、水發玉蘭(註)以坡刀片至大小一致,再輕柔地為它們上漿,避免破碎,後續的熘菜過程亦十分講究。
將清雞湯、香糟鹵、糖等混合燒開後,先放入汆燙後的玉蘭片以文火烹煮一分鐘,再加入滑油至八成熟的雞片和魚片繼續燒煮,最後以水澱粉勾芡,這樣盤中所有的食材均可達到最理想的鮮嫩程度。
註|玉蘭片是以冬筍或春筍脫水處理後製成的筍乾。
軟熘:以水烹調的淡雅滋味
軟熘與焦熘、滑熘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需要過油,而是以氣蒸、汆燙或浸燙等方式來突出食材原本的鮮嫩口感,因而對食材要求更高,相關菜色也較稀少。此外,在熘汁的調製上,它也力求清新淡雅。
加熱時間
雖然軟熘的蒸燙過程看似簡單,但在火候上依然不能粗心大意。為了在最短時間內鎖住食材中的鮮味、達到斷生的狀態,蒸煮時要用大火,這樣水汽溫度才夠高。
中國烹飪大師胡忠英所烹調的「西湖醋魚」便是用煮的方式處理。他將草魚先餓養兩日,再用「七刀半」的技法劃切,七刀半是傳統杭幫菜師傅在製作西湖醋魚時,處理草魚的刀法。將魚切開一分為二,連頭帶尾的那半稱為「雄片」,另一半則稱為「雌片」;需在雄片上切六刀,雌片上則切一刀半。
劃切完的草魚以清水煮約 3 分鐘,烹煮時水量不超過魚頭下方的魚鰭,待筷子可以輕鬆插入魚鰓下部時,便完成烹煮。
燙煮也是同樣道理,用沸水燙煮後馬上撈出,反覆幾次直到變色斷血即可。這樣既能去除食材中原本的腥味,又能達到最佳的鮮嫩口感。
調製熘汁
軟熘所用的熘汁多以鮮湯製成,油脂含量低,醋和薑是較為常見的調味搭配。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如果用油過多,反而不易入味,並容易造成油膩感,而醋、薑與鮮湯的結合則能為菜餚帶來近似蟹香的複合滋味。
楊軍總廚將西湖醋魚中的草魚,升級為口感更加彈牙緊致的筍殼魚,在製作熘汁時,他把 250 克白糖、200 克雙魚米醋、70 克料理酒、50 克薑汁、100 克生抽和 25 克醬油放入鍋中燒開,等到糖充分融化後,再勾濃芡淋在魚身,便可創造出甜而不膩、酸香適口的美味。
不難發現,無論焦熘、滑熘還是軟熘,都需要處理好水、火與食材之間的微妙平衡,讓醬汁入味,又要讓食材的鮮味流瀉出來。這些熘菜技法是否有啟發你用自己的創意來實作?不妨與我們分享你的熘菜作品!
-end-
部分圖文資料引用自網路,僅作資訊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用途。參考文獻與資料:《中國烹調技法集成》及名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