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時間換來的滋味#1:揭開熟成鍊金術的秘密

專題 编辑/ Atomy 2021.04.15

祖先的食物保存秘方,當代的烹飪創作靈感。

隨著時間推移,食物的風味有如一道山形的曲線——從青澀上升到飽滿,從飽滿落下到衰敗。找到食材的風味巔峰,是所有廚師追尋的目標。因此,「熟成」這門歷史悠久的飲食工藝,又回到當代餐飲舞台的中心。

熟成技術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大廚與餐飲人們如何控制那道風味曲線?我們以《時間換來的滋味》專題,與你分享各種熟成知識與應用心得。

將新鮮食物放置一段時間後,有些質地變得更柔軟,有些則產生強烈的鮮味,這就是熟成的目的——讓食材狀態隨時間改變,直到風味達到最顛峰的時刻。

熟成不是新鮮事。在冷藏設備發明之前,人類就以各種方法保存食物、延緩腐敗速度。加上風土條件的差異,世界各地發展出形形色色的熟成食品,這些獨特風味也形塑出一地的飲食文化。

除了創造濃郁的風味,確保衛生與食用安全更是熟成的第一要務。即使是古老的熟成方式,也有科學原理為基礎。乾燥鹽醃煙燻發酵,是 4 類最常見的熟成手法。以下帶你認識這 4 種熟成手法如何延長食用期限、轉化食物風味,為這個世界帶來多采多姿的飲食風貌。

乾燥:除去水分,濃縮風味

kyle-mackie-MEnlQv-EQvY-unsplash.jpg

在乾燥通風環境熟成的牛排,肉味更加濃郁鮮明。圖片來源:Kyle Mackie on Unsplash

水是微生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把肉類放在乾燥的環境中,降低體內水分,除了延緩變質,肉毒桿菌等對人有害的微生物也無法生存。水分散失後,肉的風味也會因此濃縮。北美大陸的 Jerky、南美洲的 Ch'arki,都是由乾燥法製成的肉乾。

在南美洲高海拔地區,到了最寒冷乾燥的 5-8 月,當地人會把肉品的脂肪剔除,切成細條狀,掛在繩子上或鋪在屋頂,風乾數日後,就是便於攜帶的蛋白質食品。

容易腐壞的海鮮也能透過乾燥法延長保存期限。因脂肪氧化後會形成油耗味,海鮮乾貨多是以低脂魚類乾燥製成。脂肪豐厚的魚種,就得事先用鹽醃、煙燻方式處理,以降低酸敗機率。中菜常用的蝦米、鮑魚、海參等海鮮乾貨,因為乾燥過程中風味濃縮,入菜時能讓料理的鮮味大幅提升,甚至比新鮮食材更受饕客追捧。

鹽醃:以鹽脫水,軟化肉質

harris-vo-gxWsRTgC_Vg-unsplash拷貝.jpg

鹽的脫水效果能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圖片來源:Harris Vo on Unsplash

乾燥法需要在低溫的環境下進行。若是海拔低、氣候溫暖的地區,還得借助鹽醃的方式脫水。

鹽醃的原理來自滲透作用。將肉品表面裹上鹽,讓鹽分子滲入肉裡,肉的水分則往外排出。當食物水分下降,微生物就難以生長。除了鹽,糖也能達到相同的脫水效果,加入香料則能賦予更多風味。

乾醃之外,把肉品泡入鹵水中醃漬,還多了軟化肉質的效果。如流行於歐美地區的粗鹽醃牛肉(Corned beef),可以把最堅韌的牛胸肉醃出柔軟質地。

用鹽醃的牛肉呈灰色,如今見到的粉紅色醃牛肉,是以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製成。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又稱醃漬鹽,在火腿、香腸等熟肉製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的味道也成為我們對醃肉食品的味覺印象。

煙燻:抑制酸敗,增添香氣

markus-spiske-Uivw-Knd7QI-unsplash.jpg

除了殺菌,煙燻帶來的香氣更為食物滋味加分不少。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煙燻法在歷史上流傳已久,是另一個常用來乾燥食物的方法。在世界各地,許多原住民使用悶燒的煙來燻乾肉品與魚類。煙含有數百種化合物,有些會抑制微生物生長,有些會延緩脂肪氧化,有些則能為食物增添香氣。

煙燻可依溫度高低,分為「熱燻」和「冷燻」兩種。熱燻會讓肉的質地變得乾燥緊實,冷燻的肉較容易產生細緻的味道。火腿、香腸的熟肉食品常以煙燻做出多元風味,市面上常見的燻鮭魚也是煙燻魚貨的代表。除此之外,被視為日本高湯靈魂的柴魚,須經歷鹽漬、煙燻、接種黴菌等長達數個月的繁複工序,才能造就它深奧的香氣與鮮味。

發酵:用好菌驅除壞菌

alex-guillaume-lAZqUCAOvOk-unsplash.jpg

風乾臘腸的馥郁滋味,來自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產物。圖片來源:Alex Guillaume on Unsplash

有的微生物會讓你上吐下瀉,有的微生物卻能產出讓你垂涎三尺的美味。創造前者難以存活、適合後者生長的環境,是發酵食物得以長久保存的關鍵。

發酵臘腸就是典型的發酵肉製品。將絞肉、脂肪、鹽、香料與醃漬鹽(抑制肉毒桿菌)混合,並加入培養菌使其發酵。這些細菌會產生乳酸和醋酸,降低香腸的酸鹼值,讓腐敗性微生物難以生存。經過發酵、烹煮或煙燻,到了最後的乾燥階段,香腸表面長出的白色粉狀黴菌和酵母菌,也能防止腐敗性細菌生長,並幫助風味形成。

除了食材原味與調味,微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臘腸風味。原本無味的蛋白質和脂肪被酵素與微生物分解後,變成體積較小而且味濃的芳香化合物,再加上細菌產生的酸,讓風乾脫水後的臘腸產生濃郁且複雜的滋味。

亞洲的發酵魚食品也是一樣的邏輯。以薄鹽醃漬魚肉後,再加入用米、穀物、蔬菜或水果製成的發酵液體。發酵液體能培養微生物,微生物製造的酸和酒精則能保存魚肉,其他副產物則是發酵魚肉風味的來源。

日本壽司的原型就是來自發酵魚肉。發源於琵琶湖畔的鮒壽司,是將鮒魚清除內臟後,在魚腹填入糙米。魚身上的微生物會消耗糙米的碳水化合物,產生有機酸,軟化肉質的同時也保護魚肉免於腐敗,形成類似乳酪、香醋的鮮味與酸味。如今壽司是以相對新鮮的魚肉製作,因此以醋飯搭配海鮮,呼應原始壽司的酸味。

即使沒有先進科技協助,古人靠著簡單的法則,摸索出一套保存食物的方法。到了當代,我們開始用科學原理拆解料理過程發生的種種變化,烹飪技術得以不斷調整與創新。

現代的熟成技術能將食材風味提升到多高的層次?主廚們如何運用熟成技術,創造出突破性的風味表現?在接下來的熟成專題報導中,我們將從食材類別切入,分享牛排、熟肉、禽類與海鮮這四大肉類的熟成心法與運用訣竅。

-end-

Atomy.jpg

首圖來源:Z S on Unsplash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